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李静 《新经济》2022,(3):77-81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战略,智慧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性突破口,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智慧治理既是我国湾区建设的当务之急,又能为全球城市群、湾区以及区域协同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通过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梳理并解构粤港澳大湾区智慧治理的理论及现实挑战,即如何从哲学范畴深刻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智慧治理、...  相似文献   

2.
覃剑 《新经济》2023,(4):66-73
构建科学合理、高效协同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衡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展的重要表征。结合湾区内经济、人口、企业和城市联系分布特征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任务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将依托大交通大联通形成纵横联动发展大格局、依托要素流动形成圈层嵌套三大发展带、依托三大极点扩容提质形成三大都市圈、依托战略平台建设塑造新空间增长极。顺应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演进趋势,聚焦建设创新活力发展空间、协调融合发展空间、绿色低碳发展空间、开放包容发展空间和共享共治优质空间的目标,应着力建立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的空间发展观,弱化GDP导向强化空间综合价值,弱化行政边界强化功能区引领,弱化分割竞争强化分工合作,弱化空间距离强化响应速度,弱化制度差异强化规则对接。  相似文献   

3.
基于Super-SBM模型对2011—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核密度估计模型、莫兰指数以及冷热点法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探究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研究时间区间,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且呈波动上升趋势;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且该格局有加剧趋势,同时空间相关性于2020年由正转负;政府支持、教育水平以及经济水平对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教育水平对邻近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正向溢出效应,而政府支持对邻近地区效率值具有负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李丹  林珮帆 《新经济》2023,(9):47-58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粤港澳三地不断深化融合发展,跨境养老已然成为缓解大湾区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出路。尽管粤港澳三地已经出台了支持跨境养老的一系列政策,但粤港澳三地间在制度层面存在的较大差异仍是推进该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阻碍,主要体现在养老服务供给主体职责、养老服务行业相关标准以及医疗与福利的补贴制度。因此,需要探索制度衔接的有效突破口,将上述制度困局从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逐个击破,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养老产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粤港澳大湾区指的是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意味着民间讨论多年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设想被列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层面.  相似文献   

6.
数字经济作为新发展形势下的重要引擎,重构了社会经济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对居民的消费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之一,蕴含巨大的数字消费潜能。本文从数字经济概念出发,阐释了数字经济时代下新型消费呈现出的新内涵,消费内容的多元化、个性化和虚拟化,消费模式的网络化和平台化,以及消费模式呈现出的新型特点。进一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消费市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坚实的数字经济基础,强劲的消费需求、消费能力,以及对网络消费的偏好性。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消费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消费未来的发展思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消费券释放内需潜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机制,推动数字消费可持续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萍 《当代经济》2021,(9):90-93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的出台,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内部方方面面的联系愈发紧密,而区域间产生的法律冲突也变得越发明显.国际湾区在解决区际法律冲突问题上有很多共性,如都需要加强区域政府间的合作及协调,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新兴湾区更多体现的是个性.而国际其他湾区在解决区际法律冲突问题上的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本文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现状及特点,在总结复合法域国家解决区际法律冲突模式及做法的基础上,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区际法律冲突的解决可从立法上与相关领域对口、设立专业委员会、加强区域合作及协调等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8.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重要批示精神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举措,也承载着推动惠州跨越发展和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建设的重大使命.自2017年4月17日惠州市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专题研讨班开班以来,第二组全体学员前往大亚湾、仲恺实地调研了解项目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培育、企业运营、城市更新、生态治理等多方面情况,结合工作实际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惠州的区位战略有了初步的思考,经充分研讨形成报告.  相似文献   

9.
