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深圳人口发展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乐正 《特区经济》2007,216(1):13-16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化仍然保持高歌猛进的发展势头。持续高速的工业化已经引发世纪之交中国不断加速的城市化浪潮,以至于中国的城市化被人称为是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两大事件之一。现在中国的城市化率以每年1.4个百分点递增,已达到42.99%,已有1.5亿农民工在中国的城市中谋生,仅2005年由乡村流入城市的人口数就接近1800万人,而且这个数目正不断刷新。人口的大规模转移,使中国城市人口总量高达56212万人,是世界上城市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有人认为,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第四个阶段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2.
《上海经济》2014,(10):8-11
根据经济学人智库中国全析预测,中国城镇人口在2010-2030年将增加2.68亿,这个数字将是同时期全球城镇人口增加值的五分之一。203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将达到9.4亿左右。随着人口迅速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预计2040-2049年间中国城市居住人口会逐渐下降。省市地方官员已经设置了不同的城镇化目标,但流向城市的人会选择机会或工资更多的地方,不关心政府官员的偏好,因此地方城镇化目标很可能落空。全国各地的城镇化趋势会有显著不同。东部地区(以广东为首)会出现最大规模的人口增长:从2010年到2030年增长超过11240万;中部地区以同时期7120万的增长紧随其后;东北和西部的大部分地区人口增长没那么快。文章《2030年的中国城市化》将为大家展望未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敬请阅读。  相似文献   

3.
《发展》2010,(6):157-157
国务院参事马力近日指出,中国人口抚养比将在2013年出现拐点,但仍然有25年“人口红利”期。马力当天在“2010中国人口与发展咨询会”上作报告时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1.68%,居世界最高列。2013年中国人口抚养比将出现拐点开始上升,但2010年至2035年仍低于53%的“人口红利”期标准,处在劳动力丰富、抚养负担低、储蓄率高的“人口红利”期,  相似文献   

4.
姜旭 《辽宁经济》2007,(5):14-15
2006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指出:20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人口年龄结构的角度出发,采用一多因素人口预测法,建立了以年龄移算为主的数学模型,对2011—2030年河北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重点分析了2011~2030年河北省劳动力发展变化情况及其基本特征,指出在劳动力数量逐年减少但总体规模依然较大的背景下,河北省应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从而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来加快本省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口规模长期以来一直居世界之首。清代以来 ,中国的人口规模又有了进一步的膨胀。这便使许多学者自然地从中国这一最明显的国情特征开始去试图理解中国近代史中的种种问题与困境。本文将概述新的中国历史人口研究成果 ,并纠正最近学术讨论中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成见与误解。一、“大分流”与中国历史人口行为特征彭慕兰 (KennethPomeranz)在其 2 0 0 0年的《大分流 :中国、欧洲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一书中 ,通过对历史上中国和欧洲两个经济最发达地区的系统比较 ,得出了欧洲和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大分岔 ,是从 1 80 0年前后才开始的…  相似文献   

7.
梁盼 《新财经》2013,(1):102-103
从清代乾隆皇帝时期中国人口突破3亿人开始,我国人口的增长便一发不可收,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我们享受了人口红利。如今,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丧失,我国要建立集约型、科技密集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据专家预测,2004年中国总人口将会突破13亿人口大关,达到13002万人左右,自然增长率将在6‰左右。中国将继续保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发展模式。同时,2004.年又逢闰年,预计新生儿的出生将比2003年为多。农村人口将继续向城市转移,预计将达到1000万人以上。  相似文献   

9.
【日本《论座》月刊8月号】按照购买力平价换算成美元,中国的GDP早在几年前就已名列世界第二。有人预测,即使是以市场价格换算成货币的数字,2008年中国的GDP无疑也将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对拥有约占世界人口20%的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这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数字。但从10年前、20年前对其前景深表担忧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取得了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劳动力大国,在别国的艳羡中,低劳动力成本的中国制造走向全球,成为一张世界级的中国名片。然而,近来的一些数据和事实却表明,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开始出现隐忧。有人认为,到2013年,中国的人口红利可能转变成人口负债。人口红利对GDP贡献巨大20世纪50、60年代中国高达  相似文献   

11.
未来20年中国必须大幅提高在控制温室气体方面的支出,否则自2030年起将面对巨额的减排成本。这一数字相当于中国203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估值的7.5%。  相似文献   

12.
《乡镇经济》2005,(9):64-6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近日在《了望》周刊上发表章认为,在未来的几十年中.考虑到人口增长、居民收人水平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粮食总需求量将逐年增加.但增长速度会明显放慢。即使到了2030年人口高峰期,中国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也就在400公斤左右。这一数值可以作为国家调控粮食安全的基本参考线。  相似文献   

13.
人口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防说:“1982年~200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与总抚养比(被抚养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下降对人均GDP增长的贡献到了26.8%。换言之,我们有1/4以上的人均GDP的增长是靠人口年龄结构优势获得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口红利”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即劳动年龄人口达到了最充分供给状态,使“中国制造”保持了长期的成本优势。  相似文献   

14.
自隋唐统一后,中国第一人口大国的地位首次面临挑战。根据人口学家们的预计,在2040年左右,印度的人口将达十五亿,超过中国。  相似文献   

15.
李雨谦 《发展》2013,(8):22-24
人口红利正式结束了,人口还债开始了;何处求新增长动力?在2011年中国15岁至59岁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出现下降后,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规模也出现相当长时期以来的首次下落。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2012年中国劳动人口总量为9.37亿,比上年减少345万。"十二五"时期,中国劳动力市场供应总量保持持续增加,但是根据人口出  相似文献   

16.
浙汀应充分利用当前劳动力递增延缓的缓冲时间,最大化就业;同时抓紧发展教育培训与科技创新,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近期中国人口问题的争论甚嚣尘上,皆因中国人口的拐点正以远超预期的速度日益临近。4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我国人口增长势头减弱、主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老年人口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有学者预计,中国总劳动人口2012年左右达到高峰,总人口将于2035年左右达到峰值,而老年人口将于2050年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17.
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已经严格执行了20多年,成绩巨大,但问题不少,如何走出人口老龄化、城乡人口增长两极分化造成局部“人口劣化”的“陷阱”,如何避免陷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误区,如何有人口的市场化和经济手段实现人口自发的优化配置,是本要讨论的焦点话题。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少有两层意思,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吸纳越来越多的人口,农村的人,财、物不断流入城市,农村处于自然衰败之中。农村衰败过快,挤出人口太多,而城市又无力吸纳.就会出现严重问题。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平衡城市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与农村衰败挤出农村人口的速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贾琳 《辽宁经济》2004,(8):14-14
在中国进入21世纪后首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央在报告中郑重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人口是社会的主体成分,全面解决人口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养老保险制度的福利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封进  宋铮 《南方经济》2006,26(11):22-33
预测表明,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则在2005年以后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在2030年以前城镇有效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随后会下降。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再分配的功能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需要确定的一个原则。采用中国的参数.评价养老保险制度的福利效应是本文的主要目的。养老保险的福利效应对不同时期出生的人有所差异,如果政府的目标函数兼顾效率和公平。可以得到一个对于社会总福利而言最优的养老保险规模。我们的模拟表明一个合适的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在中国可以改进社会总福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