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着转型的内在需求和巨大压力,在这一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与业态创新成为中心话题。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休闲农业的发展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通互动,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繁荣稳定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尽管其农业占比很小,但战略性功能不可小觑。要充分重视农业结构调整,在确  相似文献   

2.
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发展农业经济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提质增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绿色农业发展水平;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本文基于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升 《农业经济》2020,(5):20-21
农村经济产业融合,即通过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农产品供给结构,积极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趋势。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鉴于此,本文以我国东部沿海WF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农业产业化组织与产业融合发展改革路径,进一步探讨引导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譬如,积极培育新型融合主体,引导融合主体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培训,协调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等。  相似文献   

4.
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发展农业经济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提质增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业大省是新常态下三大产业共同发展,传统与现代农业相互促进的省份。对我国农业大省三大产业关联度的测算有助于找准产业发展的突破点,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河南省社会发展处于中国农业大省的平均水平,能够较全面、准确地代表我国农业大省的三大产业发展情况。故以河南省为例,选取该省1978~2013年的三大产业生产总指数建构VAR模型,利用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VEC误差修正模型、广义脉冲响应的方法对三大产业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进行了追踪、分析及预测。结果发现:(1)第一产业能为第二产业提供原材料等物质基础,在前期正向影响第二产业幅度较大,但未来并不及技术进步对第二产业的推动力大,因而后期这种正向影响会逐渐减弱;同时,第一产业因为不能提供相关市场、技术及其他资源要素,对第三产业影响虽然是正向的,但是并不显著。(2)第二产业会因占用耕地等问题先负向影响第一产业,但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二产业会正向影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相辅相成,对第三产业有稳定的正向影响。(3)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及相关的技术设备,因而能对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产生正向且持续的影响,对第二产业的影响更加显著。可见,我国农业大省三大产业是动态的互动关联,因而农业大省应该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顺应产业关联度变化来发展各产业。  相似文献   

