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消息北京热抢中职生当高校毕业生遭遇就业困难时,今年95%以上的北京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已经就业。明年的中职毕业生已有六成被用人单位预订。在今年已就业的学生中,除少部分升入高职外,进入第一产业就业的约占1%,进入第二产业的约占22%,进入第三产业的约占77%。“中捷希望之星大学班”首个由民营企业资助创办的以企业名称命名的“中捷希望之星大学班”近日成立,这是希望工程首次联手民营企业创立的一种新型资助模式。本次成立  相似文献   

2.
《中关村》2011,(1):88-88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称。高知识,低收入,过去的一年中,“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77%的受访者表示支持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集群体离开大城市转向二三线城市就业。对于这一群体的生存现状,有关专家谈到,金融危机过后,整个全职工作有8%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中关村》2003,(9)
消息:2003年高校毕业生本科就业率达83%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各层次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去年净增67万人。教育部近日公布的消息说,在宏观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今年实现了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的预定目标。9月初,全国高校总就业率达到了70%,其中本科生约为83%,高职高专生约为55%。  相似文献   

4.
《中关村》2012,(11):106-106
继一段时间的“逃离北上广”后,新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再次将就业目光聚焦在一线城市。近日,中华英才网第十届中国最佳雇主榜单及调查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12年,在毕业后1年内选择留在一线城市的大学生为63%,占比最高,和上年的38%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相似文献   

5.
《中关村》2004,(6)
消息国家人才网6月上旬举办网络招聘会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所属的中国国家人才网于2004年6月8日-14日举办为期一周的“第三届全国人才网络招聘大会”。此举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人事部要求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促进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以及向人才提供更多的职业发腱机遇和用人单位引进更多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6.
勒川 《中关村》2008,(5):22-23
2008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迎来了成立20周年,同时也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春天。从1980年第一批科技人员下海,开创民营企业发展的先河,到20世纪80年代“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兴起与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成立,  相似文献   

7.
石谦 《中关村》2003,(1):72-73
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人才供大于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级技能人才的供不应求,“高级蓝领”不仅成为人才市场上的新宠,而且用人单位为了得到这些人才竟不惜重金。近两年来,江苏各类技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不少地区甚至达到100%。苏州,众多正在读大二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已经被用人单位提前预订。面对这样明显的优劣势对比,许多大学生“回炉”上技校、选择曲线就业的道路。市场调查: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一份内部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城镇企业共有职工1.4亿人,其中技术工人7000万,在技术工人中中级工占35%左右,高级技工不足5%。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信息表明,我国高级技工人才严重短缺,企业的实际需求比现有高级技工人才总量高出12个百分点。一位企业老总曾经告诉记者,现在  相似文献   

8.
陈小莫 《中关村》2008,(9):78-79
“1本=民工头子;2本=民工;3本=农民;大专=半耕农;中专高职〈狗;研究生=粗壮农民,干2个人活,吃3个人饭。”社会上早有评论说大学生与农民工生存状态相似,浏览近几年各大媒体均有诸如“万人挤爆招聘会”“大学生抢走农民工饭碗”等标题报道。据教育部门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达到340万人,2006年达到410万,2007年已达到495万。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越来越被关注成了不争的事实。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由于2007年尚有70万-80万大学生未能就业,因此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将超过600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该何去何从?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相似文献   

9.
阎晓军 《中关村》2006,(5):94-96
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从2001年的125万到2002年的145万,从2003年的212万到2004年的280万再到2005年的338万。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与年俱增,客观上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于2004年10月至12月,在北京、上海、福建、湖南、辽宁和陕西等六省(市)20所高校发放大学生问卷4000份,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问及“您在大学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时,有43.1%的大学生认为是“就业压力大”;以下依次为:学习压力大(39.3%)、无法确定发展方向(36.5%)、经济压力大(30.1%)…  相似文献   

10.
程桔华 《中关村》2006,(4):90-92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13万,按近两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计算,约有近80万人毕业后难以就业。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开始侵蚀高校学子。一些大学生开始研修《厚黑学》,丢下课本拿起酒杯,有的甚至还在校外做起了“三陪”……这些本不是在校大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灰色技能,一时间却在某些高校悄然兴起,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就忧心忡忡地发出了这样的呼吁:让“灰色技能”远离高校!《厚黑学》:求职前的另类教材在“灰色技能”中,李宗吾所著的《厚黑学》以分析历史(…  相似文献   

11.
《中关村》2003,(9)
消息:2003年高校毕业生本科就业率达83%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各层次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去年净增67万人。教育部近日公布的消息说,在宏观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今年实现了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的预定目标。9月初,全国高校总就业率达到了70%,其中本科生约为83%,高职高专生约为55%。  相似文献   

