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06年5月25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规定》。主要包括四项内容,第一,事业单位应在"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并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项"级科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第二,事业单位应在"事业支出"科目下设置  相似文献   

2.
财政部发布的《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重大改革.这要求预算会计作出相应调整.应从新的政府收支科目要求出发,从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个方面对预算会计进行账务调整.  相似文献   

3.
《会计师》2016,(3)
随着事业单位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深入,公共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正在逐步建立。2013年新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核算范围、核算内容、科目设置以及报告体系上均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体系已不能适应公共财政改革的需要。本文将对财务分析在事业单位中的运用进行探析,有针对性的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是设置财政总预算会计科目的主要依据.根据《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要求和财政总预算会计特点,主要设计了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收入类会计科目和支出类会计科目的科目名称、核算内容、账户结构和明细账种类.  相似文献   

5.
《中国工会财会》2007,(1):60-60
财会[2006]10号2006年5月25日一、事业单位应在“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并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项"级科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二、事业单位应在“事业支出”科目下设置“基  相似文献   

6.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要求,2006年7月1日起,全国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同时使用新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并建立了两套会计核算体系。分别核算实际发生的业务并编制会计报表。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启用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一年多的实践证明,新的政府收支分类能够基本实现“体系完整、反映全面、分类明细、口径可比、便于操作”的改革目标,达到了改革的目的。但在科目体系规范化、推进相关财会制度改革、促进财政决算适用性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会财会》2006,(12):54-56
问:事业单位经营收支已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范畴,但《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并未包括这类收支,财政部门是否应当批复单位的经营收支调整预算,是否应当向同级人大报告?答: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的通知》(财预[2006]13号)规定,2007年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暂不改变目前预算管理基本流程和管理模式,不改变预算平衡口径及预算内、外等政府收支的管理方式,因此,对事业单位经营收支仍维持现行管理办法。问:各项社会保险基金被归入2007年科目的“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类,但附录二政府性基金收支科目又没有设置相应科目,是否要改…  相似文献   

8.
《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已正式印发。根据各地区、各部门在运用新科目中提出的疑问,以及有关意见、建议,我们对实施收支分类改革后有关科目的具体应用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明确了相关处理意见,供各地区、各部门在工作中参考。问:事业单位经营收支已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范畴,但《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并未包括这类收支,财政部门是否应当批复单位的经营收支调整预算,是否应当向同级人大部门报告?答: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的通知》(财预[2006]13号)规定,2007年实施政府收支分娄改革后,暂不改变目前预算管理基本流程和管理模式,不改变预算平衡口径及预算内、外等政府收  相似文献   

9.
新《政府会计制度》采用"平行记账"核算方式,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重新划分会计收支分类,增加资产折旧法、坏账备抵法、投资权益法等多种核算方法,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逐一分析新《政府会计制度》给国家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时形成的具体影响,总结了事业单位在这一制度之下,开展会计核算时面对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曲英芹 《会计师》2021,(15):14-15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开展要以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为依据,随着会计准则或制度的变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也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以保证其合规性.在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全面实施后,事业单位核算采用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并行的双核算体系,由此也会给单位财务管理带来影响.本文首先阐述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差异,再综合分析双核算模式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带来的影响,最后提出优化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在单位中的协调发展的策略,以期使事业单位适应双核算模式带来的变动,稳步提高单位核算水平.  相似文献   

11.
王英 《财会学习》2015,(17):202-203
为了严格规范事业单位的资金预算,提高其资金的使用效益,需要对事业单位的基建资金进行核算。针对我国事业单位基建资金核算的现状,研究资金预算、收支分类和财务决算等对基建资金核算造成的影响,提出完善事业单位基建资金核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吴子现 《会计师》2021,(8):105-106
2019年1月开始实施的新《政府会计制度》,使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核算更加规范、统一和科学;与此同时,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本文在阐述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就解决这些问题展开分析,期望能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收支分类,就是对政府收入和支出进行类别和层次划分,以全面、准确、清晰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政府收支分类的表现形式是政府的收支分类科目.为加强预算管理、提高政府预算透明度,真正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与公共财政管理框架相适应的收支分类体系,2007年开始,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在我国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4.
《政府会计制度》施行后,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进行双核算.本文从《政府会计制度》概述、该制度对会计核算的影响、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相结合的核算模式、行政事业单位双核算管理对策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谢勇 《时代金融》2009,(6X):126-127
为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提高预算透明度、强化预算监督,我国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本文试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意义开始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做一些粗浅分析,并提出一些了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16.
科学事业单位应收及暂付款项业务发生频繁且体量大,是易滋生"小金库"等问题的风险领域,一直以来都是单位财务管理的重难点之一.政府会计制度的全面实施对应收及暂付款项核算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本文立足于单位财务实践,根据应收及暂付款项的内容,介绍其新旧制度下的衔接转换,分析科学事业单位应收及暂付款的科目设置和主要核算要点,从完善...  相似文献   

17.
《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在事业单位全面实施后,事业单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研究以事业单位实行《政府会计制度》中的问题为出发点,着重分析了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双重核算模式、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双报告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及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分离与统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财政分配、单位包干、分散核算的制度.这种制度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有其适应性,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其弊端日益显现.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就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力度,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因此,全面开展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势在必行.事业单位的社会公益特点是制定其会计核算办法的前提,其业务处理需要有专门的规范办法.本文在总结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特点的基础上,剖析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青华 《会计师》2019,(16):68-69
2019年1月1日,行政事业单位开始全面执行新《政府会计制度》。新制度引入了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制度,采用平行记账的方式对经济业务按照财务会计准则和预算会计准则分别核算,这一制度的实行既能够真实的反映核算单位的财务状况,又能按照收付实现制的要求反映核算单位的预算收支情况,在完善预算会计功能的同时强化了财务会计功能。本文从执行新制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发,针对执行新制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0.
实施《政府会计制度》,标志着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工作进入了财务会计核算和预算会计核算的阶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和工作量.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在新会计制度的规范下,其业务形式发生了变化,财务会计核算业务比较复杂,同时也对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所以本文重点讨论《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