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居民通勤与健康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但已有研究缺乏基于全国跨城市居民通勤时耗与居民全方位健康关系的检验,也缺乏对性别和通勤经验的异质性分析。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检验了通勤时耗与居民自评健康、客观健康、健康行为与结果、心理健康的关系,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通勤时耗会显著降低居民自评健康、增加居民感觉身体不适的可能、减少居民睡眠时间、降低居民心理健康。异质性分析发现,通勤时耗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即通勤时耗对健康的负面效应对男性居民更弱。除客观健康外,通勤经验能够缓解通勤时耗对居民健康的负面效应。因此,缩减居民通勤时耗、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2.
由于发展中国家以GDP作为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倾向于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因此,近年来已有研究关注"国民幸福指数"用以代替GDP来衡量社会进步或者国家发展水平。同时,以《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为标志,"低碳生活"理念被提出。本文在之前学者研究基础上,关注为降低碳排放量水平而执行的政策对于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教育水平的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有较大差异,问卷以北京市制定的汽车限购令影响、公司中提倡的无纸化办公、以及居民在生活中节能环保行为为代表问题,经检验发现,汽车限购令以及居民的节能环保行为对于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而公司实行无纸化办公对居民的幸福感影响比较显著。本文试图通过分类、分层线性和相关性分析低碳对幸福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营养是人类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民营养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营养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国民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但仍面临着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相关疾病多发、营养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等问题,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家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更多地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应用和配合一直是卫生领域改革和发展的热点。在卫生总费用过快增长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健康投资的实际价值呢?特别是经济水平的提高牵动居民健康状况大幅改善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保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负面作用被明显低估了。这些问题的思考引起了社会对居民健康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城市进入快速转型阶段,城市中的失业、青少年发展和公共健康等问题给社区规划带来了新的挑战——除了回应传统的空间改善和社会公平等议题外,社区规划还应对居民个体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西方学界近年来兴起的"邻里效应"实证研究初步证实了邻里对居民态度、行为和身心健康等方面显著而持久的影响。基于此,试图构建基于邻里效应研究的社区规划框架,通过揭示不同社区要素对居民的作用结果和影响机制,明确社区规划中应当干预的核心指标及其阈值,从而在社区规划中引入一套自上而下的指标控制体系,使得社区规划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整体抓手。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索洛模型基本假定下,推导了储蓄率与产出及货币供给三者之间动态关系,并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2~2007年资金流量表为基础,分别检验了中国国民储蓄率、居民储蓄率、政府储蓄率与超额货币供给的Granger影响.结果表明:在样本区间内,居民储蓄率对M2/GDP具有显著影响,政府储蓄率则影响不显著,说明我国国民储蓄...  相似文献   

7.
王琪延  郝志敏 《数据》2004,(9):40-41
2001年11月到2002年2月,中国人民大学"日本与中国国民意识比较研究"课题组,为了研究日本和中国的国民意识的异同,首先对中国的北京市居民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文从居民自身健康、社会阶层归属、家庭、生活以及工作的满意程度等角度,对北京居民生活满足感状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儿童行为健康发展对其未来人力资本积累影响深远,而心理健康教育对儿童健康行为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以儿童行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为出发点,研究了早期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在解决了早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生性问题后,研究发现早期心理健康教育显著减少了儿童外化问题行为,且该影响主要存在于男孩、农村户籍和来自财政拨款占比高学校的儿童。机制分析表明,儿童负面情绪的改善和学校适应性的增强是重要的影响渠道。进一步分析发现,早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可以显著增加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但是难以显著提升其学业成绩。本文结论为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政策以促进儿童行为健康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9.