对接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厘清新福建的建设需求,重点推进闽江经济带对接长江经济带,带动福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厦门大湾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带动厦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新福建对接的主要对象是上海和深圳,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为上海和深圳提供控碳压力传导机制和控碳红利释放机制,构建新福建碳服务“一肩挑两洲”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文化金融是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高度融合。广东作为全国文化大省,文化产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文化金融融合发展形成先发优势。“十四五”以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三地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走出了一条多元化、数字化、国际化的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之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进入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内涵型转变的新发展阶段,快速增长的文化产业发展资金需求与融资困难的矛盾日益凸显,亟需构建多元化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本文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现实情况与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文化金融支持体系,以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广东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铁开通与站点城市旅游业发展:“引擎”还是“过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烽  崔琳昊 《经济管理》2020,42(2):175-191
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生活需求之重要前提。我国高铁快速发展,高铁开通是成为推动区域旅游发展的“引擎”,还是仅起到交通“过道”的作用,这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予以甄别。本文基于2003—2016年中国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渐进型双重差分法评估了高铁开通对站点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控制年份、城市和剔除其他因素影响后,整体上,高铁开通对站点城市国内游客人数和游客总人数的增长具有正向的影响但并不显著,甚至有较弱的证据显示高铁开通平均降低站点城市大约5%的国内旅游收入和总收入,这一结果提示,对大多数站点城市而言,高铁仅作为城市的“过道”,没能成为拉动旅游业发展的“引擎”。对不同城市的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铁的旅游效应仅在五线城市表现显著,高铁开通可平均增加五线城市14 82%的国内游客人数。机制分析显示,高铁开通对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城市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都并非是简单的正向传导路径,而是表现为正、负向影响并存的传导模式,从而导致了高铁开通的旅游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Interregional infrastructure promotes market integration and enhances the mobility of capital, thereby intensifying fiscal competition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Exploiting the expansion of China's high-speed rail (HSR) network as plausibly exogenous shocks,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Interregional infrastructure affects the fiscal competition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We find that after connecting with the HSR network, city governments tend to dedicate a lower proportion of public spending to consumption goods, which benefit immobile households, and invest more in productive inputs, which attract mobile firms. We also find that the negative effect of HSR connection on the proportion of consumption goods is more pronounced in peripheral cities than core cities because periphery cities face a larger increase in capital mobility due to the core–periphery effects of trade integration induced by HSR.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behavioural responses of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be accounted for when assessing the social welfare of interregional infrastructure.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区域低碳竞争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真  张梦 《财经研究》2016,(6):133-144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各区域低碳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政府力量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对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在马克思价值理论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区域低碳竞争力模型,以此探讨导致中国区域低碳竞争力差异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0-2012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其进行检验,重点考察了两种不同的政府环境治理模式影响区域低碳竞争力的绩效差异。研究表明:(1)区域低碳竞争力可分解为传统要素禀赋效应、政府治理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和产业内部结构效应,其中,政府治理和技术进步对区域低碳竞争力具有正向影响,产业内部结构对区域低碳竞争力具有负向影响,而传统要素禀赋效应的影响方向并不确定,这取决于资本投入规模、人力资本及资本有机构成之间形成的动态互动关系。(2)由于政府的环保投资支持政策具有时滞性和累积性,因此基于行政监管的政府环境治理模式在控制生产性排放污染和提高区域低碳竞争力方面的绩效要略优于基于政府环保投资支持的环境治理模式。(3)政府环境治理在影响区域低碳竞争力方面的总体绩效要弱于传统要素和产业内部结构的影响。因此,“既加大投资治污力度,又加强环境管制”的双管齐下治理模式应该是各地方政府提高环境治理绩效、引导绿色发展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4.
