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煤炭企业减人提效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1.近几年煤炭企业减人提效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一是原煤人员逐年减少。1992年原煤生产人员为116.9万人,比1985年减少7.2万人,年平均递减0.4%,精简、转产人员12.8万人,其中净减6.7万人。二是原煤人员效率稳步提高。1992年原煤全员效率为1.336吨/工,比1985年提高0.37吨/工,年平均提高4.8%,实现历史最好水平,高于原  相似文献   

2.
我矿是一个设计生产能力6万吨的小矿,现有职工598人。通过企业全面整顿,围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加强管理,开源节流,使企业大幅度地减少了亏损。1984年矿井连遭水、火灾害,在停产两个月的情况下,完成原煤产量8.75万吨,比计划增加3%,比1983年增加9.4%;原煤生产人员效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比  相似文献   

3.
当煤矿进入衰老期,职工队伍有以下特点: 衰老矿井老职工多。截止1991年底,唐村煤矿在册职工中,青年占职工总数的42.5%,而老职工却占57.5%。多年的工作实践,使大部分老职工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煤炭生产经验。但由于煤炭企业产品单一,致使这部分职工技能单一。他们认为挖煤才是自己的专业,转产改行一不会干、二不愿学,因而缺乏应变能力。富余人员多。由于衰老矿井可采储量锐减,且大都在井田边缘开采,造成产量大幅度下降,形成井下减人趋势。再加上矿井开采年限长,老弱病残人员多,且多数在生活后勤部门和井上辅助单位工作,造成地面人员臃肿。据统计,1991年末,唐村煤矿原煤生产工人占职工总数的42.6%,富余人员占职工总  相似文献   

4.
煤炭企业人多效率低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阜新矿务局是一个年产千万吨的矿务局,1983年与1980年比,职工人数减少5.5%;原煤人员减少5.8%。但由于原煤产量下降5.2%,因此原煤全员效率仅由0.871吨/工提高到0.89吨/工,提高2.2%。与历史较好水平的1966年比,职工总数增加54.4%,  相似文献   

5.
一、“双效”集中控制法的提出:为了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实现减人提效的目的,1993年大雁局第一煤矿被东煤公司确定为第一个高产高效建设试验矿.上级对这个矿的要求是,全年原煤产量180万吨,比矿井设计能力提高一倍;全员劳动效率达到5吨/工(上年为1.5469吨/工),全矿职工控制在1500人以内(原职工人数5005人),矿机关管理人员不突破40人(原机关服务人员326人),全年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为零.随着矿井机构的精简、人员的大量消减和管  相似文献   

6.
峰峰矿务局是年产煤炭千万吨,拥有8万多名职工的老局。新中国成立后,长期采用增产增人的习惯做法,1980年以前增人幅度大大超过产量增幅。进入80年代以来,该局走出了一条减人增产、原煤效率逐年提高的路子,1983~1990年原煤全员效率年递增率达到4.23%。怎样实现减人增产、劳动效率持续稳定增长的呢?最近,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对该局  相似文献   

7.
1.按照“煤炭工业计划与统计常用指标计算办法”规定,由原煤成本直接负担费用的人员应视为原煤生产人员,计算原煤全员效率。目前,全国煤炭企业,尤其是产量、资源减少的衰老企业,资金相当紧张,一些本应由维简费或其他专用基金开支的井巷工程,由于资金短缺而不得不摊入原煤成本。这样,这部分本应由专用基金负担的井巷工程人员,也参  相似文献   

8.
煤炭企业生产矿井之间,在原煤全员效率方面一直存在着可比性问题。原煤全员效率无论是对煤炭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考核,或者是当前正在进行的企业升级和现代化矿井的评比工作,都是一项重要指标。然而,如果不充分考虑自然地质条件,确定一个比较科学的、合理的可比性效率作为衡量尺度,则各生产矿井原煤全员效率指标完成的情况如何,单从数值大小很难判断。这就会影响对煤炭企业的考核和评比,从而不利于推动生产矿井原煤全员效率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
1986年以来,全国统配煤矿全面开展整组提效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1.整组提效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原煤全员效率逐年稳步提高。总公司所属统配煤矿原煤全员效率1985年为0.962吨/工,整顿劳动组织第一年达到1.027吨/工,打破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以后逐年提高,去年达到1.157吨/工,与1985年相比,提高20.3%,平均每年增长5.1%。二是精减原煤人员21.4万人。三是扭转了增产靠增人的局面。用人多、效率低一直是煤炭工业的一个沉重包袱。开展整组提效工作以后,1989年与1985年相比,总公司所属统配煤矿计效产量增长9.96%,原煤人员减少了0.81%,即少了1万多人,多出3000多万吨煤,走出了一条增产减人  相似文献   

