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经济差异,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倍受学术界、政府和广大民众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江苏虽然属于我国东部沿海的发达省份,但经济危机也会影响苏南苏北经济快速、持久发展。本文针对经济危机影响下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区域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新形势下,兼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江苏沿海开发双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下的南通,应以"点—轴系统"理论为指导,充分借鉴国际沿江、沿海开发的经验,实施江海联动开发战略,这是走具有南通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南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新局面、实现南通经济持续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地区之间的合作战略,是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江苏的苏北区域正处于多个国家级战略的叠加区和交会点,要主动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赋予的历史新机遇,借助自身沿路沿海、连接南北、沟通东西、宏观区位突出的空间优势,积极构建苏北区域"一核两轴三圈"空间布局的协同机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桥头堡集群,构建"互联网+等级"新型城市空间结构,打造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生态产业,推动苏北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苏北地区位于江苏北部,是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和宿迁5个省辖市,土地面积5.24万平方公里.近年来苏北地区在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工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但其增速和发展水平仍低于江苏全省平均水平,与苏南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并有扩大化的趋势.实现苏北地区工业可持续发展,是缩小江苏南苏北经济差距,也是苏北地区从基本小康向宽裕型小康迈进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5.
江苏分苏南和苏北。苏南富甲天下,苏北相对贫瘠,然而苏北占尽了江苏的黄金海岸线。苏北,如何走出经济洼地,如何与苏南等发达地区比肩齐飞?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规划》,为苏北地区的振兴带来了曙光。  相似文献   

6.
苏北地区位于江苏北部,是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和宿迁5个省辖市,土地面积524万平方公里。近年来苏北地区在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工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但其增速和发展水平仍低于江苏全省平均水平.与苏南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并有扩大化的趋势。实现苏北地区工业可持续发展,是缩小江苏南苏北经济差距,也是苏北地区从基本小康向宽裕型小康迈进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7.
江苏区域共同发展的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全面小康,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苏南、苏中、苏北分别于2010年、2015年、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江苏区域共同发展理论模式应选择梯度推移和中心辐射的发展战略。实现这一目标可分三步走: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承认差距,让发达地区加速发展的时期5从2010-2015年,是内外并举,全省各地区都保持高速增长的时期。从2015-2020年,是持续、高速、协调发展时期,全省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本报告通过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系统阐述了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SWOT分析实现的,定量分析则是通过分析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数据,并通过与苏南以及全国的数据相比,从数字上进一步说明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依据上述分析提出发展苏北地区经济的一些建议,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工业、科教事业以及通过区域合作来促进苏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发展苏北经济,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是挖掘江苏省经济发展潜力、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积极支持江苏经济长久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的重要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9.
王倩 《商业时代》2013,(1):135-137
近年来,随着江苏北部地区(又称"苏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区域内消费品市场运行日益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是,从总体上看,苏北消费品市场和苏南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本文从市域角度出发,以江苏徐州市为例,通过对该地区2011年消费品市场数据的分析研究,揭示出苏北消费品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载体,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然而,现有高新区的布局和发展存在区域不均衡问题,高企、研发机构、人才、专利等创新要素主要往经济发达地区园区集聚。本文通过对江苏高新区建设的基础和现状分析,以江苏省相对欠发达的苏北地区为研究对象,以集聚资源创新发展高新区为出发点,结合区域一体化发展关键时期苏北地区布局建设高新区的机遇和挑战,研究提出促进江苏苏北地区高新区建设的新思路和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苏北地区位于江苏北部,是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和宿迁5个省辖市,土地面积5.24万平方公里。近年来苏北地区在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工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但其增速和发展水平仍低于江苏全省平均水平,与苏南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并有扩大化的趋势。实现苏北地区工业可持续发展,是缩小江苏南苏北经济差距,也是苏北地区从基本小康向宽裕型小康迈进的重要步骤。 一、苏北工业的发展特征和工业化进程判断 1.工业经济总量扩张,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改革…  相似文献   

12.
滨海新区作为江苏沿海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规划建设好滨海新区,有利于提升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有利于苏北地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本文在SWOT模型架构下对滨海新区战略环境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发展定位、做好长期规划、发展绿色经济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江苏沿江开发的提出,在我国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许多专家学者对沿江地区的经济建设纷纷提出宝贵意见。但学术界对江苏非沿江城市,特别是苏北五市,在沿江开发大环境下如何有针对性地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却研究较少,尤其是人才战略方面的文章更是很少见到。为此,从苏北五市的经济和人才现状出发,提出在苏北五市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实行“人”与“才”分离的创新的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14.
物流与经济的关系因经济发达程度不同而改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物流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拉动物流发展;在经济发展程度居于其间时,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江苏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徐州市,应加大对物流产业的投入力度,逐步缩小与苏南的经济差距,最终实现苏北、苏中、苏南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和全面小康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江苏"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形成、实施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晓锋 《商场现代化》2005,(30):203-206
本文回顾了江苏"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消除地区差异的主要政策措施,并对每个阶段的政策措施进行了基本评价.目的是使人们在宏观层面上了解和把握江苏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总体状况,从而促使人们为江苏提前实现"两个率先"自觉努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向海发展,我国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广东作为典型"因海而兴""因海而富"的沿海省份,是沿海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区域。为推进广东沿海经济带的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广东省出台《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明确了珠三角和粤东西北等地区的定位与发展导向。其中粤西作为广东省的较不发达区域之一,在沿海经济带中的角色定位与未来发展广受关注。以粤西沿海经济的发展为切入点,以SWOT模型为分析框架,分析了粤西沿海经济带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在分析的基础上,从建设环境、发展方式、交通网络、产业发展四个方面对粤西沿海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差异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倍受学术界、政府和广大民众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江苏虽然属于我国东部沿海的发达省份,同样存在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问题,其内部差异的扩大将影响江苏省经济快速、持久发展。本文针对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区域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8.
江强 《商场现代化》2008,(3):205-206
区域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的重要战略内容。苏北是江苏省落后地区和我国沿海的经济低谷区。以盐城市为例,通过区域经济社会系统分解为社会发展、经济水平、对外开放、政府管理、科教文化和生态环境6个子系统,对子系统间的协调度进行计量,揭示盐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为苏北沿海协调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按照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原理,大河流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可望成为重要的墙长极或增长带。沿江开发的核心是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把沿江建设成为极具增长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以及发达文明的滨江城市带,生态良好、风景优美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沿江开发:江苏区域经济增长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0.
以区域经济文化为主的创意产业发展探讨——以江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处于中部不发达区域,经济相对落后,对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布局、人才战略研究较少,与发达地区相比,显得极其落后。江西省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开拓性的理论来引导,发挥经济文化的优势,以发展区域经济,为不发达区域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意产业寻求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