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现实的概括、 间接的反映,思维方式是人脑客观物质世界本质属性.汉英民族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导致汉语和英语在各自表现形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全面研究汉英思维、 语言差异,能够帮助我们理解、 跨越差异并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能够确保汉英翻译和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而翻译过程始自语言,又终以语言。翻译活动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是一种思维活动,翻译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的共性是翻译的基础。人类共同的思维能力和思维规律使世界上不同民族的人群对相同的事物可取得共同的认识。但是人类思维必然也具有个性,即民族性。正是这种思维个性所形成的语言形式上的差异,构成了不同民族之间交往的障碍。  相似文献   

3.
委婉语是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的语言单位和语言现象,它从独特的角度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适当的语言形式。本文从委婉语的使用范围和特征等方面对英语委婉语进行探讨,并揭示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修辞手法是一个比较常用的语言工具。英汉语在修辞倾向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一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性格上的差异。该文从英汉修饰语的使用态度、方式等方面的区别来探讨英汉修辞倾向的差异与两个民族性格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张栋 《魅力中国》2014,(23):259-259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各自的特征,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如何规避由语言差异带来的翻译不对等现象是每位译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英汉语言差异角度出发,从词汇和语篇的角度对Positive Reinforcement的译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俄汉人名是俄汉词汇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对它的认知更多地体现在语言领域和文化层次上,人名不仅是由文字要素构成的语言符号,它在本质上更是传达文化内涵的特殊符号。透过不同民族的人名棱镜可以折射出各民族间语言世界图景的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7.
欧洲历史上发生过三次"汉语教育热",这三次汉语对欧洲理解中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外语教育是民族交往的一种方式,也是全球化的重要手段. 纵观历史发现.当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交往时,不可避免地在语言上产生了接触.语言接触可以说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碰撞的结果,语言接触就会有翻译、语言教学、语言研究等语言活动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语言与认知的阐述,分析影响边疆少数民族——景颇族学生英语词汇概念学习的因素,揭示民族生活环境的不同必将导致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差异,从而形成各自语言词汇的个性特点。研究少数民族英语学习的认知特点是提高民族地区外语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9.
吴岩  马翠茹 《理论观察》2013,(11):83-84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核心,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文化.世界上无论哪个民族,只要民族语言消失这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也会逐渐的销声匿迹.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我国三大达斡尔族聚居区之一,保持着很独特的民族风俗、民族歌舞和民族节日.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通信的发达,新一代的达斡尔族青少年掌握达斡尔语的越来越少或者是越来越不熟练,大多数年轻人是在以汉语为母语的环境下长大的.这种在达斡尔本族人之间使用和掌握达斡尔语的衰退现象越来越明显.因此,本文以传承达斡尔族的语言和文化为出发点,以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为对象,研究了达斡尔族语言的传承教育问题,以使我市优秀的达斡尔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社会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语言和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语言不能离开化而存在,语言是社会化的要素之一,也是化的载体;语言学习要在一定的化语境中进行,其作为交际工具的实际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这一语言使用的化背景;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化差异。  相似文献   

11.
王震宇 《魅力中国》2009,(16):89-90
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颜色词系统。各个民族颜色词使用的差异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心里和审美情趣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使用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统中。两种语言互相借鉴,从面更加丰富了颜色词的比较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种不同文化之间色彩词的文化内涵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去分析,探究英汉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2.
根据Langacker语言象征观以及Lakoff和Johnnson的认知体验观对清水江文书中反复使用的单位量词"坵"、"块"、"幅"、"把"、"团"、"纸"、"文"、"两"、"厘"等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单位量词是苗侗民族世界经验的组成部分,是其身体、大脑和世界体验互动的结果,也是苗侗民族对客观世界独特的识解方式的反映,这些量词反映的是苗侗民族的独特文化——原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鉴于这一认识,本文从英汉两种思维方式的区别,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子结构和语法范实际上的区别出发,试图寻找出两者在文化上的差异和渊源。重视并注意这一现象和问题对于我们顺利完成英语交际任务以及对英汉文学的认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文化的影响,英汉两种思维方式的区别,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子结构和语法范实际上都有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疯狂汉语”席卷全球 对外汉语教学任重道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语言是一种生活方式,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的风貌,蕴含着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当今这个多元世界中,语言担负着和平使命,它是国际间交往和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桥梁。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体现自己的个性,需要把自己的文化传向全世界,因此,需要加快汉语的国际推广步伐。2005年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让世界上那些了解和不了解中国的人们通过汉语这个传播的使者走近中国,开始感知中国。近日,在北京接连召开的全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会议和孔子学院大会,吸引海内外人士再次关注汉语的“出口”问题。专家分析说,随…  相似文献   

15.
王红梅 《黑河学刊》2011,(11):35-36,77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表达方式,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从跨文化视角分析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及人们对事物认知等方面的差异对理解英汉习语的影响,提出对习语的翻译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上,而应首先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然后确定适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代海燕  李赛 《魅力中国》2013,(26):253-253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而固定的表迭方式。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在环境、风俗、宗教、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消息,是民族特色和各种修辞手法的集中表现,其形式多而广,其中包括成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及行话。文化差异对习语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而同时习语的文化因素也是翻译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交际的重要手段,但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所处文化背景不同,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不相同。不同文化之间又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去推测对方,这往往就会导致语言使用上的误差。我们应从文化入手,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和由此导致的语言差异,从而避免失误。  相似文献   

18.
陶晶 《魅力中国》2013,(10):87-87
民族声乐文化历史久远,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通过不断的继承、借鉴、吸收和发展,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有丰富的演唱形式、优秀的艺术作品、丰厚的理论文献、科学的训练方法、妙不可言的风格特点在内的方法和体系。民族声乐艺术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声乐艺术一样,最初都是在人类生活中的劳动,宗教,爱情,教育等方面产生的,是人们用来表达情感的音乐语言方式。通过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和风格特点的研究,对于更好的诠释和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和演唱民族声乐作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广西象州县以壮族为主,区域通用语言为壮话和桂柳话以及客家粤北话(又称麻界话)。文章通过分析语言使用状况的调查结果,总结出象州壮族在语言使用上具有以下民族心理:(一)开放性;(二)自觉的本民族语言传承意识;(三)具有本民族的“语言情感”;(四)在双语使用中具有语言自卑心理。  相似文献   

20.
赵艳丽 《魅力中国》2014,(1):287-287
人们对各种颜色的认识大体是一致的,但由于各民族之间的地理、历史、思维、民族心理、宗教等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人们对各种颜色所产生的联想不尽相同。因此,每个民族的语言都包含着大量的颜色词。同样地,中西方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使得中西方人们对表示颜色的方法和用词不尽相同,对同一颜色的理解和使用也有所不同。可以说,汉英颜色词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为此,本篇文章将分别通过对英汉“红色”与“黄色”词汇的对比研究,揭示其内涵意义中积淀的民族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