12.
申易 《中关村》2003,(1):37-40
去年9月龙芯问世,结束了中国没有通用式芯片的历史。12月由海尔集团、长城软件、曙光集团等中国家电业、IT业7巨头发起的龙芯产业联盟成立,开始向国产芯片产业化“高地”发起冲击。今年国产芯片的舞台会有哪些新的角色登场?2003会不会成为以产业化为标志的中国“芯”年?国产芯片何时能与进口芯片正面交手?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北京神州龙芯公司新闻发言人步健。  相似文献   

13.
《中关村》2011,(4):22-22
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700万人之众,就业总量有增无减,压力很大,前景不容乐观,也是国家的难题。“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为此把脉出招,提出建言,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中关村》2004,(5)
消息大学生毕业半年月薪一两千,冷门专业回升有望毕业半年,能拿多少薪水?一项调查表明,1000-2000元的居多,约占68%1000元以下的占22%,2000元以上的占10%。不少大学生从自身条件、所学专业、毕业院校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出发,待遇期望值普遍降低,不少本科生表示月薪  相似文献   

15.
《中关村》2004,(4)
消息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费制”将在秋季推行今年秋季,我国将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费制”,各地将对收费具体项目和标准举行听证公示制度。今年将要采取三种办法治理教育乱收费问题:第一,就是加大教育投入;第二,是把合理收费和乱收费的界限划清楚;第三,是教育领域内部要坚定不移地坚决治理乱收费。教育部今年秋季将对义务教育阶段推行杂费和代收书本费等的“一费制”收费办法,并施行听证公示制度,把教育收费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让学校明明白白收费,群众明明白白交费。北京四大政策支持民办教育今后一个时期,高等职业…  相似文献   

16.
科技·资讯     
《中关村》2013,(4):82-83
中关村打造集成电路创新生态圈2013年3月15日,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联盟在北京成立。该联盟由中关村集成电路材料、设备、制造、设计、封装、测试、公共服务平台、软件和系统集成等产业链上下游30多家企业共同发起,是北京市首个覆盖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产业联盟。该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中关村将打造产业链各环节良性互动的集成电路创新生态圈。从集成电路设备制造、工艺,到芯片设计、制造,中关村示范区已经构建起了一条产业链。在这里,既有北方微电子、七星华创等提供集成电路生产设备的企业,也有北京君正、兆易创新等芯片设  相似文献   

17.
《中关村》2013,(9):102-102
记者从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获悉,24岁至30岁的留学回国人员已占回国人员总数80%,约一半为国外1年期硕士学位项目毕业生。统计显示,女性回国人数占58%,较之男性42%的比例略高,且  相似文献   

18.
《中关村》2010,(4):14-14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聚焦民营经济发展之路,议论最多的就是“不能让‘公平竞争’成为一个传说”。根据全国工商联提供的数据:目前民营经济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已超过60%,企业数量占全国的70%以上,85%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0%以上的农村转移就业源于民营经济。  相似文献   

19.
程桔华 《中关村》2006,(8):22-31
论坛缘起:在当下世界城市大竞争的时代,奥运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竞争和较量的重要机会。本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奥运从根本上看是一种文化创意产业,奥运是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奥运作为内容产业,将全面提升北京数字文化产业;奥运作为一种注意力经济时代的会展业顶级实践,将对北京整体形象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奥运作为体验产业,是发展休闲娱乐游戏产业的极好机会。奥运会会对举办城市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奥运举办城市应该如何进行重新定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怎样利用奥运机遇取得飞跃性发展?如何把握奥运商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这些问题成为第四届北京2008奥运国际论坛讨论的核心话题。今年是北京筹备2008奥运会的关键年,也是北京打造“创意之都”的启动年,在这个时候适时召开以“奥运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为主题的奥运国际论坛,为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以及北京市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来自国际国内的近三十位研究奥运文化以及创意产业的专家学者在本次论坛上发表演讲,分别从“奥运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奥运与城市发展”、“奥林匹克文化的多元发展”以及“奥运文化创意产业的经典个案”四个方面,探讨了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创意文化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北京2008奥运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以及宝贵的实践经验。本届论坛定位于“切实服务奥运筹办工作,深入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响应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号召,将“奥运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作为本次论坛的核心议题。奥运国际论坛是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中惟一高层次的官方学术论坛。  相似文献   

20.
张欣档案1965年生于北京,1990毕业于苏塞克斯大学(SussexUniyersity),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2毕业于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2就职于美国华尔街高盛银行(GoldmanSachs),后加入旅行家集团(Travslers Group),1995年回北京与丈夫潘石屹共同创建红石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两人共同开发了一系列房地产项目:SOHO现代城、海南博鳌蓝色海岸、建外SOHO;长城脚下的公社以及正在被众人关注中的SOHO·尚都。2002年,在威尼斯双年展获得“建筑艺术推动大奖”;2004年1月,获得“万宝龙艺术赞助”大将;2004年5月,获得由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2004年“亚洲之星”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