何琳  李红昌 《技术经济》2021,40(8):17-24
基于现金流理念,从开行密度视角测算高铁偿债平衡点.研究表明,目前达到列车开行密度偿债平衡点的高铁和客专营业里程分别占该类线路总营业里程的59.3%和20.9%,且债务风险可能发生代际转移.建议对高铁的外部效益实施财政补贴,优化线路公司的资本结构,适度提高单位票价率,加强城际高铁与干线高铁和民航机场的联接,提升高铁站与市内交通换乘的便捷性,并积极实施基于土地综合开发的TOD模式.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effect of sub‐national institutions on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Russia's regions (oblasts, republics, krais and okrugs) from 2001 to 2008, a period of rapid economic advancement and recentralization. Approximating sub‐national institutions with the RA Expert index of investment risk, we find that a reduction in investment risk by one standard deviation increases output by 1.4 percent in the short run and 11.9 percent in the long run, suggesting a substantial regional performance gap in government practices, despite intensive political recentralization. Assuming that the main components of effective governance are running satisfactory public health programmes aimed at decreasing overall mortality among the working‐age population, creating fair labour market conditions and improving the regional institutional climate to encourage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we argue that sub‐national institutions remain important for growth in post‐Soviet Russia after 2000.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literature on institutional persistence.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paper estimates the standard cost in Italian regional public rail passenger transport services (LPTR), depending on service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e crucial role of: number of seats per ride, commercial speed, service size and length of rail tracks. The model also shows the positive link between investment in rolling stock and the unit cost of the service. Finally, based on the empirical evidence, we propose regulatory adjustments to accomplish policy targets regarding the fair allocation of public LPTR funds to Regions and Local Authorities and a more efficient use of (scarce) local and national public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7.
Conserving transport carbon emissions is an important policy goal. Conventional wisdom often holds that conservation is best achieved by increased regulation, and that such gains are best achieved in passenger auto transport (fuel efficiency standards or diversion to transit). We argue that the growth of rail freight has conserved carbon fuel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at fuel-saving changes have been facilitated by reduced regulation since 1980. Methods used include estimation of translog cost functions (and related demand functions for fuel) for intermodal rail and for truck, allowing controlled comparisons of modal fuel use. We find intermodal rail (e.g. trailer on flatcar) to be a powerful conserver: if intermodal rail were eliminated, and traffic transferred to over-the-highway truck, extra annual carbon emissions would be nearly 25?Tg. By comparison, if urban passenger transit were eliminated and replaced by autos (according to one study) the extra annual emissions would be only 3.9?Tg.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区域间“你追我赶”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地区间税收竞争环境下,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常演变成以地价、优惠政策为主的价格战,造成土地资源严重透支,18亿亩耕地红线应运而生。运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红线”对地方政府土地招商博弈的政策效应,本文发现尽管“红线”无法根除此种招商博弈造成集聚不足的效率损失问题,但有助于减少地方政府“竞次”行为。如果中央政府对土地供给和收益双统筹配置,既能解决集聚不足和“竞次”行为,也能使全体国民更均等地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促进区域协调,实现社会公平。就现阶段而言,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建设用地指标跨省交易市场体系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公共品的供给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文明及进步程度的关键因素.本文首先对城市公共品进行了界定,分析了现有城市公共品的主要供给模式.然后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公共品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政府和公共部门的过度干预控制,而私人部门或是第三部门在城市公共品的供给过程中参与程度却比较低,整体供给效率不高等,进一步剖析其原因.最后指出为了提高我国城市公共品的供给效率,应继续推进并不断地深化城市公共品的供给市场化改革思路,进行配套地改革,建立起多样化的投融资模式;进一步探求多样化的公共品供给模式,以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为城市公共品的有效供给者;建立和规范规制机构,建立健全补偿机制和供给机制;转变政府的职能角色,由“划桨”向“掌舵”进行转变,树立起服务理念;同时还要提高市民享有城市公共品的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高铁站区都依托于权责利益明确的土地开发,但我国大多数高铁站综合开发收效甚微。在分析中国高铁站区开发土地发展权的内涵及其权利归属现状的基础上,认为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在于高铁站区的土地发展权归属不同。在此基础上,以高铁站区土地为核心,以铁路主体为桥梁,对铁路主体与政府之间的土地发展权归属问题进行了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分析,以寻求土地发展权归属的最优策略。结论如下:在地方政府选择让渡、铁路主体选择服从、铁路主体与市场主体形成综合开发联盟并通过铁路主体的最终开发活动实现博弈均衡时,各方获得最大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