10.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煤炭工业经过解放后四十多年的艰苦创业,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产量、效率、效益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用人多,效率、效益差,安全不好的问题、目前我国统配煤矿共有职工350万人,年产原煤5亿吨、全员效率仅1.21左右,而美国煤矿职工13.5万人,年产煤9亿吨,井工矿效率16.04t、露天矿40t、一个年产煤300万 吨的矿井我国需职工近万人,形成一个小社会,美国仅250~300人;一个日产万吨的综采面国外仅需27—30人;年产可达135万吨,而我国日产3000吨的工作面人员达100—300 人.面对这一现实,1992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宝应拾屯煤矿党政一班人,和衷共济,与时俱进,带领职工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推进企业三个文明建设,使企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原煤产量逐年递增,到2003年4月25日,实现了连续安全生产3000天,安垒生产周期居全省乃至全国同类矿井领先水平。职工人均收入高、全员效率高、吨煤成本低等多项经济指标位于全省同类煤矿榜首;矿井连续11年获“部级质量标准化”称号,1999-2000年度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2001年度矿井“档案管理速到国家二级标准”,在全国同类矿井中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2.
永荣矿务局现有5个矿、10对井,地质储量5563万吨,此外劣质煤储量1700万吨。开采的四层煤均属0.4~0.6米厚的极薄煤层,万吨掘进率为420米;再加上矿井日渐衰老,实际生产能力逐年下降,1979年最高原煤产量约186万吨,1981年下降到158万吨;全局职工21451人,其中原煤生产人员只有13302人。因此,长期亏损,靠国家补贴过日子。亏损最严重的1974年,亏损额高达2125万元。  相似文献   

13.
原煤全员效率,是以原煤产品的实物单位反映的全体原煤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原煤的数量。它是考核煤炭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一项主要指标,也是企业综合性的经济技术指标之一。是当前企业升级和现代化矿井评比工作的重要指标。提高全员效率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全员效率不断提高,就能大大地节约人力、降低成本、增加生产,从而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增加积累,扩大生产,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五)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实例某矿1965年底投产,1983年原煤产量为158万吨。目前矿井只有6个炮采工作面。根据矿井历年的原煤全员效率及其他有关统计资料(如表5—2),试对原煤全员效率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与预测。  相似文献   

15.
平顶山矿务局一矿是全国煤炭行业的特大型骨干矿井之一。1987年底建成现代化矿井后,我们又提出建设高标准现代化矿井的目标。四年来,原煤年产量由335万吨,增到366万吨,全员效率突破了3吨/工,安全生产逐年好转,吨煤成本连年保持平顶山矿务局最低水平,累计上交利润近5000万元。特别是1991年以来,在市场疲软、增支因素不断增加情况下,又有15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  相似文献   

16.
通二矿设计能力120万吨,原设计第一期全部人员1345人,全员效率3.3吨/工;第二期全部人员1804人,全员效率2.5吨/工。1960年投产,1965年原煤产量达132.5万吨,全部人员5164人,全员效率1.491吨/工。  相似文献   

17.
一般说来,随着衰老矿井产量的减少,全员效率必然呈下降局势。所以,在矿井老化、生产萎缩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全员效率是一个特殊的问题。一、提高全员效率的制约因素制约衰老矿井提高全员效率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因素有三个: 一是储量减少,“战场”收缩、生产萎缩。以开滦唐家庄矿为例,经过近70年的开采,剩下的多是煤柱和边角残煤,受井田范围和煤层赋存条件的制约,“小采面、大系统”的特点十分突出,相应增加了准备工作量。如掘进率,1991年比1990年增加了38米/万吨。由于工作面走向短,造成搬家倒面次数  相似文献   

18.
井陉矿务局是一个开采了80多年的老矿区,现有三个矿,16,000名职工。原设计能力216万吨,八○年核定保留生产能力137.69万吨,生产最盛期(六○年)曾达到454.7万吨。近几年来,由于矿井衰老、资源枯竭,相继有十二个坑口报废,产量连年下降。八○年产原煤243.6万吨,八一年降到215.2万吨,八二年年产原煤  相似文献   

19.
1980年,苏联生产原煤7.16亿吨,煤炭工业职工231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3.6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8.9%。平均每个矿井有322名技术人员。一、技术的发展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科学技术成为直接生产力,科研周期缩短,技术革新加速。煤炭工业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生产的集中化,矿井大型化,生产专业化,生产过程综合机械和自动化,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生产节奏,  相似文献   

20.
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设计能力为年产4 0 0万t的现代化特大型矿井———潞安矿务局常村煤矿 ,于 1995年 9月建成投产 ,1997年转入正式规模生产后 ,在不到 3年的时间内 ,实现了三个飞跃 :1997年生产原煤 30 5 3万t,商品煤销售收入4 1194万元 ,上缴利税 6 76 6万元 ,全员效率10 50t/工 ,一年跨越同类矿井 4年左右的发展历程。 1998年只用 2 50个生产日数 ,生产原煤 30 8万t,矿井平均日产 1 2 3万t,最高日产 1 716 0万t,年折合产量 4 0 2万t,实现了快速达产。上缴利税 8876 2 8万元 ,全员效率每工 11 12t。 1999年头 10个月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