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研究了我国转型期的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通过对转型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数据分析,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是影响中国就业的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并分析了产生这两个现象的原因,最后就产业结构方面的障碍提出了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解析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淑兰 《商场现代化》2006,(33):251-252
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国际竞争迫使我国必须不失时机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与此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成为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和政府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层面,阐述了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并指出必须有选择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为制定正确的就业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分析了加入WTO对我国主要产业就业中短期的表象影响和长期的深层影响,借鉴了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大趋势,深入进行加入WTO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入WTO与我国就业形势的互动思考,并提出了以产业结构调整应对入世后的就业难题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4.
一、破解当前就业问题的关键是将发展服务业作为增加就业的主渠道 当前,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偏差呈逐渐扩大之势.第二产业由于资本深化导致资本劳动比加速增长,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趋势日益明显,服务业越来越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具体来看,由于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第一产业就业大量向其他产业转移.造成第一产业就业出现负增长.与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不一致的是,第二产业就业增长非常缓慢,而第三产业成为就业增长最快的部门。  相似文献   

5.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劳动力充分就业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大课题.本文从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对就业的影响这个角度,从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四个地区数据实证分析中论证产业变动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得出对于该结论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6.
就业一直是影响我国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政府工作重心之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更新与升级,企业运行成本的增加,单纯的经济增长已经很难对就业市场产生较强的拉动作用,而鼓励大众创业、全民创新,以创业推动就业市场的发展,已经成为解决当前就业难题的新方式。本文对政府活动对创业促进就业产生影响进行简要阐述,并针对当前创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政府如何解决创业促进就业中存在的难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2003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整个社会的就业创造能力出现回缩迹象,给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我国劳动力总量相对过剩和结构性失业交织在一起,影响了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问题源于我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高等人才培养结构等问题。破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难题的对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与完善体制,改善就业环境;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周源  马煜天 《商业研究》2011,(11):58-63
20世纪末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演化最主要的特征是重工业化,本文利用1996-2009年的中国数据,运用单因素模型研究了产业结构变化对我国就业量、就业结构和劳动者素质的影响,认为产业结构演进有利于就业主要体现在局部,而总体上产业结构演进抑制了就业的增长,第二产业几乎不能解释就业的各变量;资本深化和重工业化是影响就业量、就业结构的最主要因素,这与现阶段我国处于重工业化过程的现实相一致;产业结构演化对劳动者素质的影响路径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依次上升顺序,而是跨越式的上升路径,这与我国提出走跨越式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关。  相似文献   

9.
2003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整个社会的就业创造能力出现回缩迹象,给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我国劳动力总量相对过剩和结构性失业交织在一起,影响了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问题源于我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高等人才培养结构等问题。破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难题的对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与完善体制,改善就业环境;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协调关系即和谐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足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之间存在不协调、不合理的地方,就业结构演变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因此,必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转变的良性循环,在考虑扩大就业与产业发展问题时,注意二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产业政策调整要充分考虑其对就业结构和就业总量的影响。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整个国民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就河南省就业环境和就业现状,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关系、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同产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内在变动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分析了河南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燕 《商》2015,(4):32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就业问题特别是高校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意味着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我国就业问题长期不能解决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加之高校的盲目扩招,所以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目前重点工作就是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化调整,同时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进行引导使其发展协调一致,而高校要根据市场信息及时做出调整,双管齐下相信很快就业环境会得到改善,就业压力会得到缓解,就业问题也会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3.
从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分析我国就业的产业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学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入手,分析了其对我国就业的产业结构的影响。认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竞争的加剧,会造成一些产业就业人员的相对减少,同时也会扩展其它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国的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吸收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我国应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就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以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本文阐述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及其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剖析了形成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体制和经济政策的缺陷,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仇恒喜 《北方经贸》2001,(1):180-181
当前 ,我国经济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经济持续萧条 ,而且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 ,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升级 ,失业人口不断增多 ,这已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加快经济发展 ,增加社会就业是当前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我国幅员辽阔 ,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且不平衡 ,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现状 ,发展中小企业应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就业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产权制度不规范、技术水平低、管理水平落后、政企不分等问题 ,提出了通过深化改革、政府扶持、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等来促进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教育转型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前提条件,产业转型对解决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矛盾和促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当前国内学者关于产业转型、教育转型与大学生就业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阐明了产业转型、教育转型与大学生就业之间不协调发展的根源及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在快速地变化着,这一变化增强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而灵活就业就成了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主要方式。本文主要分析了城镇灵活就业常见的一些管理漏洞和存在问题,阐述了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的重要性,针对目前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笔者通过研究,总结和归纳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一些解决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汤钧 《商业时代》2011,(32):4-5
每一次产业结构升级都会带来就业人口的转移。我国就业水平一直以城镇登记失业率来衡量,掩盖了居民就业真实状况。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形势下,我国就业结构将产生新的变化,本文在分析制约就业率增长的各项因素基础上,提出了应对当前就业问题的对策,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了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以及产业结构变动速度K值系数这三个指标,分别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并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弹性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相关理论,笔者提出了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就业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张勇  祁科豪 《商》2016,(4):20-21
新常态经济下我国就业形势出现了新变化,原因在于经济增长与就业总量矛盾、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矛盾并存。经济发展的变化对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从经济发展的规律出发,因势利导,对积极应对就业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