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兴胜 《中国金融》2005,(13):65-65
近年来,海内外对中国银行业“唱衰”和“力挺”的声音一直在交织,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则被普遍视为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目前,中国银行业正处在一个新的以体制创新、经营转型及技术跃升为主要内容的变革创新阶段。如果一言总括对中国银行业发展态势的看法,“近喜”接连,“远忧”不小,可能是最为贴切的表述。  相似文献   

2.
截至2007年6月11日,中国银行业开放已满6个月。6个月以来,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他们一方面努力弥补网点稀少的先天不足,一方面已经用创新理财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理念震动了中国银行业市场。在高端客户领域,外资银行的进入、融合,为市场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评判标准。也让银行客户获得更多选择。而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影响最大的是产品创新的力度。  相似文献   

3.
近日,由SAS公司联合亚洲著名银行业信息研究机构“亚洲银行家”共同主办的“2008年SAS银行业中国论坛”在上海召开。百余位来自中国主要银行机构的个金、卡部和风险部门的高管与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领袖们,围绕“次贷危机”等热点话题,共同探讨了信用风险与客户管理在银行业中的应用,并对中国银行业如何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分析体系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智慧碰撞。  相似文献   

4.
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如何超越“贱卖”的争论与分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年以来,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显著加速,国外银行机构进入中国银行业的路径也明显转换。国有银行股权“贱卖贵卖”之争实质上是监管制度和金融市场差异所致。我们认为,在中国银行业开放的过程中,不应当局限在银行贱卖贵卖之争,而应当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整个经济金融体系的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5.
时下,中国银行业很流行这样一条盈利法则,不论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均不由自主地紧紧盯住大客户,如有些银行推出的“贵宾理财”,规定只要存款额度超过一定数额,即可免费享受种种贴身理财服务和便利条件……诚信,根据“二八法则”,商业银行追求高端客户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国家的银行是“富人银行”吗?我们国家的银行应该是国民的银行,  相似文献   

6.
黄隽 《金融博览》2012,(13):8-11
银行是独立的商业企业.追求利润是企业的“王道”。从计划经济的财政替补.到市场经济的独立商业主体,中国银行业遵循经济规律.取得盈利的历史并不漫长,其中虽不能否认经济发展和政策给予的”红利”贡献.单看利润规模,大谈银行无良.不免偏颇。  相似文献   

7.
巴塞尔Ⅲ在中国落地,银行审慎监管进入新时代.曾经一度遭遇质疑的公允价值计量在中国银行业“资本监管”时代被重新认识与重用.显然,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当前金融风险会计信息管理仍然不可替代,公允价值仍是博弈金融风险最有效的会计工具.  相似文献   

8.
近来,关于中国银行业利润增长过快的话题广受公众和媒体关注。据报道,中国商业银行2011年实现利润增长率达到32%,人均利润50万元。某股份制银行行长曾不无自豪地说“银行利润太高了,都不好意思公布。”在实体经济盈利能力增长乏力,中小企业求资若渴、生存艰难的形势下,银行高增长的利润率引起“蛙声一片”,“中国银行业暴利超烟草石油!”,“实行存款单边加息”,“调高银行税率”等责难、非议声一浪高过一浪,监管部门也于近期发出声音,将开展银行乱收费专项检查,出台“七不准”。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征程,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这是“不破不立”的40年。中国银行业在变革与创新中,跨越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创造了世界银行史上的多个奇迹。  相似文献   

10.
英国《银行家》杂志首度发布了“中国银行业100强排行榜”,表明了中国金融格局已逐步趋向完善。这是该刊物继2005年5月期与“中国最值得收购银行”一文同时发表的“中国50大商业银行”之后,首度发布了“中国银行业100强排行榜”。For the first tim e ever,The Banker publishe  相似文献   

