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针对近年来“经济高增长但工资低增长”的问题,即劳动要素分配份额不断下降的问题,本文基于2004年至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关于职工平均工资指数、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劳动力就业指数以及人力资本投资指数的时间序列以及横截面数据的收集整理,建立计量经济面板数据模型(PDM),提出了一套考察我国职工工资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大小的评价方法.并根据模型分析结果,提出了在确保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条件下应因地制宜地积极推进收入倍增计划、完善工资保障和补贴制度、建立健全工资谈判机制、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协调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等五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工资分配是居民共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具体体现.工资分配的变动与技术进步使用偏向有关,本文认为,技术进步偏向利用资本、节约劳动时,工资分配比重呈下降趋势;技术进步偏向利用劳动、节约资本时,工资分配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并通过实证分析指出,我国工资分配比重下降是技术进步偏向于使用资本、节约劳动造成的,进而揭示提高居民工资分配比重,必须推动我国技术进步的使用偏向由利用资本、节约劳动向使用劳动、节约资本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3.
什么都在涨,就是工资没有涨.工资的刚性,意味着通货膨胀的提高可以带来短期内实际工资下降、就业增加和产出水平的增加.如果就业效应占据支配地位,那么适度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改善劳动收入比重.文章借鉴Calvo(1983)的随机定价模型,利用"从一般到特殊"的动态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通货膨胀短期内对劳动收入比重的影响.研究显示:短期内,通货膨胀率每增长1%,可以推动劳动份额平均上升0.05%;长期中这一估计效应下降至0.03%.文章研究表明,劳动力市场工资调整的刚性可能是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的重要短期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国外关于公务员工资分配的主要思想有三种:取消公务员工资,按照分工的不同确定工资,以及参照其他职业人员的工资来确定;国内的可以归纳为:按地位分配、按劳分配、厚禄制,以及按职责分配等。研究表明,公务员工资分配思想的形成与历史实践、社会现实矛盾和历史文化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5.
中间投入品贸易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影响: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景华 《技术经济》2007,26(3):80-84
从理论上讲,中间投入品贸易的增长可以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技术型劳动的相对工资都有所提高,并且使各国对技术型劳动/非技术型劳动的相对需求都增加。本文从中国制造业的角度来研究中间投入品贸易对制造行业收入分配的影响。结果证明中间投入品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对中国制造业收入分配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6.
当代收入分配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6  
本文全面介绍了当代收入分配理论的最新发展。当代收入分配理论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收入分配格局的动态演化。在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 ,本文重点介绍了理论上发展得比较充分的政治经济机制 ,以及教育—生育决策、社会稳定性和市场规模等机制 ;在收入分配的动态演化方面 ,本文介绍了内生收入分配格局的人力资本机制、工资机制、利率机制 ,考察了技术变化、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动态演化的关系及Lucas的偏好扰动理论。本文还介绍了收入分配福利评价理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空间集聚理论角度,利用2005-2010年我国我国省会城市为样本,分析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1)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为正的显著性,且对地区工资水平影响力较大.(2)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以及工资差距都有显著影响.(3)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当聚集程度进一步加大时,聚集效应产生的负的外部性反而会抑制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笔者基于我国1991年~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面板模型检验等方法,构建了就业与经济增长、人口、工资之间的个体固定效应变系数面板模型,从全国层面分析了经济增长、人口、工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存在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就业—经济增长弹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较强的负相关性;工资上升对就业表现出正面影响,就业—工资弹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性;总人口变化对就业的影响没有很明显的地域差异,就业—人口弹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行业收入差距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行业职工收入低、行业间收入差距大。从初次分配比例、行业对国家的贡献、行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行业劳动生产率四个方面对行业收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行业垄断和劳动生产率是影响行业收入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应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增加居民收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加大消费带动行业发展;建立稳定的工资调整机制,使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经济增长相协调;建立完善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强化政府的分配调节职能;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人力资本定价机制,打造初次分配的公平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在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企业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下,企业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内容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企业薪酬管理与职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而且对于大多数职工来说,工资性收入是主要经济来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总额中的比重却在降低,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工资增长制度不尽完善等问题日益突出,引发人们的心理不满和抱怨,已成为影响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1.
经济增长过程中我国工资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工资不但可以通过工资差异激励劳动力从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流动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且可以通过改变消费结构和投资结构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演变,并为产业结构升级储备高级人才.笔者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工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后认为:工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并且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低工资阻碍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工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2.
通过把名义工资变化与经济增长相联系,本文观察和分析了全部雇员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水平变化以及不同部门和行业雇员劳动者的工资变化状况;通过与企业利润、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比较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相联系,探讨了工资增长问题。本文发现,中国总体工资水平存在下降趋势,应该进一步增长;从群体来看,工资最应该增长的是低收入群体和公务员群体,从部门和行业来看则是非国有部门和竞争性行业。实现工资增长的关键是健全市场条件下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相似文献   

