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农户的收入水平始终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实现农户收入的稳健提高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研究重心。农村普惠金融作为农村经济的调节剂,是否能够有效促进农户收入的提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对此,本文运用2009~2016年全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运用APN法、熵值法、面板双向固定效应、面板分位数回归等方法对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如何影响农户的收入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农村普惠性金融的发展可以正向提升农户可支配收入,即发展水平越高,对应的农户收入也会越高。同时,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同样存在异质性。本文分别以区域范围的异质性、农户禀赋的异质性和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维度的异质性这三个视角为出发点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使用甘肃省2005~2016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方法测度甘肃省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甘肃省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甘肃省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从2005年的0.113提升到2016年的0.371,普惠金融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但仍处于中低阶段;甘肃省普惠金融整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区域差异较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信息化水平、城镇化率、收入水平等与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且都是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3.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创新传统普惠金融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数字普惠金融以移动互联、网络通信服务、移动数据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基础,充分提高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性,对于实现我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存在覆盖广度不足、自身排斥现象严重、信息安全隐患大等问题,制约了农业农村新发展。为了解政策实施情况及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以广东省潮州市江东镇作为调查分析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文献研究等方式,了解数字普惠金融在江东镇的发展状况以及挖掘群众对金融服务的潜在需求,探讨现阶段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和影响因素,并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达到促进乡村振兴、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可获得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也得到了质的飞跃。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金融建设管理的重中之重,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广大农村基层群众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促使社会弱势群体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推动农村经济建设稳定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结合当前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改进措施,全面提高农村普惠金融建设水平,确保促进农村普惠金融良性可持续发展。本文将进一步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路径展开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道路进程中,识别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作用,并从农户生计资源多元化配置视角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 文章合并使用县域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构造衡量农户收入不平等程度的相对剥夺指数,采用面板Tobit模型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从生计资源多元化配置视角考察其作用机制。结果 (1)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减缓农户的相对收入剥夺程度,进而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每上升1%,农户相对收入剥夺水平下降7.87%,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依然可信;(2)生计资源多元化是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重要作用机制,数字普惠金融缩差效应的11.85%可由该作用渠道来解释;(3)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缩减效应也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男性户主和45岁以下户主的农户、非农就业占比高和兼业化程度大的农户获得的数字普惠金融缩差“红利”更大。结论 作为新型金融供给方式,政府应大力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因地制宜实施农村数字金融政策,鼓励农户生计资源多元化配置,多渠道应对风险提高收入水平,进而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助推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修正后的霍特林模型分析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张及金融市场竞争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研究假说,结合中国31个省(区、市)的数据,运用文本挖掘法构建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并以此测算各省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在引入金融市场竞争、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滞后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后,利用2010~2014的数据分别采用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估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张及其与金融市场竞争的交互作用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并区分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做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张对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在金融市场竞争水平越高的区域,这种影响越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交通便利程度、城乡收入差距、农村保险发展水平等因素均对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7.
张蓉 《中国农业会计》2023,(22):115-117
本文以山东省泰安市各县(市、区)2019—2021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正向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即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居民消费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中介作用,即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促进科技创新、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对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以2011-2018年中国30个省为研究对象,测算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进而测度两者耦合协调度,分析其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呈整体上升趋势,而乡村振兴发展总体相对滞后。其次,两者耦合协调程度逐渐向有序、协调的高水平阶段迈进,空间上呈“东高西低”。最后,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正向溢出效应明显,政府干预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数字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化水平等推动两者协调发展。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农业财政投入,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以促进两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河北省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造成河北省普惠金融服务对象不均衡、金融科技发挥效果欠佳以及农民金融常识匮乏的原因,并提出应从增强普惠金融供给主体积极性、完善普惠金融配套服务体系、提高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等方面着力,提升河北省普惠金融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于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及机制,为数字普惠金融助力耕地利用效率提升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2011—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率波动性提升且高值分布由点状演变为片状;(2)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各维度指标对耕地利用效率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数字普惠金融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省份异质性、阶段异质性和规模异质性;(4)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增加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提升耕地利用效率。研究结论:应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进一步激发信贷、投资和保险对耕地利用效率的正向作用,精准匹配金融服务需求,通过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加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改进耕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2011—2021年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有着显著正向作用,并且产业结构、财政支农水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会促进农民增收。(2)从数字普惠金融不同维度来看,均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但作用效果存在差异,覆盖广度最强、使用深度次之、数字化程度最弱。(3)从作用渠道来看,地区经济增长能够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民收入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3)从异质性检验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性,河西地区作用效果最强,陇南地区最弱。基于此,提出应加快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宣传教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目前,资金不足和金融服务配置不平衡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最大障碍。随着普惠金融理念和措施在国内外逐步被认可并推广,普惠金融已经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金融手段,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率成为促进乡村振兴和脱贫的重要支撑措施。文章基于文献分析了普惠金融在农村的实施现状,梳理总结了目前农村普惠金融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提升基层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普惠服务效率的途径和具体措施,为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发展普惠金融可以提高融资可得性,助力于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本文分析影响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因素,从金融服务覆盖范围、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和普惠金融政策支持三个方面分析普惠金融对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探索普惠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的影响,对巩固云南省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经济稳步增长具有深刻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从渗透度和资金使用情况两个方面构建普惠金融指数,以度量云南省各州市普惠金融水平,然后用面板模型对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的联系展开实证探究.研究发现:云南省普惠金融水平整体不高,且各州市间差距较大;整体上看普惠金融...  相似文献   

15.
