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全面审视“以人为本”。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理念。新世纪“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在新形势、新条件下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价值核心,公平正义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与公平正义的和谐统一。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
和谐今议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表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将成为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人民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为此共同奋斗和不懈追求的伟大目标。马克思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要树立《决定》倡导的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建设和谐社会,从哲学理论角度上思考,要认识到“和谐社会”应是“和而不同”的特点;“和谐”应是全面的、整体的、动态的关系状态;“和谐”应是马克思主义辩证矛盾观发展的新阶段新手段新方法论的品质要求。  相似文献   

3.
《改革》2005,(3)
3月在京举行的全国“两会”,“和谐社会”成为高频用词。之前,中共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小康”的重要内涵,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执政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彰显当代政治家正视现实的勇气与智慧。从经济学角度观瞻,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进行经济往来,和谐与合作是交易成本最低  相似文献   

4.
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全面审视"以人为本",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理念。新世纪"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在新形势、新条件下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价值核心,公平正义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与公平正义的和谐统一,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5.
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到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诞生80多年、执政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在经过艰辛的探索之后,最终确立了这一重大执政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我们共同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民生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的哲学归结到一点,就是民生的哲学。从革命与斗争哲学,到改革与建设哲学,再到发展与和谐哲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走过的历史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逻辑。在这一历史发展和逻辑演进过程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马克思主义和孙中山的思想,努力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以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善民生为己任,逐步形成了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民生哲学。  相似文献   

7.
10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本次会议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点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等等。观察家们发现,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把“和谐社会”作为一次全会的主议题,表明中国新一届领导者正把“和谐社会”推到自提出以来的最高点。纵观会议的主体内容,“和谐”图景之下的种种议题,诸如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等,无不关乎国计民生,尤其关乎中国贫困群体的生活保障。从中共十六届…  相似文献   

8.
胡琳 《改革与开放》2012,(11):33-35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礼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并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思想启蒙运动产生于十八世纪的法国,其渊源可以追溯到14—16世纪最早开始于意大利而后又在西欧各国深入发展的文艺复兴运动。其实质是对人的理性的高度弘扬。伴随着全球化进程与现代化转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无不渗透着科学理性精神和人的主体性原则,尤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强调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理性和谐,这说明启蒙精神已经作为一种先进文化积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了。本文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契机,着重考察思想启蒙的历史渊源,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启蒙的历史变迁,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又一次思想启蒙。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情”和“世情”的转变,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一个不可避免又亟待解决的课题。毛泽东哲学是第一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为构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提供了借鉴和指导,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不但要了解毛泽东哲学,更要明确构建的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应该具有创新性、和谐性、开放性、理想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浅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是“一鸟两超”的关系,是从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转变的重要体现。和谐社会是包客共生、结构合理、规范有序、运筹得当的社会。中国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有杜会均衡论等多种理论支撑,又是对国外理论的突破和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重要的是协调阶级,阶层关系、城乡关系,要建立社会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杜存 《内蒙古工作》2006,(10):19-2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现阶段肩负的历史使命之一,是指导我国在下一个战略机遇期内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的纲领性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人民孜孜以求的幸福梦想。县是国家行政建制中的重要单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线和前沿,“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社会和谐关系整个社会和谐的大局,实践证明,构建县域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13.
李江 《改革与开放》2011,(22):45-46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之中,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变化发展,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其特定的主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先后经历了战争实践、建设实践和科学建设实践三个阶段,与之对应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经历了由“斗争”到“发展”,再到“公平”的演变过程.实践与主题之间的...  相似文献   

14.
孙志祥 《黑河学刊》2008,(6):138-139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是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解决现有的大量社会问题也提出了社会和谐的执政理念,为未来社会准备了“入口”。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和人学理论的丰富与完善,是对国家治理模式和对人的价值实现的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概念甫一提出,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共鸣。毫无疑问,“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今年的关键词之一,为什么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刊特意组织了这组章,希望能对广大读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把“以人为本”做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精髓,凝结着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深沉思考,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明晰了“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开辟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崭新境界。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我国改革发展已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必须以“和谐社会”的理念化解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排除一切干扰,保持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8.
赵达 《中国经贸》2009,(12):149-149
“和谐社会”是一个古而有之、东西横贯的理念。自古以来,实现社会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理想追求,从中国古代的“明教化、息讼端”,到世纪之初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华民族逐步形成了热爱和平、崇尚诚信、追求和谐的优良美德。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矛盾论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式和强大的理论保障。在不同的形势下,矛盾思维运用的具体形态是随着发展的需求而有所差异的。如何变革思维方式以适应新的时代形势引发了理论者和实践者的深思。马克思主义矛盾思维从“对抗”主题向“和谐”主题的转变为构建和谐世界、和谐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社会矛盾不断解决,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的过程。和谐与矛盾两者之间是相互斗争而又相互促进并最终达到统一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谐社会的构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思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党处理社会矛盾的传统思维。解决社会矛盾,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重心。探讨和谐社会同社会矛盾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加深对这一宏伟目标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