《辽宁经济统计》2004,(12):46-46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的状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前不久,卫生部发布居民健康最新报告,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的现状等方面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琪延  郝志敏 《数据》2004,(10):23-24
居民生活满足感状况反映了某一地区居民对于自身社会存在状况的一种普遍认可程度,同时也是对社会总体运行状况的一种写照.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日本与中国国民意识比较研究"课题组,为了研究日本和中国的国民意识的异同,首先对中国的北京和上海两市居民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文从居民自身健康、社会阶层归属、家庭、生活以及工作的满意程度等角度,对北京与上海两市居民一般生活满足感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国内经济学家们对居民家庭的经济行为研究主要局限于收入行为和消费行为两个方面,而资产选择行为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和缓慢,一方面原因可能是我国投资渠道较少,并且相关制度和政策的限制和不完善,另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居民家庭成员本身的认知问题,尤其是在我国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对于投资理财等概念更是模糊不清。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金融改革的深化,居民家庭资产取得了显著的增长。居民家庭成员为了规避资产损失风险,必须要对资产进行选择配置,尤其是具有一定资本积累的将近退休的居民。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借鉴国内外经济学家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就财富、劳动收入、人口统计特征等因素如何影响居民的资产组合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传染病经历对乡村居民社会信任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传染病经历会显著降低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传染病经历对社会信任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但是其影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递减。在传染病最初发生的1~4年内影响最显著,经过5~9年后将不再具有显著影响。传染病经历相比于旱灾和洪涝灾害对个体社会信任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从经济层面上来看,传染病作为一种灾害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损失,并且对社会信任的负面影响比其他灾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众多研究认为社会经济地位(SES)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但相对于二者因果关系的检验,对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健康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要匮乏得多。鉴于生活方式是影响个体健康的近端因素,且综合已有的经验证据,文章选择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探索SES影响健康的作用机制。首先基于健康风险行为理论对SES影响健康的作用机制作相关理论分析。然后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运用CHNS数据对SES通过生活方式影响健康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探索。实证结果表明:SES对生活方式为显著正向影响;生活方式对健康也为显著正向作用;生活方式为SES影响健康的中间机制。最后对实证结果作了总结和相关社会经济原因分析,并提出应通过改善国民生活方式、提升健康意识等来提高健康的公平程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中国营养健康调查(CHNS)数据,基于改进的Probit模型检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农合”能有效提高农村家庭的耐用品消费水平,且农村家庭上一期参保行为对耐用品消费的刺激作用更显著。另外,“新农合”对存在中、高健康风险居民的耐用品消费刺激作用明显,且上期参保行为对健康高风险居民的耐用品消费促进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年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延迟退休成为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研究退休制度的沿革,从经济、社会和文化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多重效应评析,可以发现延迟退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的增长、减小养老保险金的支付压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对青年就业、人口出生率、社会公平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正面临快速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双重挑战,探索健康与老年人劳动参与之间的公共医疗保险调节效应对于释放老年人口红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97-2015数据,使用面板数据logit模型实证分析健康对中国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慢性疾病和健康冲击阻碍了老年人劳动参与,慢性疾病相比健康冲击对老年人的劳动参与影响更大。享有公共医疗保险在老年健康与劳动参与之间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参加城居保能够正向调节慢性疾病老年人的劳动参与,但对遭受健康冲击的老年人劳动参与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新农合对慢性疾病和健康冲击老年人的劳动参与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上述效应在农村老年人群体中更为显著。未来应逐步健全以提高老年人就业技能为核心的社会政策,加快落实弹性退休制度,优化均等化公共医疗保险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19)》的调查数据,研究了社会保障、绝对收入、相对收入等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绝对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对居民幸福感影响不再显著,相对收入显著影响居民幸福感;社会保障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加强社会保障建设、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进而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8.
杨艳  祁承瓒  陈收 《财会月刊》2020,(10):26-34
以标志性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为基础,基于计划的具体投向对企业行为的不同作用机制,把该计划对企业的影响分为供给型影响(间接影响)和需求型影响(直接影响),分别研究在不同作用机制下企业投资行为在投资方向和投资效率上的不同表现.研究发现:对于受需求型政策影响的企业,该计划显著提升了其固定资产而非无形资产的投资水平,且此影响仅在国有企业中表现显著;对于受供给型政策影响的企业,该计划显著提升了其无形资产而非固定资产的投资水平,且此影响显著体现在民营企业中;该计划还加剧了受需求型政策影响的企业过度投资的程度,且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将老年劳动力的个体退休决策放置在家庭背景下进行而出现的联合退休行为,矫正了因使用单一个体退休模型,而忽略家庭内部互动关系所导致的影响评估偏差,对于全面和正确理解个体退休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国外学界有关家庭联合退休行为的主要研究成果,同时将该行为形成的五类影响因素归纳为个体、互动和外部三个层次,并通过替代、收入及互补效应对影响路径进行解释。此外,简要概括了该问题的主要研究方法,并通过性别不对称性及政策实施偏差双视角对影响结果进行了归纳展示。进一步的,对该理论在我国国情下可能出现的内涵延伸及借鉴意义予以阐述。最后,基于已有研究对该问题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3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特点及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国家股比例、境内法人股比例、流通股比例与股利支付率显著负相关,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规模显著影响股利支付率。该研究结果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存在利用股利政策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流通股股东具有资本利得偏好而不关注公司的股利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