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高效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增长方式。以滨州市相关社会经济数据为样本,建立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关协调度模型并进行测算分析,进而得出两子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以期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和外贸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建立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于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地促进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且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中部、西部次之。研究结果为我国贸易在新时代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的山西农业发展进行定量研究和评价,为该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文章构建山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熵权法确定权重,并运用综合评价法对2010—2020年山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同时,对比粮食产销平衡区省域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性和空间格局。[结果]2010—2020年山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增加趋势,按照变化趋势将其分为2010—2013年的稳定不变期、2013—2016年的快速发展期以及2016—2020年的缓慢增长期3个阶段。内部5个子系统变化幅度较大,变化趋势差异大,表现为此起彼伏的发展态势。2010—2020年我国粮食产销平衡区各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整体处于中等或较低水平,区域差异性呈现缩小趋势,其中山西省处于较低水平。[结论]山西农业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较慢,农业新业态发展不稳定,尚处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阶段,结合山西省整体发展水平和区位优势,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农业转型仍需要时间去深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山东省1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5个方面构建了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测度了2010—2019年16地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及其区域差异和空间格局演变,并运用耦合度模型测算了2010年、2015年和2019年16地市协调发展类型。结果表明,(1)山东省16地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东部沿海地区城市高于中西部内陆地区城市。(2)2010—2019年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呈波状下降趋势,创新和开放对区域差异的贡献率要高,区间差异是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3)高质量发展集聚态势明显,但集聚程度呈下降态势。(4)协调水平不断上升,勉强协调以上类型城市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新四化"的提出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甘肃省为例,构建了包含农业投入、产出、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等多指标在内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对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以及区域划分。[方法]基于综合评价体系中各指标权重确定的客观性,运用降维处理的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了农业投入产出现代化、农业生活现代化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3个公共因子,依据其特征根值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通过相关数据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农业现代化分项水平和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进行了测算,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区域分类归属。[结果]测算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差异较为明显,甘肃省14个市/州农业现代化水平分属为完全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加快发展阶段和起步阶段4种区域类型。[结论]甘肃省区域间农业现代化水平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为区域自然禀赋和历史积累,要通过多种举措提升甘肃省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6.
基于政策协同视角,本文以2007—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探究气候政策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气候政策协同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影响;当气候政策协同水平高于7.9时,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开始凸显;气候政策协同水平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出“U”型影响,而对东部地区作用不显著;后巴黎时代气候政策协同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愈发显著。因此,要加强气候政策顶层设计,实现自上而下纵向协同;要利用政治优势和体制基础,加强政策主体横向协同;要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协调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充分流动,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基于理论框架,从“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5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2012—2017年我国31省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结果显示:2012—2017年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林业发展严重失衡;31个省份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被划分为“明星型、平庸型、落后型”三种类型。最后,基于以上结论,从区域层面提出了林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构建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测算西安市都市农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对加快推动西安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文章基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特征,选取经济、社会、生态、创新能力水平、开放程度水平5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构建了一套反映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并以西安为例,进行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计算,测算西安都市农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结果 经过11年的发展,西安市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从2009年的0.291增长到2020年的0.645,增长121.65%,年均增长8.01%。其中:都市农业的经济性指标增长181.41%,年均增长10.20%。社会性指标增长34.92%,年均增长2.79%。生态性指标增长51.23%,年均增长4.32%。创新能力水平增长-23.58%,年均增长-1.96%。开放程度水平增长155.80%,年均增长113.08%。经济性指标增长最快,反映出西安都市农业发展的质量。创新能力水平增长最慢,反映出西安都市农业发展有待提升。结论 西安市都市农业已进入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政府要加大对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注重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同时,要继续坚守生态红线,充分挖掘西安都市农业的生态效益,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的现代化西安都市农业。  相似文献   

9.
