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徐高荷 《质量春秋》2006,(11):38-41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平?[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办公室的同志常常会面对许多复杂而棘手的问题,光有服务的愿望,没有服务的能力是不行的。要提供优质服务,首先要增强本领。勤学善悟,增强学习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节奏加快,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要提供优质服务,需学习的东西很多。办公室的同志应该是"通才"和"杂家",要把加强学习  相似文献   

3.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对陕西省铜川市发展而言,没有充足的财力,就没有未来的大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改革的深入,“十一五”时期,铜川市要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复杂环境。要顺利实现“十一五”的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建立新型工业化城市,必须拿出新的发展招数,而建立起全新的城市发展机制并获得实践上的成功,就必须要实现经济与财政的良性互动发展,壮大地方财政实力,  相似文献   

4.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其核心价值观就是其根本和源泉. 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后,几乎每一次党代会都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完善和补充,党的十八大更是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写进大会报告,并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一步凝练,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当前中国各种价值理想和价值诉求协商碰撞和集中表达的结果,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浮白斋主人撰《雅谑》中曰:“汉武帝时,有贡不死之酒者。东方朔窃饮焉。帝怒,欲杀之。朔曰:“臣所饮,不死酒也,杀臣,臣必不死;臣若死,亦不验”。帝笑而赦之。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东方朔用巧妙的方式,有力地讽刺了那些投领导者所好、阿谀奉承的小人。联想之一:五十年代后期,在我国刮的那阵“浮夸风”值得引以为戒。那时的报纸上常可见到这样的  相似文献   

6.
正俭德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古今智者无不戒奢尚俭,守持俭德。《左传》有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宋代司马光对此解释说:"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事实证明,俭朴勤奋乃修身之必需,立业之要谛,兴国之根本。古往今来,大凡仁人志士,都深晓此道,崇尚俭德,力戒奢侈。  相似文献   

7.
微言大义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吴兢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贾谊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曹操短不可护,护短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聂大年  相似文献   

8.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走过百年征程,铸就百年辉煌,中国共产党以一代代仁人志士的不懈奋斗铸就了伟大建党精神.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将希望寄予在青年:"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相似文献   

9.
原文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滑滑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庄子·天地》)  相似文献   

10.
守持俭德     
俭德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古今智者无不戒奢尚俭,守持俭德。 《左传》有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宋代司马光对此解释说:“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事实证明,俭朴勤奋乃修身之必需,立业之要谛,兴国之根本。古往今来,大凡仁人志士,都深晓此道,崇尚俭德,力戒奢侈。  相似文献   

11.
在谈到一位杰出者遭人嫉妒时,朋友情不自禁地感慨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呀!"朋友的话,是引自三国魏人李康的《运命论》。《运命论》中的原话长着哩:"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李康说这段话,原本是为探讨国家治理与志士仁人之间的关系,志士仁人"蹈之而弗悔",目的是为了"遂志而成名"。哪知这话如今竟演变成了人们议论世人嫉妒杰出者的证据。仔细想想,真的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吗?这类情况虽然古今均有,但却未必尽然。世人尽知春风时雨可以复苏万物,却未必注意到  相似文献   

12.
    
《中国总会计师》吐故纳新,呼吸着新春的气息,以全新之姿款款登场。大千世界,地负海涵,冬火烧不尽,春情寄于根。希望的田野里,根连株逮,蠢蠢欲破壤土;幽情的山涧中,根蟠节错,窣窣直抵岩隙。有源才有水,有根才有木,正是根的萌动,世间顿时盎然。《中国总会计师》的根就是广大忠实的读者。有了广大读者的支持,虽处根椽片瓦之中,亦不感根孤伎薄;有了广大读者的支持,虽乏芝草无根之才,也能成上根大器。因此,本期“寄语读者”叫“根”。  相似文献   

13.
食之三思     
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今有新写食主义者易一字而为:我食故我在。食而不思则罔,思而不食则殆。食而时思之,不亦说乎?思之一:饮食中的保健意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达官显贵,人人都要吃。中国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协调,就是饮食要顺乎自然规律和人的生理需  相似文献   

14.
正盖此广土众民,夫既为一国矣,则事之利害,必有关于全体者。又以天时地利人情物产之各殊,必有系于分地者。系其分地者,每最繁剧,而其事又中央之所以不必问也。故法每予以自治之权,使有事得自行其便,唯事设全体,而宜为一律者,则受令于中央之政府。——严复(1854~1921年)  相似文献   

15.
蔡一 《质量春秋》2013,(4):15-22
(上接2013年第三期P24)三、取人之道古人认为人才世代皆有,处处都有,所谓“十步之泽,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问题在于用人者能否知人善任。“士有未用,未有少士之世也。”(《后汉书·仲长统传》)“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国未尝乏于胜任之士,上之明适不足以知之”。  相似文献   

16.
一、诚信:会计人立身之本 作为一名会计人,首先他是作为一名社会人生存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而作为社会人的会计人要想生存必然受到社会生存法则的制约.古人有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讲诚信是作为一名社会人有德之体现,德时而能弥补智慧之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不能填补德之缺陷.  相似文献   

17.
虢君不醒     
黎想 《秘书工作》2013,(3):12-12
原文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诘逐,政治踳乱,国人不服。晋师伐之,虢人不守。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其御乃进清酒。曰:"吾饥而欲食。"御进腶脯粱糗。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储之久矣。"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君曰:"知寡人亡邪?"对曰:"知之。"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虢亡。"虢君作色而怒,御  相似文献   

18.
<正> 探索广告之道德,谋划广告之策略的最终目的是做成功的广告,促进企业营销,获取经济利益,产生社会效益。一个曾风靡一时的产品可能早已过时了,但其成功的广告却可能被流传下去。做广告也有战术与技巧,只重术,而轻道、德、策,术则成无根之木,缺乏灵气;只求道、德、策,而不揣摩术,广告也难成功。如何运用广告战术与技巧呢?本文略作研讨,一是继续满足读者的需求;二是做事有始有终,续完我在《河北企业》杂志已经刊登的《广告入门与揭秘》。  相似文献   

19.
陈晋 《秘书工作》2008,(2):46-47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相似文献   

20.
刘世通 《秘书工作》2014,(11):35-35
正原文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奚,以璧马赂于虞故也。既虏百里奚,以为秦穆公夫人媵于秦。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穆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穆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穆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史记·秦本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