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6 毫秒
1.
中国的原始工业化发生在明清时期,在这一时期,以传统家庭经营制度为基础的乡村手工业迅速增长,不仅市场范围空前扩张,生产组织形式逐渐演进,而且劳动分工、专业分工、社会分工和劳动生产率都发生了诸多的变化。家庭内部"男耕女织"的传统劳动分工模式被打破,行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密,城乡之间的社会分工也有了新的发展,但由于技术进步迟缓和人口增长过快等因素的影响,人均的产量和劳动生产率并不高,即出现了斯密化增长与过密化增长交织并存的现象,并对后来的近现代乡村工业化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社会分工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产关系 ,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服务业的产生可以称为第四次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形成的机制是市场 ,在当前条件下 ,政府也参与社会分工的调节。企业内部分工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产生于工场手工业阶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企业内部分工是资本所有者的一种生产安排。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存在替代关系 ,二者的替代取决于这两种分工的生产效率。企业网络分工是介于社会分工和企业分工之间的一种分工 ,适合于具有密切联系和相互依赖的企业。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社会分工、企业分工和企业网络分工将不断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3.
李皓 《生产力研究》2005,(3):19-20,59
本文综合分工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以分工(社会分工和经济组织的内部分工)的演进为主线,试图在理清经济组织结构变迁的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探寻其变迁的内在规律。并认为经济组织演变体现了成本———收益的效率逻辑。社会分工的发展为经济组织的演变提供外部动力,由组织内部分工而导致的规模报酬递增是经济组织变迁内在动因。交易费用决定着社会分工的均衡水平,并进而制约经济组织对分工和协作的利用,影响经济组织结构变迁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不同网络分工组织的效率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分工和企业分工是劳动分工的两种基本形式。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劳动分工形式即企业网络分工悄然出现,网络分工组织及其具体形式的变迁备受关注。所谓"企业网络分工",即若干家企业在一定空间范围或产业领域(产业内部或产业之间),以某种或几种联系方式组成相互依赖的企业簇群,进而合作生产某种最终产品的劳动分工形式。企业网络分工有其自身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为:与企业分工相比,它由多个企业共同完成一个生产过程,生产出最终产品;而企业分工则是在企业内部完成一个生产过程,生产出最终产品。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必然存在商品交换,同时就可以称之为商品经济。商品生产产生以前就有了商品交换,这样的商品交换还不能称作商品经济。因为它在经济生活中不起重要的、有决定意义的作用。例如,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下的商品交换就是这样。商品经济可分为简单商品经济(或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何在呢?社会分工只是其一般条件,而不是其直接原因。比如,在一个企业内部,也存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重劳动和轻劳动的分工、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分工以及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等。这类分工具有社会分工的性质,不同于马克思所讲的同社会分工有别的工场手工业内部的“个别分工”。但是,企业内部的不同工种  相似文献   

6.
从西方企业理论关于分工的认识开始,从企业的产生和企业的本质的角度梳理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的关系,二者的关系体现在社会分工对企业内部分工的起源意义以及企业内部分工创新社会分工的机制上。  相似文献   

7.
扩大的个体劳动是从人对自然界的作用的角度来考察由一组劳动者一段时间内所进行的劳动;集体劳动是从自然界对人的作用的角度来考察一组劳动者在一段时间内所进行的劳动;使得个体劳动变成既是个体劳动,同时又是集体劳动的,是人类个体通过进行群体活动和通过使用由其他人类个体制造的设施和工具而与其他个体劳动所发生的必然关系;劳动合作或协作是集体劳动的自然实现形式;劳动分工是劳动合作/劳动协作的社会实现形式;为了实现劳动分工,每一个人类共同体都要经历两个过程,其中一个过程是劳动分工的技术分工过程,另一个过程是劳动分工的社会分工过程。  相似文献   

