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江淮  荆晶 《南方经济》2023,42(1):28-48
在传统Solow增长核算框架基础上引入异质性劳动投入以及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从而将经济增长分解为固定资本投入增长、劳动投入增长、技能结构深化、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及效率改进等五种动能。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由固定资本投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共同驱动,其中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为61.64%,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则为35.66%,中国区别于其他中低收入国家的发展奇迹背后正是较快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第二,即使对于高收入国家而言,资本投入仍然是主要的经济增长动能;第三,技能结构深化以及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来源,二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32.04%和21.27%;第四,资源配置效率变化是引起全要素生产率波动的主要因素,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是导致2008年后中国以及大部分高收入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创新和技术进步,发挥人力资本尤其是"高精尖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意义越来越重要。文章运用拓展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构建基于山东省2002~2016年的人才资本的产出模型,分析"高精尖缺"人才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有助于认识"高精尖缺"人才资本以及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为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快经济增长提供建议。文章通过分析得出2002~2016年、2002~2010年、2010~2016年的"高精尖缺"人才贡献率分别为10.23%、5.77%、30.41%,一般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84%、36.36%、-5.28%。  相似文献   

3.
文章试图从农业发展的视角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进行讨论,通过对不同收入阶段国家农业结构比重和经济增长率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发现,继续推动农业结构转型有助于经济体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有鉴于此,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中国31个省市和25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自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来,农业部门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有助于降低农业结构比重,而农业结构比重的下降促进了经济增长,这种影响效果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农业结构比重的降低变得更为明显。因此,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提升农业部门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仍可为延续"中国奇迹"做出贡献,对中国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曾伟 《改革与战略》2012,28(8):26-29
中国实现经济增长的政治基础是M型的层级制;中国实现经济增长的社会基础是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分割与关系型的社会特征;中国经济增长的实现机制是"企业利润追求"与"地方政府官员GDP晋升锦标赛"两者高度契合的"官企一心搞经济"。然而,也正是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这三个要点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增长代价"——贫富分化。这种分化不仅表现在物质财富的差异,还表现在发展机会的严重不平等。  相似文献   

5.
亦叶 《沪港经济》2011,(3):60-61
"今年GDP全年增速10%,将呈现前低后高的增长态势;通胀率为4.3%,会出现前高后低的态势。"高盛(亚洲)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哈继铭认为,"在未来的10年,平衡增长将是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现在我们正处于平衡增长的起点,人口结构变化将推动经济转型,内陆城市将接过经济发展的‘下一棒’。"  相似文献   

6.
宏观调控政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两难选择,面对过去政府引导型的结构扭曲,我们需要腾出时间来调结构。"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态势还将继续,预计全年GDP增速将为7.14%。"3月1日,厦门大学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在中国宏观经济高层论坛上联合发布"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5年春季预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减速态势已经得到官方确认,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述为"中国设定2015年GDP增长目标在约7%左右"。鉴于今年1-2月份经济数据的疲  相似文献   

7.
2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初步核算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这一速度已是进入新世纪以来GDP增长的最低速度,但仍然领跑全球。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用"稳中有进壬辰龙"评述去年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并指出,面对世界经济普遍低迷复杂环境,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增长较快,经济结构有所优化,各项民生和社会事业稳中有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正进入7%~7.5%的增长区间,这种增长尽管远比2000年~2008年的10.2%增长降低一个台阶,但也正在经历一个"体质增效,挤出水分"的新阶段。最新公布的2014年中国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3%,增幅创下22个季度以来的新低,固定资产投资受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拖累继续放缓,发电量也出现年内首次同比下跌,但这些数据的下滑并不代表中国经济"衰退""硬着陆",甚至是"崩溃"。  相似文献   

9.
2001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7.6%,预计到年底可实现全年增长7%以上的目标.在今年全球经济估计将下滑至2%以下低水平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这一增长水平被称为"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10.
赖智慧 《新财经》2013,(2):22-23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强调:"中国经济中长期较快增长的基本面未变,但制约因素有所加强。去年国内经济仍有不平稳、不持续、不协调的因素,国际经济环境总体仍曲折复杂。"新年伊始,经济回暖的消息给这个寒冬带来了暖意。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2年全国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国GDP首次突破5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8%,实现经济增长7.5%的目标。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7%,增速均  相似文献   