13.
李由 《经济问题》1991,(6):8-12
在理论上,工资与国民收入、物价之间应保持一种什么关系,从而工资的适度增长率应该是多少?对此,理论界和经济界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认识。在实践上,如何评价建国后特别是近十年我国职工工资增长,是增长过快、过慢还是适中?对此.理论界和经济界同样存在着不同看法。关于同一个经济问题,人们的评价为什么互不相同、甚至互相对立呢?我们认为,这主要因为对国民收入、物价、工资等经济现象的概念内涵、它们在统计上的指标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  相似文献   

14.
建立公立医院激励性的薪酬体系已成为医院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共识.绩效工资分配的推行已取得初步成效,完成了从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到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过渡.本文就绩效工资分配过程中难点--绩效工资考核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力实施绩效考核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适度经济增长的速度区间、持续时间,首先要从历史条件、未来预期进行一般性判断,再根据影响经济适度增长速度与持续时间的特殊条件进行分析;把握主导因素,还要依据投资、消费与外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做出更为具体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促进经济适度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马宇 《经济论坛》2009,(3):8-10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对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零售商品价格在1%水平下显著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即商品零售价格涨幅越大,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越大,这可能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工资占国民收入比重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即工资在国民收入中占比越高,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越小。出口占GDP比重越高,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越大,说明出口的迅速增长具有拉大居民收入分配的效应。市场化程度在l%水平下显著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而且符号为正。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政府干预,居民收入水平可能会更加趋于两极分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居民收入分配进行适度干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1·整合国家工资和地方性津补贴,设立基础工资,建立统一的年度正常增长机制。由于国家工资中的职务工资和在高等学校中实际上已固定化了的30%活工资以及地方性津补贴其分配依据都是教职工的职务和职称,执行方式上也差不多,因此三者完全可以合并,和其他各种补贴一起,整合成统一的基础工资。基础工资体系建立后,对现有的职务工资和地方性津补贴的各种提高和增长方式归并,建立统一的年度正常增长机制。2·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夯实人才资源管理基础。高等学校已经实施的岗位津贴制度应该进一步改革完善,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制…  相似文献   

18.
西方发达国家劳资关系随着经济增长普遍经历了从冲突到和解的演化路径。通过计量模型检验倒U型曲线在中国是否存在,从而证明了中国劳资关系从趋紧到缓和的趋势已经出现,并发现这一趋势不仅受到经济增长因素的影响,还受工资增长速度、全球化程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实证分析说明,合理的政策调节可以促进劳资和谐。  相似文献   

19.
信贷约束、再分配及不平等对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信贷对那些禀赋较少的当事人是完全可获取时,再分配对长期增长无影响.当信贷不可得时,再分配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富人与穷人之间的不平等程度越高,越容易刺激穷人掠夺富人的财富,并牺牲了总的投资与增长.恰当的再分配政策设计可以有利于禀赋少者并促进总的产出,并使社会朝着增长与和谐的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20.
刘盾 《经济学家》2021,(12):107-116
本文基于后凯恩斯主义的Bhaduri-Marglin模型和内生性技术进步理论,利用我国1978-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估计了提高平均真实工资率对我国总需求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潜在影响.通过引入真实工资影响的非线性特征、分别核算东部与内陆地区的总需求和劳动生产率区制、使用更加全面稳健的估计方法等,对现有相关研究做出改进,并得出如下结论:当前我国的总需求和劳动生产率均处于"工资拉动增长"的区制.提高真实工资增长率,不仅会通过"马克思-希克斯"效应驱使厂商提高劳动生产率,还会通过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促进总需求增长,而后者又通过"卡尔多-凡登"效应进一步促进劳动生产率增长.这种效应在内陆地区比在东部地区更加明显.多措并举地提高真实工资增速,提高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有利于实现内生需求创造与供给效率提升的协同,助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