8.
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产物。列宁说:“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列宁全集》第1卷83页)有社会生产和劳动分工,人们就必须相互交换自己的产品和劳动,以满足各自不同的需要。而这种交换,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通过市场来进行的。由此可见:商品交换与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试图从总体市场观念出发,就当前商品流通体制的不适应性及改革方向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以分工为基础的马克思劳动协作观认为,劳动协作不仅可以提高生产力、产生空间经济性,还是产生社会分工的基本劳动组织形式。其贯穿在从企业(或集体)生产协作的微观层面到产业生产协作的中观层面,进而落实到具体区域的产业活动中,是推动产业地域分工的重要因素。可以说,马克思的劳动协作观是产业地域分工的重要理论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张俪娜 《当代经济》2017,(36):141-143
根据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社会分工是是生产力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准,是生产关系的一部分,是以生产力发展作为基础的,并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社会分工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经过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分工与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自然科学的研究带来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应着分工广化,而分工深化则表现为生产工艺上的创新.不仅如此,即使涉及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范畴,其实质仍然是管理者内部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创新,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分工的进一步广化和深化……如此反复,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良性互动中,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因此,从理论上对分工和创新进行组合分析,为探索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从劳动的专业化分工入手,本文通过揭示产业集聚降低区域企业交易费用,指出发生在产业关联企业间而不是企业内的专业化分工是产业集群组织发展的基本动力。大量的产业关联企业在区域内聚集发展,不仅能够降低企业内生交易费用,而且能够降低外生交易费用,使人们劳动的专业化分工深化沿着大量地理接近的企业间而不是数量有限的企业内进行,从而为产业集群发展给出了一个具有新制度经济学含义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2.
以技术管理、战略管理、产业组织和生态系统为代表的研究视角,对平台本质的限制性理解直接导致学术界对平台到底是什么存在异议,将平台本质限制性理解为特定情境的平台功能是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突破现有研究视角局限,引入分工与协调视角,对平台本质特征进行阐释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方案。在梳理平台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平台是一个以共享界面和接口为黏合剂的互补性自治主体进行分工与协调的元组织。通过解决平台本质研究中存在的争议与问题,揭示平台到底是什么,进而深化对平台的理解及在现实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Pricing costs and information problems are introduced into a framework with consumer-producers, economies of specialization, and transaction costs, to predict the endogenous and concurrent evolution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of information concerning economic organization acquired by society. Concurrent evolution generates endogenous growth based on the tradeoff between gains from information about the efficient pattern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which can be acquired via experiments with various patterns—and experimentation costs, which relate to the costs of discovering prices. The concept of Walras sequential equilibrium is developed to analyze the social learning process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uncertaintie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evolution and by a certain trend of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相似文献   

14.
基于网络组织的产业集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的形成基础是分工协调形式由基本型演变为衍生型,进而再扩展为产业集群这一网络组织形式。就属性而言,嵌入性特点形成了其社会属性,这会影响甚至决定产业集群内各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本文的研究为认识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以及指导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中,中国的社会分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分工在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慢慢变革着生产关系,产生了许多深层次问题。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唯物辩证地阐述了分工的产生、运动及消灭的运动规律,为我们认识、分析及解决当前的社会分工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equality and Growth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We present a model that links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economic growth with the division of wealth in society. When capital market imperfections restrict the access of poor households to capital, the division of wealth affects individual incentives to invest in specialization. In turn, the division of labor determines the dynamics of the wealth distribution. A highly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of wealth leads to a low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low productivity, and low wages. In that case workers are unable to accumulate enough wealth to invest in specialization. Hence, in a highly unequal society, there is a vicious cycle in which the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productivity and wages stay low, weal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stays high and the economy stagnates. By contrast, greater equality increases investment in specialization and leads to a greater division of labor and higher long ru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分工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古典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第一次从经济学意义上对分工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的马歇尔用规模经济概念替代了专业化经济概念,同时期的马克思对分工与协作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研究。自19世纪末马歇尔对资源配置问题重视以来,分工问题就逐渐被主流经济学所忽视,经济学的研究重心转向资源配置问题。随后,杨格(1928)指出马歇尔的替代是个错误,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产业组织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经济学家们才再次认识到分工的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家,用现代分析方法分析了分工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针对新的分工及贸易现实,一些学者对产品内国际分工理论(垂直解体)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产业组织片段化分解及全球布局的进一步深化,垂直专业化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东盟作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产能输出及构建自己主导的区域生产网络的重点区域。在综合利用跨境投入产出与国际贸易数据对中国-东盟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进行分行业测度的基础上,运用分行业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东盟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影响因素,发现行业市场结构或市场集中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研发投入与技术投入密集度、产业开放度也是中国-东盟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就业再选择与劳动力市场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就业再选择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征。通过就业再选择使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连接在一起而成为一个整体。劳动者进行就业再选择的频度和难易程度,决定企业内外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程度和劳动力市场的效率水平。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则必须摆脱“员工属于组织”的传统观念,以员工的就业再选择为出发点,并且,促进劳动者进行就业再选择才是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