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基于IPAT方程的脱钩理论评价方法,利用2000—2010年江苏省及13个市的统计数据,分别从整体、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4个方面描述了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各市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2000—2010年多数年份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处于弱脱钩状态,第一产业经济发展与江苏省整体发展态势大致相同,第二产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已逐步实现稳定的强脱钩状态,第三产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一直处于弱脱钩状态,且各市的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关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域差异。对此,江苏省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发挥区域协同效应,因水制宜,扬长避短,稳步实现江苏省及各产业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强脱钩,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以江苏省为例,对比分析江苏省62个县(市、区)1999—2011年来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差异。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方法。研究结果:(1)江苏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较大,1999—2011年全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先降后升,最低点出现在2008年左右;(2)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存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2008年以前主要依靠技术进步,2008年以后主要依靠综合效率的提升。研究结论:江苏省正处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阶段,应根据各市县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和不同级别,制定差别化的建设用地利用方案,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技术进步率,为全国实现"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评估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可行性,首先利用Shephard水距离函数构造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技术计算该指标,并利用ARCGIS软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26个城市的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可视化评价。然后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在2006—2015年间的空间变化特征与规律进行初步探索。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在研究期间呈上升趋势;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相似的特征,存在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4.
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解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2012—2018年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算,构建以环境规制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良好,总体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上升趋势;环境规制对于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当环境规制低于门槛值0.494时,环境规制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只有环境规制大于门槛值0.494时,才能显著促进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基于DEA-Malmquist的江苏省农业用水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13市为研究对象,运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了2010—2017年农业用水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及时空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江苏省整体农业用水效率未达有效,各地区差异明显,农业用水效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苏南、苏北、苏中;凭借技术进步效应,江苏省及各市、各时期农业用水效率均处于上升趋势,农业用水效率增长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苏南、苏北、苏中;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处于衰退阶段,限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未来应加强区域间合作,增加技术投入,重点提升技术效率,以达到提高江苏省农业用水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使用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基于投入导向的超效率DEA-CCR模型,测算含有非合意产出的全要素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利用Malmquist指数对全要素工业水资源利用率进行分解,分析工业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和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全要素工业水资源利用率进行收敛性分析,判断各地区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差异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省(市)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差距明显,下游地区最高,中游地区最低;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区域工业水资源利用率总体呈提高趋势;科技进步是推动全要素工业水资源利用率提高的主要因素;长江流域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呈收敛趋势,省(市)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差距在缩小。  相似文献   

7.
基于“双循环”视角并结合污水资源化利用,回溯分析了2010—2019年我国29个省(区、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并研究了其时空演化趋势。结果表明:2010—2019年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随时间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仅部分省(区、市)逐步向良性协调转变,同时也出现了东部地区的协同水平明显优于其他地区的空间不平衡现象。对此,应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强化资源共享,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深化开放格局,推动实现水资源利用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优质协同局面。  相似文献   

8.
利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分析了江苏省2008—2017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亏状况,并根据细分的三级账户分析了出现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采用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亏指数、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和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4个指标对江苏省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研究时段内,江苏省水资源利用处于生态赤字的极不安全状态,但可持续利用程度整体在提升;第一产业水资源生态足迹最大,工业用水次之,两者占水资源生态足迹比例约为90%,是造成水资源生态赤字和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较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考虑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了13个国家木材加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对比分析1995~2009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木材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变化情况。研究发现:总体而言,考虑CO2排放的木材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要高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低碳约束前后发达国家木材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水平要高于发展中国家。从1995年到2009年由于技术进步指数的变化引起了中国木材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较大的波动。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提出适当调整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技术创新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业技术经济》2021,(5):77-92
本文运用SBM超效率模型和GML指数测算了2000—2017年中国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进一步运用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环境规制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效应。研究表明,2000—2017年,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年均增速达到3.39%;环境规制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随着阈值区间的提高,环境规制的负向影响呈逐渐减弱的趋势;高阈值区间的种植业比重、贸易依存度和劳动力文化水平有利于降低环境规制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负面影响,而高阈值区间的受灾程度则会加剧环境规制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1.
沈欣媛  赵敏 《水利经济》2015,33(1):9-13
运用超效率DEA方法,结合江苏省水利现代化目标的要求建立指标体系,并将水利投入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作为输出指标加以运用,对江苏省13个省辖市2011年的用水效率进行排序和评价,分析省辖市DEA有效或无效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模型,构建包括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余(赤字)、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和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18年江西省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时间序列方面,江西省及各地级市水资源生态足迹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波动较大;在空间分布方面,赣州市和宜春市的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位居全省前列,其他各地级市差异较大;南昌市部分年份出现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较大,但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低,用水效率全省最高。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水资源不足、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以江苏省为例,构建超对数函数模型,运用SFA测算江苏省水资源利用效率,选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产业城镇化指标来表示城镇化水平,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江苏省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大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为苏中最高,苏南最低,苏北居中;2人口城镇化水平对江苏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最大;3社会城镇化水平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各区域的产业城镇化水平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4.
Cropland use is experiencing an intense transition in both depth and breadth with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conomy. Unwarranted land use transitions can affect the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ESV) and ecosystem functions significantly. This paper reports the dynamic patterns of cropland transition (CLT) and its impact on ESV in Jiangsu Province based on land-use data from 1990, 2000, 2010, and 2013, crop yield data, empirical data related to ESV, some revisions adapted to the situation of Jiangsu, and Geo-information Tupu methods. Jiangsu has experienced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which can be seen as a microcosm of China's develop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area of cropland decreased markedly from 1990 to 2013. This loss of cropland took place mainly through the expans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water area, accounting for 83.78% and 13.71%, respectively. The gain in cropland came mainly from construction land, water area, grassland, and woodland, accounting for 58.92%, 19.92%, 11.46%, and 10.22%. The transitions from 2000 to 2010 were much more significant than during 1990–2000 and 2010–2013. CLTs were accompanied by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s near towns and cities and the distributions in southern and central Jiangsu were more than in northern Jiangsu. Between 1990 and 2013, CLTs gave rise to a decrease of 6.78 million US$ ESV that was mostly caused by the transition from cropland to construction land and water area to cropland. Based on this information, some of the major 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land use policy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policy in China were discussed. These include increased emphasis on land qual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balance between cropland addition and conversion, introducing ESV measures to evaluate the ecological effect of land-use planning, and establish an all-arou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5.
以江苏省为例,构建粮食生产绿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以2010—2018年时间序列为基础,运用熵值法确定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粮食生产绿色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利用折线图反映其时间演变趋势,运用自然断裂法研究其空间变异规律,并探讨制约粮食绿色生产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时间演变规律中,多数城市近年来呈现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个别...  相似文献   

16.
以2013年苏北地区水资源相关数据为样本,根据水足迹理论构建研究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投影寻踪分类法作为研究的主要方法对该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盐城市用水效率较高,而徐州和宿迁用水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朱敏杰  马骏 《水利经济》2016,34(5):6-10
利用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4—2013年的统计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水利基础设施对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利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进一步增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并不能给江苏省经济带来正向促进作用,大力推进与工业化、城镇化相关的水利基础设施可以为江苏省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水利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