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倩  张丽君 《魅力中国》2011,(17):224-224
涉外导游词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翻译,译者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本文分析了英文导游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翻译方法和策略,探讨了导游词中的景点名称等内容与跨文化意识之间的关系,注重跨文化意识在导游英文解说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焱 《新西部(上)》2014,(3):87-87,79
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入手,分析了旅游翻译背后的文化差异:审美差异、民族风情差异、思维方式差异对旅游翻译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认为必须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翻译产生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将旅游翻译这项跨文化交际活动做好.  相似文献   

3.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应该遵循礼貌这一普遍原则,然而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衡量标准及表迭方式,本文依据Leech“礼貌原则”,通过比较英汉文化中礼貌观念的异同,深入剖析了东西方文化中“礼貌现象”的不同内涵,以期减少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增强文化差异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因此,应重视跨文化交际在口语能力教育上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跨文化的意识,熟知中外文化异同与语言表达的形式特点,避免交际中出现语法应用正确却产生文化冲突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王吕 《魅力中国》2010,(11):50-51
本文具体讨论了中国与西方在婚礼文化上的不同。主要是通过对中国传统婚姻观念,西方婚礼文化及其起源,以及中西方婚礼文化对比等方面产生的不同进行分析,探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民俗差异.探讨跨文化交际中民俗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交际是当前国际学术界中的前沿课题。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活动。它研究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尤其重点研究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交际原则与方式。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只重视语言知识,而不注重跨文化能力,忽视了社会意义。不同文化中幽默语言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语言学的层面,而且上升到跨文化交际的层面上。文化交流融合的最终目的是人类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7.
董芳 《理论观察》2012,(4):37-38
在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相互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下,人们对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间差异的认识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交际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运用文化对比的目的就是发掘出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根源,以求总结出规律性的特点并预见到在交际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对于不同的文化,我们首先应该承认差异存在的合理性,消除“文化本位主义”思想并遵循“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并”的原则。其次,在跨文化交际中移情也是解决文化冲突.增进理解和了解的重要能力。此外,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念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实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意在说明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的面子需求和礼貌准则造成的交际误解.礼貌与面子需求紧密相连,这里从面子需求方面分析了案例“中国商务代表团访英问题谈”,解释了跨文化交际中由于面子需求差异和礼貌表达方式的不同造成的误解.文章认为要达到多元文化世界中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人们进行有效交际,就应了解懂得并重视不同的面子需求与礼貌准则对于交际的重要影响,这样才可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误解错解问题.  相似文献   

9.
范晓红 《魅力中国》2013,(22):218-219
本文回顾外语教学三个不同阶段的侧重点,阐述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耍l生,介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理论和文化模拟法,然后设计了相应的课堂活动,运用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同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前测和后测,蛄果发现实验蛆的成绩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文化模拟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0.
礼貌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礼貌的原则与现象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研究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具体探讨了礼貌原则在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差异与成因,并且强调说明了这一原则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陈晓珮 《魅力中国》2011,(14):128-129
在当今世界格局中,中美两国作为重要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很大,彼此的联系也在不断加强。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两国不同的价值观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冲突。本文以霍夫斯泰德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文化维度作为理论框架,对比美国中国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重要的差异,通过家庭观视角进行具体分析,能加深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罗淞文 《魅力中国》2010,(23):279-279,283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除了从正面了解交际双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还要从反面了解他们的文化禁忌。语言禁忌是文化禁忌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从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禁忌说起,揭示了种种语言禁忌现象,进一步分析了语言禁忌的本质和对跨文化交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时常会出现“文化休克”现象.规避“文化休克”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努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文化整合;努力减少文化休克发生的次数,以期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促进和维护国际间跨文化交流新秩序.  相似文献   

14.
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容易引起交际过程中语用失误和非语言交际的失误,从而导致交际障碍。现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重语言轻文化的现象,忽略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隐喻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英汉隐喻因环境文化、风俗文化、宗教历史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大学生不应仅依靠在课堂上的学习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应采取多样的学习形式,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6.
"母语文化失语"现象指的是我国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内容的现象。很多人认为这种现象是"英语热"导致的,文章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何萌  何江胜 《新西部(上)》2009,(6):108-108,110
本文分析了中西方饮食习俗的不同,认为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外在表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差异充分体现了饮食与文化的差异。在愈来愈频繁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掌握语言与文化差异有益于民族间消除误解,沟通顺畅。  相似文献   

18.
徐媛媛 《魅力中国》2014,(19):91-92
《我盛大的希腊婚礼》作为一部反映跨文化交际的轻喜剧作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希腊与美国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就像一面镜子。揭示了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对于异族文化的态度,指引我们发现并摒弃错误的文化观念,通过努力缩小不同文化问的鸿沟,使多元的文化由差异走向融合,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与冲突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应如何克服障碍、避免冲突?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交际是基于两种不同文化的交际,而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现象。语用失误会影响语言交际的得体性,而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是母语负迁移。跨文化交际中母语负迁移因素导致的语用失误表现为母语语法负迁移下的语言语用失误和母语文化负迁移下的社交语用失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加强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学习,通过科学的语言学习减少母语负迁移;另一方面,充分认识文化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88年的<桂林旅游发展前景研究>对桂林到2000年的旅游发展规模、速度、效益和前景进行了预测,不足之处是缺乏对桂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深入探讨;注重数量型发展模式,缺乏文化内涵与前瞻性.2000年的桂林旅游规划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桂林人文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上,并指明了桂林旅游发展战略的总目标是"世界级、桂林化",不足之处是没有提炼出桂林能为旅游所用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