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基于两部门模型,分析工业化不同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关系的演变,并对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区域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关系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互动发展关系;中部地区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性较弱,尚未形成互动发展的格局;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不发达,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两者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最低。因此,各区域应根据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东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明确政府职能,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中部地区应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优化服务业结构,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西部地区应跨越重工业化阶段,着力发展轻工业、生态农业和服务业,建设具有西部特色的以中小城市为主、大城市为辅的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辽中南城市群为案例,基于中心城市服务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现状,分析了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利用定量指标测度目前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研究认为,尽管目前辽中南城市群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仍占主导,但服务业发展迅速;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服务事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服务产业整体相对落后于京津冀等区域;基于区位商和城市间服务业联系强度测度的结果显示,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已出现差异化趋势,城市群内部服务业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单极化特征明显。根据以上分析,提出推进该区域服务业一体化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辽中南城市群为案例,基于中心城市服务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现状,分析了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利用定量指标测度目前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研究认为,尽管目前辽中南城市群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仍占主导,但服务业发展迅速;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服务事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服务产业整体相对落后于京津冀等区域;基于区位商和城市间服务业联系强度测度的结果显示,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已出现差异化趋势,城市群内部服务业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单极化特征明显.根据以上分析,提出推进该区域服务业一体化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知识密集型生产者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互动作用的机理,并以上海为例,构建了二者互动发展的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二者存在一定的长期动态互动关系:即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为知识密集型生产者服务业提供了较大的市场需求,从而带动了知识密集型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但知识密集型生产者服务业对高技术产业的推动作用不强,并没有起到提高高技术产业的效率和增强其产品品质的作用;而且知识密集型生产者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关联效应也没有表现出来。因此,要促进二者互动发展,必须加快推进高技术产业服务化的进程,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造更多的需求;大力推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城市和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本文分析了浙江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机遇,从实现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推进聚集式发展、强化政策支持、消除体制性障碍、完善社会环境、加快创新步伐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现代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工业强区、服务业富区、农业现代化、全域城镇化、全力打造富庶、文明、和谐、生态,宜居、宜商、宜通、宜业的"大太子河"新城区.实现"三化互动",促进太子河区"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的联动发展.为科学实现太子河区服务业的战略布局,必须安排区域开发的战略序列.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区域的互动和发展.依据调整后的区行政区划、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遵循业态发展规律,规划确定服务业发展核心区、服务业发展主导区、服务业发展提升区、服务业发展拓展区四大发展功能区,形成分层次推进和错位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7.
以环渤海区域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主要考察对象,以从业人员为主要指标,分析了该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内部结构差异及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认为,近年来环渤海区域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布局呈现梯度化空间分布特征;服务产业,尤其是消费性服务集中于行政级别较高的中心城市。研究还发现,环渤海区域服务业存在城市之间服务产业发展不平衡、部分区位条件优越的城市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部分中心城市服务职能有待强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根据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特点和城市的发展条件、遵循区别对待原则确定具体服务行业的发展重点和优先顺序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是产业间的关联性及合作机制。以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为基础形成的关联性,一般呈现产业内部行业之间、高端产业之间、高端工业与服务业之间关联性较强的特征,与长三角相比较,京津冀两市一省的断崖式的产业层次布局是阻碍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原因:基础工业和服务业畸轻畸重,高端产业发展不均衡,基础产业和高端产业间合作机制不完善,以及行政等级制度、行政性分割都是主要障碍。对策是以产业升级为动力,推进基础产业和服务业的关联性和合作,形成高端拉动和一体化的互动共进机制,加强京津冀的市场化建设和产权多元化发展,增强北京等核心区域的扩展效应等。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关于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意见的发布,给上海跨越式发展现代服务业带来重大契机。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要以国家层面政策突破和地方层面环境营造为重点,加快扩大高端服务业发展规模,全面提升高端服务业集聚辐射力,推动上海经济发展转型,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应与其内在发展规律有效结合,方能事半功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作为城市群发展的两大主要产业门类,其协同集聚水平决定了城市群发展的质量和成熟程度。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联系和空间互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两者的供需关系是它们形成空间集聚的基本动因,但非唯一因素,知识溢出和劳动力池共享等外部性也是两者空间集聚的原因。未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理顺本地区产业分工链条,充分发挥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辐射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1.
面对世界范围的太平洋经济圈城市间的竞争,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应该站在国家整体可持续发展安全的战略高度,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全球化的视角上,重新审视中国沿海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格局.首次提出了沿海城市群与内地城市的"嵌入性结构关系"格局的大沿海城市发展战略,提出了"新人文区位论"、"区域性结构空洞"等全新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打破传统沿海城市的区位观,建立广义沿海城市区位概念,推广沿海城市的"新人文区位"再造体系,建立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的制度型地域结构关系,扭转中国沿海与内地间存在的"区域性结构空洞"和"区域性产业结构空洞",寻找一种全新的中国沿海城市的发展创新道路,构建一个全新的国家安全型可持续的现代化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12.
作为流通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货代业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已发展成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兴服务产业,但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文中在简要介绍江苏沿海地区国际货代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现阶段国际货代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港口物流作为沿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功能,在沿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分析了港口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的内涵,提出了港口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的构成框架,建立了基于灰色关联的沿海城市港口物流综合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对我国沿海城市主要港口的物流综合服务能力进行了评价和比较的应用研究。基于实证的研究结果表明,港口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是衡量沿海城市港口功能及其服务环境的一项重要指标;灰色关联度模型在港口物流综合服务能力评价中十分有效,关联度的大小反映了相应的服务水平程度,对促进我国沿海城市港口物流服务环境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应该是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国内外风险挑战,更好地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问题。因此,“十四五”时期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目标任务及重点领域,需要科学处理四大关系,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关系,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作用的关系,坚持创新发展与普惠公平、赋能发展的关系,注重当前效果与长远影响的关系。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增加有效供给,鼓励提升服务质量,优化空间布局,增强创新供给,引导需求能力,加强风险防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城市郊区化与汽车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大城市出现的郊区化现象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若干相似性 ,也存在大量的不同特征和不同的动力机制。郊区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大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表现形式。在合理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引导下 ,郊区化与汽车产业的发展将会相互促进 ,并推动大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6.
交通技术进步与集聚经济在大城市中发生了良性互动,区际交通的改善也有利于大城市,使大城市继续增长。同时,大城市更倾向于对污染物治理付出更多的努力。大城市也不断地进行产业和空间调整,产业向高级服务业并向市中区集中。市中区成为城市地区的轮轴,周围的地方如同车轮,市中区与其周围通过像辐条一样的联系相互拉紧,城市发展在地域上呈同心扩展。在当今,同心扩展要强于走廊发展。从较大尺度上看,大范围走廊上的大城市,发展的趋势会更好些。大都市区中放射出的一些交通干线发展成经济走廊的可能性会增强。美国和德国的一些城市发展被用作这些论点的例证。这些结论为以都市区为对象的研究和应用提出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制造业的大规模空间聚集与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基于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通过本文定义的空间集聚度从大规模聚集角度描述了2004~2008年中国制造业总体的空间聚集特征及变化,以及及主要子行业的空间聚集模式。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空间聚集核心区在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空间聚集水平提高,呈现集中化聚集发展趋势;与制造业总体相比,多数子行业空间分布更加集中,更加偏向东部沿海地区,展现了子行业的多种聚集模式。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共同作用引发中国制造业的空间聚集趋势,未来制造业空间布局应该充分发挥聚集经济的主导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和技术向制造业核心区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