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近年来,以武汉为首的1+8城市圈之间的区域协作不断深入,然而在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现阶段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协调与协作程度还远远不够,存在协作机制不完善、协作主体不广泛等种种问题.本文在历史回顾与现实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考察武汉城市圈区域协作这一制度变迁,提出武汉城市圈协作制度变迁中的关键问题在于制度变迁中次级行动团体发展不足,主要体现在数量、质量以及协作的主观意愿上,应对关键在于建立稳定有效的利益约束与激励机制以促进政府之外的广大次级行动团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搭建滇中城市圈公共政策平台,建立滇中城市圈沟通协调机制,构建一体化的区域公共政策是问题关键,通过构建一体化的区域公共政策,促进滇中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各种利益主体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实现滇中四州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合作的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从而为云南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2003-2007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圈所属省份的县市数据,使用断点回归法研究了城市圈的形成对城市圈整体经济绩效的影响以及城市圈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和路径。由于城市圈基本围绕中心城市而建立,与中心城市的距离远近是决定一个地区是否属于城市圈范围的关键因素,因此可以通过比较城市圈临界线附近县市样本,进而判断城市圈形成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城市圈的形成主要通过蒂伯特选择机制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两个路径改善了城市圈区域的整体经济绩效;并且城市圈的形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北京未能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带动京津冀城市圈区域的经济增长,而长三角城市圈和珠三角城市圈地区则都受益于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4.
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重要举措。在探讨武汉城市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形成初期的两大特征,认为建设武汉城市圈要凸现竞合、网络、服务三大理念,做好大企业、民营经济、总部经济等4篇文章,借助政府、法律、市场和公众等六大力量,加速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5.
首先,对区域环保合作理论和区域环境共同治理理论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环保合作的制度创新分析框架;其次,结合武汉城市圈环保共同合作的案例,分析了武汉城市圈环保体制机制方面的现实问题;然后,在相关理论和分析框架下从不同层面、不同合作形式和不同合作主体等多方位,对武汉城市圈环保合作的组织构建和制度创新作了深入思考,为城市圈环保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6.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宾 《经济学家》2004,(1):120-121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应当是: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导向,实施空间集中化、一体化发展战略。集中发展省域内区位条件优越、空间可达性强、产业集聚程度高、城市规模较大、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发育较好的区域;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体在省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增强城市要素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促进重点区域向城市圈、城市带、城市群的空间模式发展,培育和强化区域经济的自组织机制,推进重点区域的空间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未来十年内,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想是集中发展“一圈、一群、两带”,即集中发展成都都市圈、川南城市群、…  相似文献   

7.
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的功能及其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区域一体化,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是武汉城市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把武汉城市圈打造成为优势产业发展的集聚区、走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的先导区、创新的示范区和中部地区的先锋城市圈,充分发挥其功能,是实现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结合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和武汉城市圈对豫南鄂北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较小的实际,并研究了豫南鄂北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通过与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比较,研究了发展豫南鄂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和构建豫南鄂北城市群的潜力。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豫南鄂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构想,给出了促进豫南鄂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城市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载体,其核心内容是产业一体化。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归根结底取决于产业的竞争力,产业一体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和联动效应,如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形成,就是  相似文献   

10.
区域一体化尤其是城市一体化是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当前,我国正迎来区域一体化和城市一体化的建设高潮。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都是我国东部区域经济最发达、一体化程度最高、产业分工与合作最具成效的区域。除东部地区外,中部地区城市群经济亦正加速发展,已初具规模的中部城市群主要有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以及环鄱阳湖城市群。通过分析珠三角、长三角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区域一体化建设和产业分工、融合的成功经验,指出城市群产业协同的一些内在要求和规律。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产业发展的武汉城市圈创新体系的空间架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种具有区域特色的多主体、多机制、多空间层次的复杂系统,其空间结构是以产业集群为基本节点的多重空间组织网络。武汉城市圈的创新资源总量丰富,但空间组织路径不畅、网络节点关联松散,降低了区域创新资源的创新绩效。区域创新体系空间构架的参考路径之一是构建基于市场联系的产业集群网络。根据武汉城市圈创新资源的特点及产业基础,提出了构建基于产业发展的武汉城市圈创新体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方案之中的创新“九大体制机制”涉及武汉城市圈未来“两型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关于“九大体制机制”的论述固然之全面,要进行武汉城市圈建设当务之急是要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而这需要整体规划、通力协作的联动机制。为推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需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联动机制,产业一体化联动机制,城乡一体化联动机制,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群逐步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板块,是区域研究的热点.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关系成为影响和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城乡二元空间作为城市圈的重要地域单元,在城市圈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促进城乡协调与均衡发展是解决城乡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路径,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市化的要求,也是实现城市圈协调发展的要求与提升城市圈域经济体整合竞争力与软实力的基本路径模式.基于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架构,文章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共生关系思想,分析了区域共生的基本架构与模式,从城乡一体化、新型城市化道路、产业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武汉城市圈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武汉城市圈面临着诸多挑战.在严峻的形势下,应客观面对、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关系,把握发展的机遇.只有把握这些机遇,利用国家出台的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及相应的经济政策,实行区域一体化战略,才能促进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志明  易夫 《经济地理》2008,28(3):433-436
基于城市圈经济一体化内涵及目标,引入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剖析其在城市圈经济一体化中的适用性,将参与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各方作为具有复杂相关关系的生态有机种群,进而通过分析其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界面,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运作机理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早在二十年前,中国就提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珠三角一体化等,然而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经济一体化速度和程度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基于理论及实践的分析,认为,体制与机制障碍严重牵制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如果能在一体化制度方面有所创新,中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必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合作迅猛发展。纵观其发展,我们发现国际性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趋向复杂化、多样化,许多现象用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已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东亚经济合作的实践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传统的区域一体化理论。  相似文献   

18.
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一个新区域主义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区域主义”是在国际化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学术思潮,吸取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理论精髓,其主要观点在于对区域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规律和机制的具体描述,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区域合作极具借鉴意义。本文从中观的区域经济学层面分析总结了新区域主义的主要观点和研究视角,指出区域合作的必然性,并从新区域主义的分析角度提出了我国实行区域合作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9.
试论武汉城市圈生产力的干预型区域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务院批准设立中部崛起的协调机构,本文通过分析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对武汉城市圈生产力发展与布局提出要以技术经济的构建为方法论,以政策经济为调控保障,做好本区域生产力的协调布局,进一步提出了关于武汉城市圈生产力协调发展的干预型布局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周在泉 《当代经济》2007,(15):100-102
国务院批准设立中部崛起的协调机构,本文通过分析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对武汉城市圈生产力发展与布局提出要以技术经济的构建为方法论,以政策经济为调控保障,做好本区域生产力的协调布局,进一步提出了关于武汉城市圈生产力协调发展的干预型布局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