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所谓东亚秩序,指的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东亚国际问题所适用的,或维持国际关系的某种特定范式.如果回顾一下影响东亚国际关系的特定范式的演变轨迹,就会发现东亚国际关系是伴随着中国、日本、美国等中心国家的交替变化而不断被重新规定的.所以,本文拟通过考察中华帝国、日本帝国及美利坚帝国所主导的东亚秩序的形成、膨胀与消亡的过程,来分析各时期东亚秩序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论述:王道文化是21纪大中华必须走的道路。首先分辨“王道”之内涵,指出孟子思想中的“王道”之精神基础是“不忍人之心”,以德不以力,与“霸道”之以力不以德完全相反。20世纪孙中山将孟子的“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在20世纪20年代中日紧张的政治关系脉络中,呼吁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必须走“王道”的历史道路。世界历史上采取“霸道”的帝国多半不可避免地走向覆亡的命运,20世纪日本帝国的灭亡就是近代史的教训。在大中华文化圈中,台湾之地理位置与人文风土具有优越性,可以在21世纪海峡两岸互动之中,与中国大陆协同开拓21世纪“王道”文化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援助领域,马歇尔计划是被反复提及的经典案例。人们普遍认为,它启动了西欧经济的复兴,有效地帮助西欧完成了战后重建,实现经济增长。近一段时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外部需求严重萎缩,某些学者依据这一“历史经验”,提出了“中国版马歇尔计划”。那么,美国马歇尔计划真的那么有效吗?其对当下中国的真正借鉴意义又在哪里?  相似文献   

4.
追求“世代友好”的中日关系终因“钓鱼岛问题”陷入准断交危机,颠覆了观念先行的伟人崇拜外交学叙事.以“问题史”知识生产取代政治意识形态想象和战略空论,发现“钓鱼岛问题”作为战后处理的国际法体系缺陷规定着结构性的可持续冷战,认识和解进程与国际秩序转型之间的历史逻辑,才能明确在国际传播主体性和外交能力重建前提下化解危机的方向感.战后初期,日本以中国名称体系向盟军呈交钓鱼岛,默认中国权益,直到日美交涉琉球返还才试图重占,受到中国抗议才虚构“固有领土论”;其后经中日邦交正常化达成“搁置争议”共识,但日本无意信守而利用和平友好条约谈判修复“固有领土论”立场并尝试实际占据——虽然在中国交涉下恢复了“无人岛”原状,却是无解化的开始.中日关系危险地纠结于战后处理的民族主义原点,领土问题的条约交涉不能再拖延.  相似文献   

5.
从“文革”发端的1965年到日中恢复邦交的1972年,“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日本。本文以当时日本综合性杂志的有关中国报道为素材,从日本论坛的“中国论”的变迁过程来探讨“文革”对日本的影响和)中击,同时也回顾了“文革”之火在日本,从学生运动到工人阶级,从“全共斗”到新左翼各派,从学园纷争到个别斗争的阵地战的变迁过程。本文认为,研究“文革”对日本的冲击与影响,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个时期研究中国的成果总结来认识,还要将其置于战后日本精神史的高度进行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6.
所谓东亚秩序,指的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东亚国际问题所适用的,或维持国际关系的某种特定范式。如果回顾一下影响东亚国际关系的特定范式的演变轨迹,就会发现东亚国际关系是伴随着中国、日本、美国等中心国家的交替变化而不断被重新规定的。所以,本文拟通过考察中华帝国、日本帝国及美利坚帝国所主导的东亚秩序的形成、膨胀与消亡的过程,来分析各时期东亚秩序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战后日本的知识界、论坛以及报界媒体为线索,探讨其中的所谓中国观察者是如何形成起源,并流传成为现代中国像的主流话语.作者将描绘作为话语广场的综合杂志里面的现代中国论形成过程,并尽可能覆盖战后1945年12月创刊的<世界>杂志(岩波书店刊)迄今为止的中国关联报道.  相似文献   

8.
刘建平 《开放时代》2014,(6):126-151
"钓鱼岛问题"危机化带来了互指"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话语斗争,但东亚的"秩序论"实证知识前提缺位。帝国主义军事殖民被世界大战终结,战后东亚是"阵营对抗"模式的"新帝国秩序"。美国通过政治、知识对话在日本确立"美国信仰",发展出成熟的制度化同盟。"一边倒"的中苏同盟基于普世价值信仰,但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欠缺把国家失败的历史真相转化为知识思想的改革意识形态生产能力,"苏联信仰"消退后中国就不再忍受"社会帝国主义"压迫;美国乘机通过遏制苏联、控制日本的战略对话把中国纳入了"正常化"秩序。"美帝国"权力扩张带动日本"帝国精神"复活,战后中日关系遗留的战争责任和领土处置问题反复发作,美国则利用来强化日美同盟,构成压迫中国的象征暴力。无知于这种战后国际传播能力竞争的历史,就难以理解东亚秩序的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9.
“投资银行”,在美国又称为“华尔街金融公司”,因为它们大多聚集在纽约的华尔街金融区,在英国及欧洲的大多数国际称为商人银行,在亚洲的日本则叫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是一批从事投资的公司演变而来,在欧洲其前身是经营海外贸易的公司,日本则是战后占领军套用美国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东亚地区“中国”概念的形成及其转化。古代中国文献中“中国”概念具有“政治唯我论”及“中国中心主义”的特质,“中国”概念在德川时代的日本,被挪移来指称日本而非中国本土,与近世日本思想史上日本主体性之发展桴鼓相应;1895年以后,“中国”概念在现代台湾地区,则显示了“文化中国”与“政治中国”的撕裂及其辨证关系。随着台湾内部政经情势与文化思想的变化,以“台湾主体论”与“自我肯定心态”为基础的“台湾意识”,随着历史扉页的翻动而丰富其内容,调整其格局。  相似文献   

