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究新疆少数民族人口贫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敬莉 《特区经济》2006,(12):250-252
由于各种原因,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非常滞后,贫困人口分布众多,而且贫困程度深,治理难度较大,给新疆乃至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少数民族的扶贫开发,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关系到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关系到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意义重大。新疆少数民族人口贫困的成因,既有区域发展的客观条件造成,也有人文因素的影响。在反贫困的对策方面:一是要注重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群众汉语言能力;二是制定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扶贫政策,增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能力;三是强化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少数民族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市场竞争的能力;四是组织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在地区间的合理有序流动,走劳务输出脱贫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景丽  马少虎 《发展》2007,(11):35-36
尽管甘肃省的扶贫开发工作已有起色,但贫困问题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将继续存在,扶贫开发工作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全省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科技文化落后,自我发展能力低,返贫率也高.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矿产资源丰富与贫困人口集中,经济迅速发展与地方财力紧张,资源开发带来的巨大收益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贫困形成鲜明对比,这些都在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通过调研发现,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所产生的生态问题极其严重。分析阐释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制约关系反映出矿业发展是现今生态恶化的主要因素。建立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的围绕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为中心的各个层面制度来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我国贫困人口分布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少数民族人口和贫困人口在贫困区域分布上的重合。尽管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自然和历史、经济和社会各种因素的相互交织、相互制约,民族地区农村的贫困状况仍然严峻,由此构成了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挑战。一、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投入及主要成果“八七”扶贫攻坚期间,中央扶贫资金向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贵州、云南、青海八个民族省区共投入430多亿元,占全国总投资38.4%。国家设立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温饱基金”、“新增发展资金”和“少数民…  相似文献   

5.
在创业型经济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驱动力的趋势下,以广西天等县农民创业者为研究样本,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创业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试图在较为全面地梳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创业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农民创业方式的探索增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实现路径,为切实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群体的主体发展能力和科学选择脱贫致富方式提供新的思维视域。  相似文献   

6.
贫困问题是始终困扰政府的一个难题,反贫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方面我国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民族地区.本文以对新阶段政府对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政策支持和西部开发式扶贫的效果以及当前反贫困过程中尚存的问题等几方面的分析为基础得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是个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艰巨的省份,贫穷落后是基本省情之一。1993年经国务院重新核定的贫困县有14个,贫困人口有91.7万,加上38个省定贫困乡,1993年贫困总人口达119.5万人,占全省农牧民总人口的37%。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其  相似文献   

8.
朱玲 《科学决策》2006,(7):18-18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增长。伴随着这一增长,以收入或消费衡量的贫困现象显著减少。然而极端贫困的现象依然存在。不仅如此,在市场化进程中还出现了新的贫困现象。例如,失地农民、城市中的农民工家庭,失业者的家庭、以及遭受疾病或其它收入损失却没有保险补偿的群体,等等。据世界银行专家使用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所作的分析,2003年99.2%的绝对贫困人口居住在农村,因此可以判断绝对贫困依然是一种农村现象。就贫困人口的地区分布而言,50%以上贫困人口集中在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在全国所有地区中贫困发生率最高,达21.4%。就住户的居住地形特征而言,全国一半以上的贫困人口居住在山区。从山区居民的人口特征来看,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发生率最高,达27.1%。  相似文献   

9.
据统计,到1993年,甘肃省还有400多万农村人口处在温饱线以下,约占全省农村总人口的20%。从分布情况看,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高寒阴湿地区、干旱缺水地区、高山区、石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自然、气候和人文环境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导致了这些地区的长期极度贫困。  相似文献   

