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4 毫秒
1.
基于城市流的长株潭城市群城市联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流强度的量化指标可以定量衡量城市联系的强弱.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选择城市主要外向服务部门从业人员指标,根据城市流强度公式,对城市联系进行定量分析,并且基于城市流强度和结构的视角下提出加强城市联系的措施,以期加快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2.
基于城市流的浙中城市群内在功能联系及其政策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分析浙中城市群的时间演化和空间特征着手,依据城市流强度和倾向度两个指标,分析了浙中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城市流结构及其内在功能联系,并对浙中城市群八个城市发展方向和产业定位提出了建议.最后,针对浙中城市群的功能联系现状提出政策响应,即加强浙中城市群的一体化建设、促进"聚合主轴线"的形成和提升浙中城市群的外向度.  相似文献   

3.
周克 《价值工程》2019,38(13):28-31
本文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和中心度模型对2016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地级市的对外联系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外向型服务部门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武汉和长沙作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处于较为优势的地位,但部分功能仍有待提升,而南昌的现代对外服务业发展不尽人意;功能效率相对均衡,部分城市由于劳动力的素质相对较高,因而导致其外向功能效率较好,但较多城市的劳动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市流强度与城市经济实力基本一致,而城市流倾向度与经济实力不平衝,各城市经济地位相差很大;城市间的各项中心度两极差异明显,城市联系网络处在相对单一、低层次的状态,且存在较为明显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群的发展中,鉴于中心城市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对其外向服务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对此进行了分析,具体以新疆乌鲁木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近年来在城市流强度不断增长的背后隐藏着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城市流强度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了城市的集聚和扩散能力。据此,提出了优化乌鲁木齐外向服务功能的建议,并对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群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选定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中游和成渝五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城市群中的城市中心性指数发现城市群中各城市在职能上呈现等级分布;每个城市群都拥有核心城市作为支柱带动城市群发展,核心城市具有显著的服务业中心性指数,制造业中心性突出的城市是推动城市群发展的基础。长三角和珠三角正处于城市群发展完善阶段,拥有多个核心城市联动发展;京津冀和成渝处于城市群的发展不均衡阶段,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分化明显;长中游仍处于城市群初级阶段,城市的中心性指数低,城市间联系强度低。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陕西省十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时空动态比较,考察陕西省城市外向服务的空间差异和产业间结构,并建立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对城市流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市流强度"一市独大",但综合服务能力不够强;其他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较小,专业化优势不明显;第二产业对城市流强度的影响程度大于第三产业;各城市产业影响的水平效应差距较大。提出中心城市应着力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其他城市则应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着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各城市均应挖掘城市特色,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部城市群是我国的五大城市群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中央政府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之后,辽宁中部城市群各城市的整体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各城市的集聚和扩散作用引起的城市流逐渐增强,因此,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流分析对于研究该区域城市问的作用强度和方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利用城市流强度划分中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雷菁  郑林  陈晨 《城市问题》2006,(1):11-15
利用计算城市流强度的方法来划分江西省中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得出江西省中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中的四个层次的城市,通过计算对划分结果的分析,证实利用城市流强度来划分城市规模等级体系是一种切实有效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力模型、地缘经济关系理论、城市流强度模型是研究城市群际空间经济联系的主要方法。综合研究表明,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已形成较为紧密的圈层结构,但是,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状况有待优化,主要外向服务部门的辐射与承接辐射能力有待提高。优化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应加快环珠三角城市群快速交通网建设,培育承接极,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缘优势,实施反边缘化战略。  相似文献   