11.
正间接税采取的是"雁过拔毛"征税模式,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即时经济流量而不是累积经济存量。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中国财政收入增速也开始了大幅回调。财政部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3.5万亿元,同比增长9.3%,继去年上半年之后增幅再次跌入个位数。而且增幅逐月回落,1-3月增幅分别为13%、8.2%、5.2%,3月份仅5.2%的增幅创20年来的新低。从财政收入走势看,受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以及去年下半年收入基数  相似文献   

12.
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略有放缓,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期目标回落至7.5%。国家政绩观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力保国民经济"软着陆"的决心,已然清晰地呈现在数字之中。全球信贷危机的教训让人们重新审视实体产业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虚拟经济的泛滥势必对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实体产业产生消极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至今难以摆脱经济衰退的产业根源,便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的后果。产业兴国始终是保证我国经济成功转型的中流砥柱和产业升级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中国2015年经济预期增速目标为7%左右。这个数字看似不高,但"含金量"十足。在多年的高速增长背景下,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跻身"十万亿美元俱乐部",按7%的增长,一年增加的经济总量已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规模。当下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中,复苏动力不足;国内经济增长乏力,消费需求有待提振;对稳增长具有关键作用的投资,因制造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因素,难以维持快速增长。所以,主动降低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期增长目标是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称,2013年中国GDP增速为7.7%,和上年持平。而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0%,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54.4%,净出口为-4.4%。对比以往数据,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有所提升,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然开始转型。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有限供给、人口转变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结构转化视角分析"刘易斯拐点"和人口转变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影响.通过对跨国面板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比率对资本形成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劳动力与资本的有效结合是人口红利得以发挥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总抚养比提高不利于资本积累,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中国经验数据分析显示:经济结构转化,劳动力跨部门转移,是中国经济得以长期、高速增长的关键,高投资率是该增长模式的必然结果;"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消失,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将使新增劳动力明显减少;如果继续保持较高的资本形成率,资本进一步深化,将使资本边际报酬率快速递减,现有的高投资增长模式难以维持,中国经济将逐步进入低速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16.
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全球仍处于危机后的大调整时期。复苏乏力,增长中枢下移,经济增长低于趋势增长率将成为"新常态"。在全球经济逐渐恢复过程中,美国、欧盟以及与中国贸易结构相似度很高的发展中国家一定会使出各种手段争夺有限的外部市场资源,贸易战动荡升级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21年《经济蓝皮书》发布会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近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李雪松作主题报告时表示,展望2021年,受2020年经济增长基数较低的影响,同时考虑到宏观调控的跨周期设计与调节以及国内外的不确定性,"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7.8%左右"。"现在对2021年的预测差别很大,有的认为在10%以上。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2021年的预测只是一个参考。因为2021年特别是上半年,仍然有疫情发展态势出现超预期变化的风险。"李雪松表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GDP溢出效应视角,基于金融、贸易、投资和国际石油价格4个传导机制和以动态双边贸易总额权重为链接矩阵,构建了一个包含51个国家的GVAR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经济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的贸易伙伴关系越来越重要,经济互补性较强,两者间的6个宏观经济变量存在共同波动态势和长期均衡关系;中国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及其异质性特征,增长幅度平均可达0.21%;"一带一路"国家双边出口和进口贸易1个正向标准差的冲击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1.57%和1.77%,相反,中国经济增长1.2%则可提高该地区双边进出口贸易平均幅度可达0.63%和1.02%;贸易和投资传导机制占主导地位,但后者作用越来越显著,并且对发达国家不存在"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9.
徐豪  王芳 《中国报道》2015,(4):16-19
今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在略高于7%的水平上稳定下来,随着经济增长转稳,增速换挡有望在今年基本完成。7%左右——许多人等待的这个数字终于出来了,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揭晓了2015年中国经济预期增速"是多少"的悬念。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济增长预期7%左右,"考虑了需要和可能"。2014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  相似文献   

20.
一、资源配置结构的恶化:以往改革的缺陷回顾1979年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过程,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增长创造了世所罕见的记录,1979—1988年的10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NP)年均增长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