11.
中国银监会各级组织的顺利组建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标志着我国金融监管业的体制、机制向着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在新旧银行监管体制转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银行监管工作不断深入,一些工作显得“滞后”,对基层银监机构正常开展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甚至无所适从,他们盼、盼、盼……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国内多家银行不约而同进行高管人事的调整,工行、交行、国开行、中行、招行、建行、农行、浦发行、中信银行等相继迎来了新的领导人。从这批新上任的银行高管的履历中不难发现,中国银行业的接力棒已开始从“50后”传到了“60后”一代的手中。两代银行高管的新旧交替,体现的是中国银行业最近10年来的改革印记。10年前,上一代银行家带领着众多商业银行成功走出“技术性破产”风险的困境,顺利完成改革和转型,并建立起迄今而言较为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严格来讲,  相似文献   

13.
银行业掀起“全面合作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在即,正当人们对中国银行业如何面对入世挑战议论纷纷时,国内的银行已掀起了一股“全面合作风”。银行全面合作不仅仅意味着银行业务协同的增强及服务领域的扩展,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发了将入世的中国银行业全面布局、扩展业务、国内外联动、急取竞争优势的决心。  相似文献   

14.
客户经理制度,这个对中国银行业来说时时髦而鹇的名词,不仅把市场营销理念引入商业银行,使商业银行的客户开发与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也是中国银行业“银行再造”的突破口,所谓“银行再造”,就是商业银行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突破传统的“职能分工”概念,通过辩识、分解、评估业务流程中各个环节,对不必要的做出删除、压缩、整合、外包的改革,按有利于开发客户要求来重新设计业务流程,重新组合组织架构,重新改造经营管理模式,为银行实现科学的“减磅”,使银行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80年代以来,“银行丙造”在国际商业银行间风风火火地进行着,据统计,美国每年月10多家大银行实施再造计划,成效显,再造银行的资产平均收益率从10%上升为1.5%,资本平均收益率从14%上升为20%,成本收益从63%下降到50%至55%,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进程中,在体制内进行“银行再造”显得十分迫切,把客户经制度作为“银行再造”的突破口,是建立在对客户经理制度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入世的步伐近了,最有紧迫感的是中国银行业。面对强大的对手,中国的银行业已到了最危机的关头,”两强相遇勇胜“,出路只有一条,调整态势,积极参予市场的竞争和合作,迅速地把自己做大变强。上海是中国金融业最繁华的城市,各银行之间 ,正爆发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资各国有商业银行之间 ,与外资商业银行之间,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或是竞争或是联盟,纷纷登台亮相,好不热闹。这一场博杀争夺,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银行业的希望。  相似文献   

16.
<正>“资本新规”实施后,“轻资金、轻资产、轻资本”类供应链金融产品将是银行国际业务的主要发力点。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资本新规”)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资本新规”的发布是中国银行业走向国际化、中国金融体系对外开放的重大里程碑事件,对未来中国银行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金融电脑》2012,(5):93-93
近日,《亚洲银行家》杂志(TheAsian Banker)“2012年度零售金融服务卓越大奖”评选结果揭晓,中国银行荣获“中国最佳手机银行业务”奖项。近年来,中国银行持续加强电子渠道建设,并紧密结合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趋势,创新推出“中银掌上行”手机银行服务。2011年,中国银行手机银行客户数比上年增长超过30倍。  相似文献   

18.
马黎 《中国金融家》2010,(5):102-103
在举世瞩目的2008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银行作为唯一银行合作伙伴,全面兑现了提供最好银行服务的承诺,创下了“客户零投诉、服务零差错”的佳绩,获得国内外客户的一致好评。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指出:“服务奥运使得我们的服务水平得到很大改进,奥运会的时间很短暂,而中国银行的服务却是永恒的,我们将继续提升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中国银行从1989年起连续10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世界500强”,充分说明了中国银行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实力的银行之一。在当今激烈的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中,中国银行是如何取得骄人业绩的呢?就此,中国银行副行长赵安歌回答了本刊记者的提问。记者:中国银行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商业银行,有着近88年的辉煌历史,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请问中国银行在激烈的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中是如何崛起的?赵安歌:中国银行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中崛起并始终立于不败…  相似文献   

20.
南方云 《云南金融》2012,(10):34-34
为迎接中秋佳节,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限量推出的“金银月饼”,因兼顾美观和投资收藏价值,深受市民青睐。中国银行本次推出的中秋系列“金银月饼”,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月饼”为形,融入创意设计,用纯金或纯银等贵金属制成,寓意吉祥、包装精美、收藏馈赠两相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