10.
一、基本情况 上犹县位于赣州市西部,罗霄山脉南部,国土面积1543.87平方公里,辖6镇8乡,131个行政村,人口31.2万(其中农业人口26.8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县.全县有57个省级扶持贫困村(其中国家级贫困村28个),贫困人口64058人,贫困发生率23.83%.上犹还是库区移民大县,14个乡(镇)中有10个乡(镇)是库区乡(镇),库区面积达12.6万亩,库区乡(镇)人口20万,有大中型水库移民8645户38334人. 2014年江西省下达上犹县搬迁移民计划1022人,目前已全部落实搬迁对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农户78户325人、库区农户87户410人、深山区农户65户287人.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世纪,西部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依然严重。农村贫困问题继续缓解但扶贫开发的速度趋缓,贫困分布更加集中,衡量贫困的指标将趋高位,致贫因素日益趋强,妇女、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将成为贫困人口中最受关注的群体。  相似文献   

12.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地区。西南喀斯特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存续、经济脱贫、生态保护和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然而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面临“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与“人口膨胀”的发展困境。理清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生计模式的历史演变,找出农户生计风险因子、影响农户生计多样化的脆弱性因素,探索农户生计资产配置均衡性及适应性策略对农户生计可持续的影响,为公共政策以及行政过程辅助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形成良好生计策略,顺利实现现阶段的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生计转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甘肃省在扶贫开发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生态脆弱的民族地区绿色贫困问题依然突出,制约了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文章以甘肃省广河少数民族聚居县为例,通过对农户的实地调查,对其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了有效地对策与建议,为其他地区的扶贫工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任苒  李晓西 《北方经济》2010,(15):90-92
一、我国高原地区的主要贫困特征 高原是我国国土面积构成的主要空间地理形态之一。我国的高原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四大区域,即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目前,我国的绝对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高原地区.这一地区的贫困人口除了具有一般贫困地区人口出生率高、人均收入水平低、劳动力素质差等特点之外,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青藏高原精准脱贫工程是最伟大和温暖的民生项目,是让人民群众活得更有幸福感的伟大工程。当前青藏高原地区面临贫困区集中连片贫困、贫困户识别存在困难、脱贫产业和扶贫资金不匹配、青藏高原地区的贫困与现行贫困标准不一致和扶贫脱贫资金存在"寻租"现象等问题。青藏高原地区需要通过产业扶贫带动集体脱贫、强化对扶贫资金的监管机制、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水平、改善农户住宿环境、提高财政投入扶贫资金和加大整体搬迁力度等手段实现脱贫致富,推动青藏高原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进青藏高原地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维护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十几年扶贫开发的实践证明,以生态建设为基本形式的扶贫开发──生态扶贫,是逐步消除贫困、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开展跨世纪扶贫开发,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历史性选择。 一、生态环境恶化是产生贫困的重要根源 贫困人口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我国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中部山地高原环境脆弱地带、西部沙漠高寒山区环境恶劣地区、东部平原山丘环境脆弱危急地区及革命根据地孤岛型贫困区。内蒙古的贫困人口也集中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的鄂尔多斯高原、阴山山脉、努鲁尔虎山丘区、科尔沁…  相似文献   

17.
<正> 南京市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也是东南沿海地区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共有回、满、壮、京、藏、维吾尔族等51个少数民族,人口约8.4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4%,其中回族是南京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民族,占全市少数民族总数的90%以上。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关心、重视少数民族工作,主要领  相似文献   

18.
贫困问题是始终困扰政府的一个难题,反贫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方面我国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民族地区。本文以对新阶段政府对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政策支持和西部开发式扶贫的效果以及当前反贫困过程中尚存的问题等几方面的分析为基础得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区域,其关系着民族的团结和繁荣。造成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制度因素外,还有一些不太为人注重的非制度原因。在概括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贫困的特征的基础上,从非制度致贫因素角度进行分析解剖,并提出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20.
生态移民——西部农村地区扶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全球性难题,绝大部分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发展中国家。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拥有庞大的贫困人口。消除贫困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1994年启动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标志着我国的扶贫工作已进入实质性阶段。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农村极端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3年底的2900万,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3.1%。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目前中国农村有8.517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9.1%,其中收入637—882元的低收入人口总数为5617万。但是,余下的尚未脱贫的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西部农村地区,而他们的脱贫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