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农村劳动力迁移量和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现象,本文从农村迁移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分布和农村劳动力迁移对城乡人力资本差距的影响两方面对此与传统经济学理论相悖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农村劳动力迁移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方面因为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受到歧视,一般在城市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另一方面因为农村劳动力迁移扩大了城乡人力资本差距,从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2.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2010年召开的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并且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作为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项重点民生工程。2011年是自治区确定的民生建设年,如何继续落实好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清零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政策背景、实施情况、存在问题等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提升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竞争力、促进零就业家庭稳定就业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平度市把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作为政府的"头号工程",采取"一家一策、一人一策"的就业援助模式,建立起消除"零就业家庭"的源头控制、动态管理、跟踪服务的长效机制,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相似文献   

4.
张艳 《北方经济》2008,(8):92-94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因此,探索如何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怎样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成为需要认真研讨的内容。本文正是以此为线索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城市就业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民生保障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使发展成效真正体现到人民福祉的提高上,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一是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解决好城镇零就业家庭、双失业职工的就业问题,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统筹城乡就业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统筹城乡就业要求把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在科学把握城乡就业发展规律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以实现良性互动和整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陈君 《新疆财经》2011,(1):27-31
2010年张春贤书记提出当前要重点解决三类群体就业问题:一是零就业家庭就业;二是大学毕业生就业;三是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当前,新疆就业工作产生了新的亮点,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本文对当前新疆的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预测,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的净流出20世纪80年代,由于土地、劳动力、资金三要素都在农村,当时的农村人均收入增幅速度高于城市。过去的城乡差别是1∶2,现在是1∶6左右;现在经济年增长达10%左右,新增就业岗位1000万;而80年代,乡镇企业年吸纳1000-1700万人就业。办乡镇企业,土地不要钱,农民进入乡镇企业,国家还对乡镇企业进行扶持。80年代,城乡收入缩小,内需扩大,农民手中有钱,甚至出现了短缺经济。当时的技术人员都是宝  相似文献   

9.
对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就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城市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在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方面存在着不合理的规定和歧视性政策.形成了城乡不平等的二元就业结构。本文力图指出其弊病,并提出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增长、工业需求、农村发展、对外开放以及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是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推动力量.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困难、缺乏组织和社会保障.要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率、扶持农村教育、建立就业信息系统和行业工会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第三产业转移的矛盾分析 ,指出 :只有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三化同步推进 ,实现“三化联动” ,才能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和就业空间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还可以安排大量城市劳动力在农村小城镇就业 ,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消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实现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重要内容和手段。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能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有利于改善城乡人口和资源配置,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劳动力转移也带来了农业生产停滞和老人赡养、儿童教育等社会问题。贵州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本地就业为主导的思路,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适合贵州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使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针对农村“零”就业家庭成员特点,分层次、分类别免费培训。截至目前,全区已有4000多名零就业家庭成员接受了职业技能培训,并全部实现转移就业,占全区零就业家庭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对重庆的调研表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偏低和现行的土地营理政策等是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因素。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应采取完善农民工外出就业制度、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土地管理政策和现行土地流转制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以及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今日重庆》2007,(4):43-43
2006年9月,忠县全面启动解决移民家庭就业两个"零目标"问题的工作.经过层层摸底调查,全县两个"零目标"家庭共209户626人,其中:城镇移民"零就业"家庭44户234人,农村移民"零转移就业"家庭132户392人.  相似文献   

16.
2006年9月,忠县全面启动解决移民家庭就业两个“零目标“问题的工作.经过层层摸底调查,全县两个“零目标“家庭共209户626人,其中:城镇移民“零就业“家庭44户234人,农村移民“零转移就业“家庭132户392人.……  相似文献   

17.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使发展成效真正体现到人民福祉的提高上,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一是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解决好城镇零就业家庭、双失业职工的就业问题,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广开门路促进充分就业.二是要想方设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革完善分配制度,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三是要面向时代要求谋划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如 《改革与开放》2004,(10):i004-i004,25
<正> 根据国际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转化的经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的流向主要有二:一是到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及其他行业,即异地转移;二是到农村新兴小城镇从事非农产业或留在已被改造了的具有现代化性质的农业生产领域就业,即就地转移。因此,笔者认为在加速南京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要坚持"城乡统筹",培育和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力系",充分发挥城市拉动力、农村吸纳力和市场推动力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巫山县是重庆库区的首淹首迁县,移民搬迁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六分之一.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解决三峡库区城镇移民家庭“零就业“和农村移民家庭“零转移就业“问题的工作目标,巫山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今日重庆》2007,(4):41-41
巫山县是重庆库区的首淹首迁县,移民搬迁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六分之一.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解决三峡库区城镇移民家庭"零就业"和农村移民家庭"零转移就业"问题的工作目标,巫山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