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云龙 《东北之窗》2014,(5):76-76
正一缕茶香,能把一个人的心境拉向远方。而把玩一件精美的茶盏,品鉴者沉浸其中,艺术的雅致也会泛光。毕业于鲁美陶艺文化专业的茶瓷商人郑铮,对此别有心得。他看茶瓷艺术郑铮很惬意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与茶瓷脱离不开。他一面在大学里为青年人传授陶瓷基本知识,一面在做瓷器茶具的推广生意。闲暇时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在自己的茶瓷小屋里品茗闻香。让生活凝结艺术之趣,这是郑铮的人生态度。在他的内心中,身份不管是"师"是"商",他都是一个茶人和瓷人。他说:"茶具,不单单是茶具。你看,我这里很多茶瓷用品,它们其实都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2.
人学一向是我十分感兴趣的课题。池田大作的《我的人学》(中文版)一出版,立刻就把我吸引住了。打开这部装祯精美的书,我顿时被书中那深邃的思想、广博的学识、明快的语言给迷住了。池田大作是当代日本、也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著述甚多,影响很大。我所拜读的只是其中很少几部,所以不敢说对池田大作的学术思想有什么研究,只是读《我的人学》这部力作时,有感所发,也许会成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吧。池田大作数十年里全部研究和活动,贯穿一条基本  相似文献   

3.
吾言 《中国西部》2012,(Z2):101
美国作家迪·恩·帕金斯有一篇著名的短文,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儿子走上前来,向我报告幼儿园里的新闻,说他学会了新东西,想在我面前显示显示。他打开抽屉,拿出一把还不该他用的小刀,又从冰箱里取出—个苹果,说:"爸爸,我要让您看看里头藏着什么。""我知道苹果里面是什么。"我说。"来,还是让我切给您看看吧。"  相似文献   

4.
我家阳台玻璃窗处有一盆葱郁的吊兰,虽栽在粗瓷盆里,但典雅婀娜。尤其是她那一条条黛绿的叶片,似翡翠一般,珠光莹莹,绿波荡漾,给这不宽敞的阳台带来了一片生机,给我的居室带来了春的气息。说起这盆吊兰,还有一段来历。两年前,我还蜗居老屋。那时,老屋邻居先我搬走,细软家俱另有高就,房间里空空如也,仅剩下一盆被遗弃在墙角的孤孤零零的兰花。我走近一瞅,是一盆枯枝败叶的吊兰,赢弱的枝叶瑟缩地插在板结的泥土里,可怜兮兮的样子,就象一个失去家园的孩子。于是,我将它小心翼翼地捧回了家。像是给满面尘土的孩子作一次洗礼,…  相似文献   

5.
方童 《走向世界》2014,(25):24-29
书店是世外桃源,因此也汇聚五湖四海之人。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有过什么经历,走进书店,“淘书客”就是共同的名字。理想中的书店是一个品位高雅、静谧的地方,书香气十足。每个逛书店的人,无论孩童,还是老者,进入这一场所,都会自觉安静下来,然后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在那里,我们听不到任何喧哗声,取而代之的是那“沙沙”的翻书声,那是书店里所独有的“唱者”。  相似文献   

6.
2002年,一位韩国记者写了一本《以新中国的速度前进》的书,书中说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那么我们应当做什么?我们只管开发这座工厂里的技术就可以了只要我们保持高一档次的技术优势,中国就永远是我们的黄金市场。几年前,德国一个州  相似文献   

7.
为人生买单     
我和最好的一位朋友坐在新天地咖啡馆里,朋友要了西餐与咖啡,我开始为自己口袋里的钱发愁--这个月,我就剩下两百来元生活费了,离月底发工资的日子还远着呢.朋友远道而来,在我对面侃侃而谈,根本没注意我在想什么.……  相似文献   

8.
有谁注意到,当您在书店里拿起一本国外畅销书津津有味地品读的时候,很可能那却是本伪书。"你听说过伪书吗?"近日记者在福州一家新华图书城,就这样试着问一个在看伪书的读者。他张大眼疑惑:"什么伪书?"就是……你在看的是什么书?"他合上手上的书给记者看:"《执行力》啊,怎么了?"记者接过一看,果然是伪书《执行力》。于是跟她说:"这就是伪书。"没想到,那位读者还是一头雾水,半信半疑。也难怪,辞典里从来没有"伪书"概念。要不是出版社大量制造伪书,误导读者、谋取暴利,假作者又屡屡被暴光,想必事态还不至于严重到要专门发明个新词来形容。  相似文献   

9.
小刀 《浙江经济》2009,(4):63-63
儿子在寒假里看了好多本书,不过这些书都是斯蒂芬·金写的。老师想让他看的书他一本都不看,宁愿去玩电脑游戏,我只好对他说,你总得看点书吧,哪怕是看闲书,至少也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相似文献   

10.
我第一次接触“图书馆”是在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班上有个同学的家门口,有一个儿童活动室,同学跟活动室的老师很熟,经常去那里帮忙。有一次,我去找同学玩,看到活动室里有书,就看了起来,临走,那个老师还借给我一本,让我回家看,我记得很清楚是一本《儿童文学》。那时候还认为这就是书了。现在自己已经知道那只是一本刊物,而不是书籍。从那以后,就经常去那里借书看。但是,这里只是一个小小的活动室,书的数量有限,种类更是有限,没多长时间就把那里的书看完了。  相似文献   