中小银行与普惠金融相互依存,而数字化是普惠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小银行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过程中面临着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低、数字化产品便捷性不足、数字化风控能力弱等内部困境,同时面临服务对象金融素养低、相关制度存在缺口、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完善、互联网金融行业竞争压力大等外部挑战。因此,中小银行必须筑牢数字化理念,构筑中小银行底层数字技术,增强产品创新力度,提升数字化经营能力,培育复合型人才队伍,提高风控水平。同时,相关部门要完善征信系统及监管政策,为数字普惠金融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了解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文章在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共同富裕指数的基础上,利用2011—2020年11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促进共同富裕,该结论在考虑稳健性和内生性后依然成立;(2)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创业活跃度提升共同富裕水平;(3)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非线性影响受到创业活跃度的调节;(4)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均能提升共同富裕水平。其中,数字化程度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最明显;(5)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在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更为显著。综上,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大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夯实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鼓励大众创业,完善创业活动所需的营商环境,发挥创业活跃度的积极作用;制定差异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策略,因地施策,促进共同富裕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机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普惠金融概念简要介绍的基础上,从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保险的开展、金融机构业务的创新、部分农村地区存在金融空白等方面分析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并提出了进一步开展金融创新、大力发展农村保险、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驻足农村金融市场,从而促进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发挥普惠金融对农村家庭稳定脱贫的效应对解决农村相对贫困意义重大。方法 文章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使用熵权法和VEP构建了家庭层面普惠金融指数和期望贫困脆弱性指数,利用分位数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不同分位数、不同贫困标准和不同指标下普惠金融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 普惠金融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在不同分位数、不同贫困标准和不同指标下均有显著的负向效用。结论 一方面随着脆弱性的提高,该效应呈上升趋势,改善金融普惠状况将有助于降低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进而达到稳定脱贫之目的;另一方面随着贫困标准的提高,贫困脆弱性大幅度提高,意味着相对贫困人口仍是今后扶贫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索贝尔中介效应检验指出,普惠金融主要通过影响家庭劳动、家庭收入和家庭消费,进而发挥稳定脱贫作用。  相似文献   

19.
"普惠金融"是指以多元化的金融供给让所有对金融有需求的人都可以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发展普惠金融已在2013年底纳入了我国党的执政纲领。通过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普惠金融实践为例子,有助于了解国内在互联网环境下发展普惠金融的情况。互联网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区域限制等传统发展瓶颈,其与发展普惠金融有高度契合点,指出当前发展普惠金融必须借力互联网才能实现长足发展,并最终实现普惠的目标。同时指出在我国国情下商业银行要警惕盲目的急功近利发展风险等,并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传统商业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应加强统一认识,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坚持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发展普惠金融,又必须坚持以商业的原则做好风险管理,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客户事前风险甄别和事后风险监测,从而保障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十四五”时期,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研究和掌握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于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促进河北省农业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熵值法测算河北省农业产业链综合发展水平,分析了河北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11—2020年,河北省农业产业链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还处于较低水平;数字普惠金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应重点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及数字化程度;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提升,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综合发展之间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趋势。据此,提出加快优化布局数字普惠金融、延伸拓展产业链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构建科技支撑和政策保障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