11.
刘建平 《开放时代》2010,(7):87-107
在战后处理的意义上,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应该以法律文件宣告两国“战争状态”的结束。但由于日本保守政治势力拒绝侵略战争责任的谢罪、赔偿,两国签订“和平条约”的“法律解决”不可能实现;经过日本的超党派外交、情报战活动和“遭遇激战”式的政府间谈判,两国达成了回避“日华和约”和日美安保体制之“政治解决”的“联合声明”。既然不能革除日美同盟对华敌视和美国庇护下日本对华蔑视的冷战政治属性,历史连续性结构也就决定了中日关系仍然不正常的周期性恶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刘建平 《开放时代》2007,3(6):76-93
抗日战争时期,日共领导人野坂参三从共产国际来到延安领导反战运动,中共具体认识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而与中国人民共同战斗的"日本人民",这是"中日人民友好"思想的历史原点。野坂参三还为中共开创了正式的日本研究,所培养的专业干部也成为新中国对日工作和日本研究的骨干。因此,新中国的"人民外交"和中日友好事业是反对日本军国主义斗争的国际主义"人民历史"的延续。但战后美国单独占领和保守政治统治下的日本存在的是"日本国民"而不是"日本人民",基于意识形态性的"人民"日本观的对日外交政策难免受到挫折。  相似文献   

13.
冬伯文 《经济论坛》2003,(23):58-59
一、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增长和10年经济泡沫1.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增长因素分析。从外部因素看,有美国占领政策的影响,美国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运行方式强行灌输到日本的社会之中,并指导了日本政府的农业和矿业,这对日本原有封建和军国主义的社会运行方式的改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朝鲜战争给日本提供了一个恢复经济的难得机遇,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签订使日本处在美国这个军事大国的保护之下。另外,日本战后的较长时间,正是亚洲和世界不安宁的时期。从亚洲看,由于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较量使亚洲始终处于动荡之中。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三年…  相似文献   

14.
<正> 投资银行在西方是个相当古老的行业,“投资银行”是个美国称谓,在美国又称“华尔街金融公司”,那是因为它们大多聚集在纽约华尔街的金融区。在英国及欧洲的大多数国家称为商人银行,在日本则叫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是由一些从事投资的公司演变而来;在欧洲其前身是经营海外贸易的公司;在日本是战后占领军套用美国30年代的 Glass-Steagall 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描述了日本的第一次、第二次崛起历史演绎进程,对其当时的历史背景及环境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日本在第一次、第二次崛起过程中日本民族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得出了民族凝聚力、学习、教育等方面成为日本近现代两次崛起的重要资本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王守谦 《财经文摘》2010,(9):100-101
甲午战争对中国而言是巨大的灾难,而对日本而言,这次胜利并不仅仅是战术范畴的,更是对“殖产兴业”、“脱亚入欧”战略的正确性进行验证的结果。煤和铁构成的战争机器的威力,使口本朝野印象深刻。因此,在战后为中国谈判代表开列的账单上,日本特意加上了有关在中国开矿设厂的条文。  相似文献   

17.
赵刚 《经济研究导刊》2010,(11):24-26,35
分析了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特点。其中,重点探讨了日本的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和企业内工会对日本企业战后崛起的重要作用;研究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企业组织管理职能从一种维持和辅助型的管理职能上升为一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管理职能,并且成为许多美国企业赖以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最后,对中国企业的组织管理特点进行了归纳分析,对中国的企业组织管理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孙志毅 《经济师》2003,(10):83-84
文章就日本经营体制的变迁 ,从历史的视角进行分析。阐明了使以“年功序列”“终身雇用”为代表的日本经营体制得以存续的经济合理性崩溃的原因 ,并指出了年功序列、终身雇佣、“相互持股”这一日本企业社会的特征并非自古就存在 ,而是在 2 0世纪 2 0年代初具雏形到战后才广泛普及。另外 ,文章也探讨了近年来日本企业的外国投资者持股比率上升及对日直接投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变化及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战后日本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以巨额的贸易收支、经常收支黑字为后盾,日本先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海外债权大国。1989年和1990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此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重点发生变化,开始实行“脱欧返亚”的战略,尤其对中国投资表现出强劲的势头,十分引人注目。那么,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为何实行战略转移,在这种战略转移中,对中国投资表现出哪些新特点,以及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利用外资取得了巨大成就,吸引日资一直是中国引资的重点,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此新形势下,研究此课题,是我们进一步引进和利用日本的资金、技术所必须的,也会更有力地推动中日经济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20.
据报道,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于是,一些问题浮出水面:“中国必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中国什么时候可以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如何超越?”“中美是否会因为经济地位的起落发生冲突?”对这些问题的评论开始在全球各大媒体迅速升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