6.
新常态下,中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文章试图通过分析这些挑战和机遇,提出在新常态下农业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价格上升难和成本增加快的双重压力,并且近年来由于世贸框架下"黄箱补贴"可利用空间越来越小,我国自然资源承载力超高负荷,因此我国农业发展的问题愈来愈多。不仅如此,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运行为农业发展带来了强劲的需求拉动力,然而,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的现实,但由于经营组织方式的影响,农民农业经营收入偏低,大部分农民失去了持续经营土地的动力。此外,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结构转型、技术升级、组织形式更新以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重挑战。我国农业发展如何从资源过度开发、面源污染加重以及低科技水平转变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是目前我国新常态下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背景下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发展遇到的问题,试图开辟出多产业结合、多种组织形式并存、高科技、高度产业化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旅游业也进入机遇叠加期和产业转型期。新业态下,河南省农业旅游同样面临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等的转变,亟需提质增效,优化转型升级。首先略述河南农业旅游开发现状及类型,其次分析转型升级的驱动力和阻碍因素,最后提出新常态下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六盘水市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问题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存在粮食短缺、环境污染及资源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面临极大的挑战,故向集约、高效的现代化生产方向转变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以农业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科技园区对于地区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文章从投资情况、经营效益及主导产业发展情况、经营主体培育现状等3个方面对六盘水市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在管理模式及水平、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资金管理、农业产业化发展、人才引进与培养、市场化体系建设等6方面存在问题,从而针对这些问题构建出具有六盘水特色的、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高效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思路,提出发展山地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及立体农业、延伸园区产业链并发展品牌农业、园区经营模式多元化发展等3条发展路径,以期为六盘水市农业科技园区的下一步建设工作提供参考,并为其它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发展面临着多方面深层次的挑战。在新常态阶段,劳动力供给有限、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经济全球化不断升级、资本输出增加等特征影响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与农业生产率的提升。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发展存在土地、户籍、财税、科技和生态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转型发展:深化土地改革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消除户籍限制以充分利用劳动力要素,改革财税体制以精准支持农业发展,鼓励现代农业发展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并加强生态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传统农业与健康产业的现实背景,本文探讨了二者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我国传统农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生态环境污染、生产规模化程度低、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标准不定、产业对接方式单一等困境。要实现二者可持续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可以采用以下四条路径,分别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为健康产业发展培育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生态;大力发展功能农业,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产品原料支撑;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为健康产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业态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休闲农业是现代经济与农业快速发展的产物,促进了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能够实现休闲农业的发展,对自己甚至是整个领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此背景下,文章通过阐述休闲农业的概念及基本特征,通过问卷调查与专家访问发,收集河南省12个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发展数据,并筛选得到头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输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指标,建立为河南省休闲农业发展服务的DEA模型。[结果]之后,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从具体的角度上来说,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可实现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全面上来说,对休闲农业的投入可推动该行业的整体规模。[结论]该文的研究结果为发展河南省休闲农业打下了理论基础,推动了重点发展技术、提高投资效率和投入物力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可利用农业资源紧缺、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日渐凸显,因此发展可持续现代农业产业已经被提上日程。河南省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试点改革省份,在发展特色农业模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存在着制约其进一步健全完善的因素。文章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3个方面构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是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人口问题已成为制约部分城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因子的贡献率最低,是阻碍河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健全生态因子机制等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提升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作为我国传统农业大省,具有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天然优势,随着农业土地流转速度加快,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态势日益明显,农业基础条件设施逐步改善,现代农业技术和农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稳步提升,适度规模经营效益逐步呈现。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保障,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河南省也迎来了城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必然伴随土地的占用增加,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城镇化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成为河南省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也是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文章着重对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及城镇化现状进行探讨分析,旨在为河南省城镇化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协调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探究农业生态发展现状,有利于制定针对性的农业发展规划,也将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法]基于2000—2016年的统计数据,采用DEA SBM模型、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从农业生态效率、经济条件、资源条件、环境条件4个方面分析河南省农业生态综合发展水平,探究农业生态效率与经济条件、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之间的耦合发展关系。[结果]2000—2016年河南省农业生态综合评价分值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该阶段农业生态化水平发展态势良好。这个阶段内农业生态效率指数均高于全国农业生态效率指数,对全国农业的生态化发展贡献较大。经济条件评价分值在逐年提高,对农业生态化发展的贡献在不断提升。2000—2016年农业生态效率与经济条件、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均整体呈递增趋势,耦合发展关系表现良好。[结论]尽管河南省农业生态化水平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仍需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生态效率与经济、资源和环境条件向更高耦合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山西省农业生态安全等级,并基于此进行分区评价,以期为提高山西省生态农业安全度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运用离差最大化法对2007—2016年山西省农业生态安全作出动态评价,并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划分山西省各地级市农业生态安全等级。[结果]2007—2016年山西省农业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现波折上升的过程,期间出现短暂下降过程,其中生态、经济系统指数值呈上升态势,而社会系统指数值呈下降趋势;吕梁市、太原市和阳泉市等3市由于人口基数大等原因造成其农业生态安全等级为不安全级,大同市、忻州市及临汾市等3市等由于工业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导致其农业生态安全等级为较不安全级,朔州市、长治市及晋城市等3市由于农业污染治理及时导致其农业生态安全等级为较安全级,晋中市和运城市等2市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故其农业生态安全等级为安全级。[结论]通过构建生态补偿政策及发展绿色农业体系能提高山西省农业生态安全指数。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模式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黑龙江作为中国第一耕地大省、第一商品粮基地和有机食品基地,农业的自然和基础优势应为黑龙江第一优势。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对食品需求不断升级换代的大背景之下,黑龙江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具有在自然资源、组织资源、科技实力、生态环境和产业基础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对于进一步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促进加快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巨大潜力;对于构建黑龙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在分析黑龙江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突出优势和巨大潜力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模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试点改革省份,其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对推动全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农业人口社会、经济、资源利用以及环境四个方面,构建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贵州省近10年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8-2018年贵州省农村整体生活质量、经济收入、人口素质都在不断提高,但仍存在粮食产量不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环境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都市圈城乡复合型农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快京津冀都市圈农业现代化进程,凸显不同地域的农业多功能性,将有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该文利用实地调研与统计数据,分析了京津冀都市圈农业发展态势及其存在问题,构建了城乡复合型的农业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促进种植业的基地化和规模化生产;围绕都市圈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和市场需求,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以构筑绿色屏障和发展生态农业为核心,促进生态林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促进水产业的产业化发展;凭借都市郊区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面临资源与环境的严峻挑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文章以广东省为例,探讨在低碳背景下如何走出一条低排放、低污染、低投入、低能耗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对低碳经济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挖掘制约广东省农业发展的几点问题,如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加剧、森林生态系统脆弱、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素质偏低、农业科技含量低,转化成果速度慢等。明确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过程中的选择途径有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生态农业经济、有机农业经济,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经济。并提出建立低碳能源结构、建立低碳的生产结构、实施低碳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长效机制,旨在为其他相似地区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过程中如何选择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河南省农业生态承载力动态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河南省是农业大国,研究其农业生态承载力可持续性不仅对河南省乃至全国都有重要意义。[方法]将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于农业领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分析,将河南省农业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用地,分别计算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畜牧产品人均生态足迹及承载力。[结果]河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2007年的1.491hm2/人上升至2016年的2.164hm2/人,增长率45.10%,而人均耕地承载力却未出现同步增长,生态赤字不断加大。(2)2007年河南省草地人均生态足迹为0.101hm2/人,2016年上升至0.132hm2/人,增长率3.1%;而人均草地承载力却出现下降,下降率达26.2%,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3)2007—2016年河南省水域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水域承载力均未有太大变化。相比于耕地、林地和草地,其水域的供求差距最大。降低水域供求矛盾,提高水域及水产品利用效率是关键。(4)在农、林、牧、渔业中,河南省林地的人均生态足迹是唯一呈下降趋势的产业,2007年人均林地生态足迹为0.052hm2/人,2016年下降为0.046hm2/人,下降比率为11.54%;林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也是在4个产业中唯一出现增长的产业,上升比率为27.90%,但仍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结论]2011—2016年河南省农业生态承载力严重不足,耕地保护、草地的确权及保护、提高水域及水产品利用效率、继续退耕还林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