焦晓阳 《山西农经》2023,(12):36-39+104
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涵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维度,借助熵权TOPSI S法及障碍度评价,综合评价我国省级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得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依然存在提升空间,各地区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和福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位居前3位。各地区五大发展维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展障碍,最主要的障碍维度为绿色、开放及协调维度,具体障碍指标主要为外贸依存度、绿色农产品率、土地产出率、农村收入水平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分析基础上,从“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两个方面构建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07-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度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然后采用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分析、Moran’s I指数分析、社会网络分析、Dagum基尼系数测算与分解等方法考察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表现出稳定的逐年上升趋势,且2016年后逐渐加速上升,但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主要依赖“量的扩张”,“质的提升”增长缓慢是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自2016年以来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性,2019年后进入“高速高质”发展阶段。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区域梯度效应和“高质量发展极”与“低质量发展陷阱”并存的集聚效应。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关联网络通达性,且存在多重叠加现象,但关联紧密程度有待提高。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地区内差异和超变密度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在加快构建全域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背景下,合理评估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及区域发展差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双轮协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机理,创造性地构建一套兼顾系统论和复合论思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及分维度水平进行测算,并对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差距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及分维度水平均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及各维度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东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总体水平的内部差异最大,东部—西部的区域间差异最大。据此,提出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为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缩小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差距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DSPR模型构建新疆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模型,采用熵权法、TOPSIS和障碍度模型对2005—2019年新疆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和障碍因子测算。研究表明:从综合评价值看,2019年新疆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2005年有所提升;从子系统评价看,所有子系统经过波动后都有不同幅度的变化,除压力子系统外,其他子系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从障碍因素分析来看,阻碍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来自压力和响应这两个子系统,“十一五”期间主要障碍因子是投入产出比和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占财政预算支出比重,“十二五”期间是工业增加值和工业从业人员数,2016—2019年是万人拥有专利数和高新技术产业利润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相似文献   

13.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外贸竞争力提升应该具有内在的联动性.但实证分析表明,苏北产业结构与外贸竞争力并没有实现同步的联动升级.在探讨其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立足自身优势、放眼全球、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等促进苏北产业结构与外贸竞争力联动升级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识别京津冀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梯度下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对于优化国土空间资源配置和实现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ArcGIS空间分析,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中低发展水平区域的城镇空间持续扩张,农业空间连续收缩;高发展水平区域的农业空间持续减少,城镇空间在2010年之后出现负增长。中高发展水平区域的生态空间在2010年之后开始正向增加。(2)国土空间结构转化的共同特征是农业生产空间向农村生活空间和城镇空间的流入,不同之处在于低发展水平区域的水域生态空间流出多于流入,在中高发展水平区域则相反。(3)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的分布均为东北—西南方向,但三者空间重心的移动方向各不相同。城镇空间的核密度测算高值由中部向多核扩散转变,农业空间核密度测算值呈现“一横一纵”两条高密度带,生态空间核密度测算高值主要分布在冀北和冀西南。(4)人均GDP和公路里程是国土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影响强度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结论:京津冀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结合空间规划目标,对国土空间分类管理;重视经济发展和交通设施对国土空间格局的影响,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探究区域层面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分异与收敛特征,试图清晰展现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非均衡”全况。方法 文章利用2011—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法、变异系数法与空间收敛模型等方法,验证了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差异。结果 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总体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但区域差异较明显,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除东北地区外,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均存在σ收敛、空间绝对β收敛、空间条件β收敛,分区域与分时期的收敛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特征。结论 进一步提高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缩小区域差异,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遵循比较优势发展原则,建立跨区域的农业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区域农业高质量融合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8座设区市的面板数据,在协同视域下利用容量耦合协调模型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层面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莫兰指数揭示其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区域平衡性看,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部三大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东部海江河联动区、北部淮海经济区、中西部内陆崛起区递减态势;从发展充分性看,各地区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的发展情况呈现时空一致性,但其与生态子系统的发展情况具有显著差异;从空间集聚特征看,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社会子系统空间集聚不显著,而经济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则呈现明显的正向自相关特征。基于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对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测度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解析其绿色发展水平的时序特征和区域差异,提出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方法 文章运用熵权综合评价法,选取2012—2018年黄河流域面板数据,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高效发展三个层面构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分析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结果 从时序变化来看,2012年以来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业绿色发展综合评价值从2012年的0.153提高到2018年的0.829;2018年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效发展的评价值分别为0.179、0.502、0.148,资源节约和高效发展是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的短板;从区域差异上看,黄河流域各省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较大,总体上呈现“上下游高中游低”的特点,2018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最高的山东,评价值为0.528,排名最低的宁夏仅为0.317;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结论 黄河流域各省区应弥补不足,缩小省域间差异;因地制宜,针对黄河流域的不同地区制定和实施差异化政策;聚焦资源节约和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脱贫县的农户经济发展质量事关长效脱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及逐步实现乡村振兴。基于农户经济基本理论,结合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构建了用以评估脱贫摘帽县农户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陕西省合阳县7个镇(街道)的500份农户调研数据,应用熵权TOPSIS法分别测算了当地农户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及绩效评价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合阳县农户经济发展质量已经基本达到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水平;县域内各乡镇之间农户发展指数仍存在较为显著的异质性,且同一地域各维度发展指数之间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苏阜区域合作为阜阳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不仅有助于加快阜阳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步伐,还有助于缩小皖北地区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差距,实现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由于阜阳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工业水平偏低、创新能力不强、人才资源缺乏、营商环境不优等现实困境,所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苏阜区域合作下推动阜阳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作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基础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也是今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路径。文章通过对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理论和实证研究,设计一套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用于对国家(省市)或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以便引领和指导评价对象的农业高质量更好地发展。[方法]在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含义及主要内容界定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设计了包含两级25个指标的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性地以德尔菲法和熵值法分别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次指标的权重,以两者的平均值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次指标的最终权重,构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结果]选取鲁苏浙3个发达省份为研究对象,以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为工具,比较分析了2018年鲁苏浙3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状况,3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分别为0.36、0.34和0.38。[结论]研究设计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是科学合理的,建议以该指数为工具开展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监测工作,同时根据测评对象的变化动态修正该指数的基础指标,以便更好地引领和指导特定地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