11.
我第一次接触"图书馆"是在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班上有个同学的家门口,有一个儿童活动室,同学跟活动室的老师很熟,经常去那里帮忙.有一次,我去找同学玩,看到活动室里有书,就看了起来,临走,那个老师还借给我一本,让我回家看,我记得很清楚是一本<儿童文学>.那时候还认为这就是书了.现在自己已经知道那只是一本刊物,而不是书籍.从那以后,就经常去那里借书看.但是,这里只是一个小小的活动室,书的数量有限,种类更是有限,没多长时间就把那里的书看完了.  相似文献   

12.
王添福 《开放潮》2005,(4):36-38
有谁注意到,当您在书店里拿起一本国外畅销书津津有味地品读的时候,很可能那却是本伪书。“你听说过伪书吗?”近日记者在福州一家新华图书城,就这样试着问一个在看伪书的读者。他张大眼疑惑:“什么伪书?”“就是……你在看的是什么书?”他合上手上的书给记者看:“《执行力》啊,怎么了?”记者接过一看,果然是伪书《执行力》。于是跟她说:“这就是伪书。”没想到,那位读者还是一头雾水,半信半疑。  相似文献   

13.
著名金融家索罗斯是唯物辩证法的极大热衷者。索罗斯有一位十分亲近的助理,是位中国人,名叫粱恒。我曾问粱恒:索罗斯平时爱看什么书?粱匿告诉我,索罗斯更多地在关心时事,对世界各地发生的新闻事件,无论经济、政治、人文、科技他都很关心,而且经常请朋友到家里一起讨论,但他没有发现索罗斯爱看什么书。但是粱恒告诉我,索罗斯的床头永远放着一套马克思的著作,他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十分着迷。  相似文献   

14.
郑建华 《中国报道》2009,(6):109-109
—个人成名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我的这个作者应该是一个代表。这是我做的一本家庭教育书的作者,当过老师,成功培养了自己的孩子,还是诗人、教育研究工作者,一个有着这四种身份的人写出来的书应该会受欢迎。  相似文献   

15.
杨朴宇 《中国报道》2008,(11):108-108
对于书的概念,我常常陶醉于一种自我的认识:它的教化功能,也就是一本书的精神追求是什么。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一本书凭什么让读者掏出真金白银,然后“浪费”时间去阅读?书的哲学思维与解构体系是什么?它要表达的东西给读者带来的是愉悦、痛苦、思考,还是无奈?  相似文献   

16.
刘月霞 《中国西部》2014,(40):62-63
<正>上课铃响了,我带着《品德与社会》书走进教室。今天要教《我不耍赖皮》这一课,希望通过这一课,让孩子们树立规则的概念,明白只有人人遵守规则,我们的生活才有秩序、有保障。PPT开始播放一条条做游戏的录像视频,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视频里,有大家和谐有序游戏的快乐场面,也有因个别人破坏性的举动而导致游戏被迫提前终止的不和谐画面。待播放完毕,我在黑板上板书二字——"规则",然后问大家:"你们知道什么是规则吗?"孩子们踊跃举手发言:"规则就是大家都应该遵  相似文献   

17.
日前与青啤董事长金志国聊天。我对他说。看你这么风光,好像没有什么烦心事。他说我也有。我问,能说说从生下来到现在让你最痛苦的一件事吗?如果涉及隐私不说也行,我关心你从这件事中收获了什么。金志国说.没有什么不可以说的。他一出生就是最痛苦的时候。因为他出生在别人家的大门洞里。  相似文献   

18.
李玉蓉 《西部大开发》2009,(11):120-120
作为一名教师,在我的教师职业生涯中阅读过很多书,但是影响我职业生涯的要属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美国教育家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撰写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因为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在孩子的成长经历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本书与我以前阅读的书有很大的不同,它其实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和孩子有效沟通的家庭指导,它让成年人俯下身进入孩子的世界。从中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赞赏孩子。全书以朴实的语言,丰富而生动的案例和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诠释了沟通与赏识教育的真谛。  相似文献   

19.
他说人生就像一个钟摆,摆动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欲望满足不了就痛苦,欲望满足了就无聊。他把世界骗了,他的人生过得可不苦,到死都没有为钱财发过一丁点愁,从小在蜜罐儿里长大,父亲去世后又得到一笔巨额财产,当别人在辛苦讨生活的时候,他在书房里思考什么是痛苦,且一点不理会自己的书能不能卖出去。  相似文献   

20.
赵翼如 《西部人》2003,(3):22-23
这是我前两年在北京写下的文字。本意是留给儿子今后看的,从没想到拿出来发表。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听见儿子“篡改”一节课文———小学一年级的语文书里,有一段“先朗读,再背诵”的课文:“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棵大树。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间飞来飞去。”我儿子念到这里,出现一个停顿,很快作了如下更正:“我家只有一棵大树,那就是妈妈,我是一只不快乐的小鸟,只能在一棵树上跳来跳去。”“你爸爸呢?”有小朋友问。提起爸爸,这小脸就有一片迷茫降落,只狠狠咬着嘴唇,似乎想咬住一个秘密。“你叫什么名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