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前我们处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2009年货币和信贷的高速增长形成了现在通货膨胀预期上升、资产市场泡沫加速膨胀的压力,如何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将是我国中央银行面临的后危机时代的挑战.但由于目前经济形势复杂,保持币值稳定的难度很大,中央银行只能把"币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来维护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明确中央银行调统工作的地位中央银行调查统计,是中央银行的基础工作,是货币政策的支持系统。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是保持币值的稳定,即物价的稳定。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有一个完整的、有效的组织指挥体系,这个体系又包括几个系统。第一是决策系统,这个系统在一定的组...  相似文献   

3.
赵远瑞 《甘肃金融》2001,(3):28-29,56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基本含义和核心问题 1995年3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以严密、科学的法律条文规范了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就是"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法律规范的基本含义是:我国央行货币政策以"稳定币值"为目标,这是货币政策所要追求和实现的基本目标;在坚持以"稳定币值"为货币政策目标的同时,还必须把"促进经济增长"放在货币政策的视野以内,正确处理货币政策目标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只有追求和实现"稳定币值"的货币政策目标,才能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币值"与"促进经济增长"不是并列的,也不是有主有从的双重货币政策目标,而是以"稳定币值"为单一目标.  相似文献   

4.
德国中央银行的资金管理体制德国中央银行即联邦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与其他西方国家中央银行有显著的不同,达就是德国中央银行把“稳定币值”作为货币政策的单一目标,而不像其他国家中央银行有多重目标。德国所以把“稳定币值”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在于历史上两次恶性通货膨胀的教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滥发货币,使当时的  相似文献   

5.
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学习《中国人民银行法》的体会刘慧勇《中国人民银行法》为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中央银行体制提供了法律保障。在这部法中,明确规定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符合现阶段我国...  相似文献   

6.
汪洋 《金融与经济》2001,(11):25-28
根据九七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现实,社会各界要求中央银行“采取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因此有专家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面临着多目标约束。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我国中央银行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汪洋博士(在读)为本刊撰文着重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具体内涵以及稳定币值、稳定物价与稳定货币的重大差异,指出我国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外部均衡的目标约束下,实际演变成人民币汇率稳定优先于国内物价稳定的政策选择。文章分析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与人民币物价稳定的冲突并探讨了中国经济在目前外需不足的情况下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7.
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密切,代理国库,对国家提供信贷,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要与财政政策相互配合,但中央银行仍应保持相对独立性,不能完全受政府的控制和操纵,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稳定币值,有效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而我国中央银行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取得一种比较超脱的独立地位.本文针对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而又不独立"的地位在职能、组织、人事三方面的诸多限制加以论述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实现货币政策的有效是各国中央银行力求实现的目标,贯彻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而监管职能分离后,基层央行在履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直接影响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功能和效应。本文对目前基层央行在贯彻执行货币政策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分析,对如何提升基层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出了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现实经济环境下多重货币政策目标的协调要求对央行自身能力的挑战 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中明确规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发展.这就从法律上结束了长期以来在国内金融理论界长期的多重与单一目标之争.  相似文献   

10.
构建我国货币政策理论框架的若干问题厦门大学财金系林宝清货币政策是市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中央银行法》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稳定是当今奉行市场经济国家所孜孜以求的政策目标,然而,达到这一目标的货币...  相似文献   

11.
依法履行中央银行职责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了人民银行的地位和职责,指出“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主要职责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明确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李丹儿 《中国外汇》2006,(12):14-15
近年来,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已经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而影响人民币的币值稳定。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由1994年“发展经济,稳定货币”的双重目标改为“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单一目标。但12年一轮回之后,当我们重新审视开放国度下尤其WTO过渡期即将结束的中国经济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在经济垒球化的背景下,单一目标是不可行的,无论哪一国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都不能不顾及“经济增长、货币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重目标。在开放经济体中,四重目标之间实际上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是金融宏观调控的辩证统一体。作为金融宏观调控主要手段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必须兼顾这四大目标,中国亦然。  相似文献   

13.
关于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志刚 《新金融》2003,(10):19-23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背景、制因与发展趋势 1、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背景与制因 一般而言,中央银行独立性包括三个方面,即目标独立性、经济独立性和政治独立性(Guido、Tabellini,1991).总结国内外学者的分析与研究,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程度有助于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如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如此.货币政策目标不明确或者币值不稳定的国家,或者事实上不能坚持以稳定币值为中心目标的国家,大多是由于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所致.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对于抑制通货膨胀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改进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着力强调了“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说明,中央银行监管职能划出后,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和防范系统性风险方面将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任务更加艰巨,作用会越来越凸现,职能会越来越加强。 中央银行的这一职能转  相似文献   

15.
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集金融宏观调控与银行监督管理于一身的运行模式正式结束“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以实现“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成为人民银行的首要职责。当前,中央银行在履行货币政策职能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分支机构职能定位出现偏差、贯彻货币政策的手段有限、货币市场不发达和功能残缺影响公开市场操作效果等问题、需要人民银行与监管部门通力协作,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和行为协调机制等,强化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职能。  相似文献   

16.
<正>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主要发达国家鲜有经历大规模金融危机,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和金融稳定职能有所淡化,以维持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渐成主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改变了上述范式,货币政策和物价稳定目标仍是中央银行最主要职责,同时各国就中央银行加强金融稳定职能达成共识,探索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重构风险处置框架,拓展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  相似文献   

17.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工。其中,财政政策的目标被定位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三个方面:而货币政策目标则是稳定币值、保持总量平衡、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稳定”是首要取向。这表明,和过去同时强调“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不同,今后的货币政策目标将更多地强调币值稳定。这是央行根据我  相似文献   

18.
田霏  李中坚 《甘肃金融》2002,(10):44-46
近年来,中央银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宏观上看,GDP保持了7%以上的增长速度,人民币币值稳定,外汇储备平稳增长,但微观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9.
贯彻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而监管职能分离后,基层央行在履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直接影响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功能和效应,本文就存在的突出问题拟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货币政策目标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借鉴了世界范围货币政策的经验,同时也是我国货币政策经验的历史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