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张慧霞  刘斯文 《经济地理》2006,26(4):714-716,720
中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垄断性强,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旅游业应成为中部崛起的支柱产业。但随着中部经济的“塌陷”,旅游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过程中,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实现中部旅游业大跨越和中部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分析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合作模式,重点提出了合作途径的五大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2.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小镇可以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和旅游活动一起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旅游资源具有唯一性,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如何开发并保持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旅游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勐朗旅游小镇的开发提出建议,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建设、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早期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众多自然资源丰裕的经济体却没有实现快速经济发展,使"资源诅咒"命题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学的一个研究热点。我国民族地区资源分布相对密集,森林资源、农牧业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在全国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能源和矿产资源一直是其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部分资源富集区凭借资源开发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但更多的区域反而陷入产业低级化恶性循环的怪圈。分析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对其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破解"富饶的贫困"悖论以实现其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大连民族学院杨玉文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下  相似文献   

4.
马子红  朱绍辉  赵魏 《生产力研究》2013,(8):114-117,120
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村资源的社会价值、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而且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风光绮丽、气候宜人、文化多元,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但农村经济的发展却十分滞后。如何把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是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制度层面深入探究了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制约性因素,进而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5.
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与生态旅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旅游多年来的发展态势一直较好,除了源于旅游资源的丰厚外,更得源于赋予资源的民族文化内涵。在云南旅游人气旺的丽江、西双版纳、红河,纳西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传统的水文化,给予这些地区的旅游注入了许多鲜活的内容。从“泼水节”的狂欢,到丽江小镇的“柔软时光”,美丽壮观的“元阳梯田”,水的理念、水的习俗、水的传说、水的故事延续着这些民族的生存状态,也为现代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只注重水治理的生态观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树立优秀的水文化理念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好方式。本文的目的旨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对云南生态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云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份,拥有极为丰富、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云南省依托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俗风情旅游,开发出了多种类型的民俗旅游产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随着旅游产业的逐渐成熟,尤其是信息社会的发展,云南民俗文化旅游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面临着全新的形势,在此情况下,对云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进行相关的态势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边境瑶族地区各族群众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正确指引下,充分利用边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优势,发扬“艰苦奋斗、后来居上”的新时期老山精神,各族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促进边境瑶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边境地区加快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步伐。边境瑶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维护边境安宁稳定、巩固国防、改善跨境族群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构建边疆和谐社会,是抵制境内外敌对势力颠覆阴谋活动的物质前提条件。因此,加快边境瑶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8.
人口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活动。贵州作为中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地之一,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外出打工较多。因此从人口流动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相关论证,并提出相关建议来协调民族地区合理人口流动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经济全球化对于民族地区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民族地区应尽快顺应全球化的潮流,抓住机遇,转变发展战略,使我国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再上一个台阶.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是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为此本文针对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方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西南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是西南民族地区的必然选择。旅游产业结构是产业结构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因此,通过对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状况的分析,说明了旅游业是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1.
区域投资环境差异对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区辽阔,区域差异较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地区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差别。尤其是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从区域投资环境差异的客观实际出发,分析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区域投资环境差异是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一般需要从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进行各种细致的研究。渝东南地区既是重庆市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聚居地,也是重庆市的贫困聚集地,该地区的区域经济有序发展,对促进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加强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保障研究,建立完善的少数民族社会保障体系,既是适应云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及时有效地保障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基本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云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已成为云南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紧迫而又特别重要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长期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簇国家。除人口最多的汉族外,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分布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民族风清纯厚朴实,绚丽多姿。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这种资源,发展少数民族风情旅游,不仅适应当前被人们视为高档旅游而凤靡全球的民族风情旅游发展的需要,也是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发展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15.
在界定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概念基础上,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构建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并利用2000~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四个维度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旅游经济非均衡程度是促进全国和三大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正向因素;区域旅游基础设施在全国以及东部和中部地区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作用减缓,而在西部地区仍然是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仅在全国范围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区域制度环境还不健全,对旅游经济发展没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促进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需要贯彻执行分类指导的基本思想,实现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加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提高旅游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还需要协调旅游经济与其他第三产业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经济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发展失衡容易引发地区性社会风险。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的表现形式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各民族自治州、自治县之间,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针对此现象,为使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立,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降低发展失衡效应。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是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落后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但是这些地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探讨了如何在民族地区利用优势资源,依据区域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发展特色经济。以特色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缩小地区贫富差距,增加不发达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旅游产品创新开发与设计之探析--以云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是我国的朝阳产业,也是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产品开发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多样化发展。从目前国内对旅游产品的认识和国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入手,针对云南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开创性地提出利用区域优势开发自身旅游产品模式,发展云南独特的旅游业,为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品开发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协调与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来已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历史变迁显示,中部地区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中部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较强的后发优势以及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都使得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为此,根据“统筹区域发展”的新的发展观的要求,政府必须加大对中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在“五个统筹”中,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提出既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理论发展的结果,又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它对正确认识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病和贫困病,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纳入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轨道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