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石家庄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石家庄市2000年—2010年的土地集约水平进行评价,然后选取7个省会城市2010年的数据,计算其土地集约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2001年—2010年间石家庄市区范围内,土地利用从低度集约进入到集约利用状态,但土地集约利用的效益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在同类城市中,石家庄市土地集约水平较高,主要得益于自然地理及政策因素的影响。最后提出优化产业布局、实施工业入园工程、加快城市绿化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以陆促海"原则的指导下,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出发,基于熵值法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测度,分析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和区内各城市的差异。结果表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山东省内具有优势,但区内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青岛市形成突出的一极,而大部分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于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平均值。加大土地利用投入、提高土地利用强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31个省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省区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上表现出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高于中西部地区的规律,而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2)中国省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对应性;(3)按照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将31个省区分为八类,分别体现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和政策因素等对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选取河北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对2010年—2016年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河北省各市土地经济密度差异显著,低值区域数量较多;同时,土地经济密度总体呈增长态势,区域发展速度分异明显。为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提升土地经济密度的建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利用整体效率最大化;优化城乡布局和形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发展壮大城市经济。  相似文献   

5.
沈凯  徐霞 《现代经济》2014,(Z1):46-49
研究目的:对南京市2006年至2011年城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变化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根据协调发展模型对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协调发展程度由中等协调转向良好协调,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从各指标因素分析不难发现依然存在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客观因素。研究结论:总结出有利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型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措施和方法,促进南京市生态城市的建设,保障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工业园区作为现代城市工业的集中地区,在带动城市发展和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土地能否实现集约利用关系到城市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本文以重庆荣昌工业园区为例通过开展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对荣昌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发展的相关措施,并对提高集约化程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于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是,总体而言,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效率并不高.本文运用DEA模型方法对中国典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典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效率低下的原因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建设面临既要保持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又要保证耕地和粮食安全的两难选择.从这一现实背景出发,我国城市土地供给的有限性决定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客观性,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决定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城市土地利用的不合理决定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必然性,而城市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决定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为切入点,构建了由14个指标组成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通过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合肥市2000~2009年各对应的指标值进行训练,对合肥市该阶段土地集约利用做出评价。通过运用BP神经网络测定方法,可以减轻人为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科学、有效。结果表明:合肥市近些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这与合肥市现状也是基本吻合的。  相似文献   

10.
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用地管理决策系统不可缺少的依据.本文选择保定市境内的22个市、县为研究对象,结合城市和县城的土地利用特征,揭示保定市土地利用的类型和空间差异,开展了适应市域范围内城市和县城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总体评价,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保定市土地使用潜力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土地的稀缺性和价值性要求人类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必须注重土地开发与利用的经济效率.以福建省为研究区域,采用综合评价法从土地投入和土地产出两方面构建福建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了福建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率的演进趋势和空间差异.在时间序列上,1992-2012年福建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率整体良好,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和产出效益基本持平,在2003年之后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和产出效益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福建省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率的空间分异规律不强.当前,福建省9个地市所处的土地利用阶段不尽相同,各地市应根据自身随处的发展阶段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的投入水平并严格把控经济产出质量.  相似文献   

12.
论文在提出土地综合承载指数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适合城市土地综合承载指数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土地综合承载指数能够反映土地利用状态,能够符合实际地表达各地土地利用的效率。该指数显示石家庄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呈现明显的阶段性;2000年石家庄市土地综合承载指数下降是由于土地自然承载分项指数下降而导致,2002年土地综合承载能力上升,主要因素是土地经济承载能力增强导致,经济增长是土地绝对数量增加为基础的;石家庄人均GDP呈现明显的逐年抬升趋势,单位土地面积从业人员和建成区绿地面积率逐年减低的趋势,说明建设用地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3.
提升城市竞争力、发展城市经济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SPSS对福建省9个城市2007年的经济指标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我国建设资金充裕的情况下,仍然重视利用外资,其目的是为了利用外资所带来的外溢效应推动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促进产出增长.而福建省作为全国第四大经济区--海西地区的主体地区,外资对其产生的外溢情况并不乐观,通过检验福建企业数据发现流入福建的外资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为负,而流入中国(除福建外)的外资对福建企业所产生的外溢效应为正,其中福建劳动密集型企业是外资外溢效应的最大受益者,资本密集型行业受外资冲击较大,其外溢效应为负,此外,通过分析还发现福建企业的技术外溢主要来源于东亚的外资.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城市土地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产出和投入两方面构建城市土地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重庆城市土地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可知:重庆城市土地的经济效益总体水平较低、波动较大,重庆城市近年来投入偏高影响了土地经济效益,而且重庆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16.
土地可持续利用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引起理论界的极大关注。研究方法多样,学科分类庞杂。从国内外研究情况来看,主流观点一致强调从生态、经济、技术、社会、空间、人与自然相协调、世代伦理等诸多方面阐释土地可持续利用中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然而国内外的研究重点有所不同,国内主要集中在耕地保护利用,及土地规划集约利用等方面,而国外侧重于运用模型来分析土地要素在人类与自然协调中的利用。  相似文献   

17.
投资环境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正确评价福建省九个设区市的投资环境,对于制定正确的区域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参与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分析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福建省九市的投资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各市投资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是一个伦理问题,城市土地利用政策必须遵循效率、公平、生态、利义统一的伦理原则。针对目前城市土地利用政策中伦理缺失现象,必须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扩大和完善公民参与,完善节约集约用地型土地利用政策体系,更加注重公平理念,加强政策主体的职业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克拉玛依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包括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投入强度及土地利用可持续性4个指标层的9个指标因子,建立了克拉玛依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克拉玛依市及其各行政辖区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评价研究,并对克拉玛依市未来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提出了相关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