10.
基于金融企业网络的京津冀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之间基于各种"流"的联系正在促使我国区域城市网络的形成,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中掌握城市正常运转资金流的金融业,在城市网络结构的形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选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数据,从企业组织角度测度京津冀城市群的网络结构特征,依据京津冀区域金融企业分支机构数量等数据,构建企业网络服务值、企业网络连接通量、连锁链接数等多个指标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的网络性、中心性和功能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京津冀城市群已初步形成网络化格局,城市间通过企业流的作用建立了不同程度的网络联系且层次分明;其次,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差异化明显,北京的金融服务能力和中心性远高于其他城市,在空间格局上,天津作为区域双中心之一,其对外辐射能力明显不足,城市群多中心发展趋势仍然有待加强;再次,区域功能极化明显,区域金融产业集中于北京、天津、石家庄,其他中小城市的金融产业功能有待培育。最后,从金融产业层面提出构建世界级多中心网络型城市群,促进京津冀城市网络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三大城市群金融集聚:空间网络及结构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集聚是推动城市群崛起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因子分析和引力模型,研究了2007~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金融集聚及其空间网络。结果发现:从整体来看,三大城市群的金融集聚网络逐步从分割走向融合,且上海在整个金融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从局部来看,城市群内部金融集聚网络的结构差异明显,京津冀表现为主次型单一结构,北京位于绝对核心;长三角为多中心均衡结构,且江苏的金融中心程度明显高于浙江;珠三角为穗深双核结构,深圳的上升趋势明显。据此,应基于城市群金融集聚网络的不同特征,差异化地整合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区域一体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2.
成都城市经济圈的区域特征及其带动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城市经济圈发展战略,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成都城市经济圈,推动成都与周边城市的经济一体化,带动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在对成都城市经济圈的范围界定、基本情况和基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就成都城市经济圈对卫星城镇建设和外圈城镇区域经济建设的带动效应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由点到面"和"由面及点"的带动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全胜跃 《价值工程》2011,30(14):13-14
从经济学角度看,产业集群是城市群的增长极核。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是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城市群后中国经济的又一增长极。为了提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的竞争力,必须发展产业集群。通过对现状的分析,从产业集群角度探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发展对策,提出城市群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作为城市群区域间的连接纽带,城际铁路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研究城际铁路客运需求的影响机理,对于掌握城际铁路客运量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城际铁路客运需求的相关影响因素及相互作用关系,建立基于贝叶斯参数估计的结构方程模型。以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城市群为案例,分析交通运输设施、运输成本以及经济状况等潜在变量对城际铁路客运需求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直接影响层面,经济状况对两地区城际铁路客运需求影响最为显著,而在综合影响层面,交通运输设施对城际铁路客运需求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real estate regulatory policies released by core cities on the surrounding cities in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based on regional linkag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real estate market. In this study, real estate transaction data of 157 cities were selected from 11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Agglomeration's housing transaction volatility and spillover effect caused by the core city's regulatory policies were simulated by integrat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analysis model, event analysis, and symbolic time series analysis.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1) the regional linkage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in the Harbin–Changchun and Middle–South Liaoning,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Yangtze River Delta, Pearl River Delta, and West Side of the Straits agglomerations were remarkably tight and the core cities' policy spillover effect was significant, of which the house purchase limitation and credit limitation policies had the widest influence; (2) the regional linkage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agglomeration, Shandong Peninsula, Guanzhong Plain, and Chengdu–Chongqing agglomerations was relatively weaker, but the core cities' policies of market regulation and taxation had certain spillover effect;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pillover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olicies in different urban agglomerations; (4) generally, the core cities' policy spillover often reduced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and made it more ordered with more certainty in the whole agglomeration,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West Side of the Straits, and Chengdu–Chongqing agglomerations.  相似文献   

16.
安徽作为长三角的纵深腹地,在地理上与苏浙沪发达地区无缝对接,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着重要作用.安徽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进一步明确了安徽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作出了推进东向发展,加速回归长三角的重大决策.论文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安徽省分层次、分时序融入长三角的模式,探讨了"东向发展"的安徽省域城镇发展总体战略,并对其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定位和空间发展战略做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OpenStreetMap公路路网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可达性分析及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从规模效益、距离效益、空间联系效益3个方面对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城市紧凑度高,平均可达性最好,内部联系强度大,空间凝聚力强;长株潭城市群在人口及经济规模上具有明显优势,中等联系层面网络趋于完善,一体化程度高,但空间可达性差;环鄱阳湖城市群综合竞争能力弱,空间联系松散且较弱,但空间可达性较好。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可以从重构区域发展空间结构、加强不同等级规模城市梯度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和促进产业生态绿色发展等方面寻找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规划引导型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弱但也是最具潜力的区域,从空间经济学角度来看,规划引导型城市群战略存在四个问题:城市群间协同政策不足、总体发展程度弱、核心城市不够发达、核心和外围城市间渠道不畅。在城市群发展时空演变理论的基础上,结合8个城市群的不同特点,提出“十四五”时期规划引导型城市群的差异化战略深化路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建立与城市规模、城市首位度和城市规模基尼系数相应的经济规模、经济首位度和经济规模基尼系数指标,运用2007-2012年的统计数据测算各指标值,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与经济规模分布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两大结论:第一,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与经济规模的增长率都呈下降趋势,但城市群内出现有若干经济规模发展快于城市规模发展的高效率城市,也有若干经济规模发展慢于城市规模发展的低效率城市,高、低效率城市正在改变城市群原来的人口与经济规模的结构.第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人口与经济规模高度集中,尤其是最大城市上海市人口集中度严重.据此,笔者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进一步城镇化的建议: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建立上海都市圈.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近年扩张动态进行研究,可以明确经济发达区域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夜间灯光数据(DMSP/OLS)提取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信息,分析城市群扩张模式,基于灯光数据构建复合指标,划分城市群扩张类型;在此基础上,选择典型城市进行扩张效益评价并进行了耦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