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东亚秩序,指的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东亚国际问题所适用的,或维持国际关系的某种特定范式。如果回顾一下影响东亚国际关系的特定范式的演变轨迹,就会发现东亚国际关系是伴随着中国、日本、美国等中心国家的交替变化而不断被重新规定的。所以,本文拟通过考察中华帝国、日本帝国及美利坚帝国所主导的东亚秩序的形成、膨胀与消亡的过程,来分析各时期东亚秩序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2.
所谓东亚秩序,指的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东亚国际问题所适用的,或维持国际关系的某种特定范式.如果回顾一下影响东亚国际关系的特定范式的演变轨迹,就会发现东亚国际关系是伴随着中国、日本、美国等中心国家的交替变化而不断被重新规定的.所以,本文拟通过考察中华帝国、日本帝国及美利坚帝国所主导的东亚秩序的形成、膨胀与消亡的过程,来分析各时期东亚秩序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3.
近代日本,在旧有的世界霸权结构分崩离析而国际政治秩序发生重大重组的20世纪30年代,作为帝国主义的一极深深介入到称霸世界的进程中.与此相呼应,日本知识精英就现代性问题,发表了极具后发展地区和国家特殊经验的见解.1942年召开的“近代的超克”座谈会,其议题不仅传达出二战前日本人对现代性的矛盾体验,还在战后一再被重述.然而,这个“超克”论式的叙述,并没有跳出叙述对象所规定的现代性思维架构,因此未能对日本的现代化道路本身给出根本的反思.本文以“超克”论的话语史为分析对象,透过对日本国家“脱亚入欧(美)”现代化战略的批判性省察,尝试反思“东亚现代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追求“世代友好”的中日关系终因“钓鱼岛问题”陷入准断交危机,颠覆了观念先行的伟人崇拜外交学叙事.以“问题史”知识生产取代政治意识形态想象和战略空论,发现“钓鱼岛问题”作为战后处理的国际法体系缺陷规定着结构性的可持续冷战,认识和解进程与国际秩序转型之间的历史逻辑,才能明确在国际传播主体性和外交能力重建前提下化解危机的方向感.战后初期,日本以中国名称体系向盟军呈交钓鱼岛,默认中国权益,直到日美交涉琉球返还才试图重占,受到中国抗议才虚构“固有领土论”;其后经中日邦交正常化达成“搁置争议”共识,但日本无意信守而利用和平友好条约谈判修复“固有领土论”立场并尝试实际占据——虽然在中国交涉下恢复了“无人岛”原状,却是无解化的开始.中日关系危险地纠结于战后处理的民族主义原点,领土问题的条约交涉不能再拖延.  相似文献   

5.
中日“人民外交”的挫折:过程研究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苏联的影响下,中国政府给“人民外交”设定了推动实现中日国家间关系正常化的目标,为此尽力满足日本在贸易、遣返日侨、释放战犯等方面的利益期待。但当时的日本政府一方面取利,一方面侮辱中国的邦交正常化追求,中国政府愤而于1958年5月切断了交流。这是美曰同盟敌视中国和日本保守政治势力因逃脱战争责任追究而继承战前对中国的蔑视的结果。日本对华敌视、蔑视的关系结构,决定了战后中日关系的“周期性恶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东亚固有的历史性乃来源于三重霸权结构,即前近代以中华帝国为中心而包含其周边地区的华夷秩序,近代由殖民帝国日本发动的殖民主义,以及二战后在美国霸权下的冷战格局.这些因素相互缠绕遗留了包括强弱、优劣、大小、主从等关系在内的位阶结构.如何从那里摆脱出来的问题构成后冷战时期现代亚洲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日本"国家非正常化"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侵略他国的必然结果,是世界人民维持二战成果秩序,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结果。通过分析日本国家现状的根源,及日本战后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所作所为,进一步剖析印证日本当前想通过否认侵略,美化侵略及借美国重返亚太战略部署所需,以实现其长期以来谋求所谓的"国家正常化"的行为是对战后秩序的严重挑衅,也对亚洲人民和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8.
从2009年1月奥巴马总统执政,到2010年6月鸠山首相辞职,美日同盟关系受到了两次挑战,一次是奥巴马总统调整东亚政策带来的,一次是鸠山首相提出新东亚政策和对美政策带来的。对于这两次挑战,美国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安抚政策,打消了日本的担忧,赢得了日本的信任,巩固了美日同盟。美日关系中出现的摩擦都是暂时性的,只要美国政府采取积极的对日安抚政策,日本以美日同盟为基轴的对外政策就不会有本质改变。  相似文献   

9.
刘建平 《开放时代》2007,3(6):76-93
抗日战争时期,日共领导人野坂参三从共产国际来到延安领导反战运动,中共具体认识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而与中国人民共同战斗的"日本人民",这是"中日人民友好"思想的历史原点。野坂参三还为中共开创了正式的日本研究,所培养的专业干部也成为新中国对日工作和日本研究的骨干。因此,新中国的"人民外交"和中日友好事业是反对日本军国主义斗争的国际主义"人民历史"的延续。但战后美国单独占领和保守政治统治下的日本存在的是"日本国民"而不是"日本人民",基于意识形态性的"人民"日本观的对日外交政策难免受到挫折。  相似文献   

10.
刘建平 《开放时代》2010,(7):87-107
在战后处理的意义上,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应该以法律文件宣告两国“战争状态”的结束。但由于日本保守政治势力拒绝侵略战争责任的谢罪、赔偿,两国签订“和平条约”的“法律解决”不可能实现;经过日本的超党派外交、情报战活动和“遭遇激战”式的政府间谈判,两国达成了回避“日华和约”和日美安保体制之“政治解决”的“联合声明”。既然不能革除日美同盟对华敌视和美国庇护下日本对华蔑视的冷战政治属性,历史连续性结构也就决定了中日关系仍然不正常的周期性恶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亚太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区域内国际产业的梯度转移。粗略地回顾一下亚太经济发展的脉络,不难发现日本在战后很快摆脱衰败与萧条,走上经济飞速发展之路,得益于美国对其大规模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在1970—1989年的20年中,日本出口产品对美市场的依赖程度始终在30%以上,至今美国仍是日本最大的产品出口市场。日本的经济繁荣在相当程度上是由美国的巨大进口需求所创造的。70年代类似的过程又在东亚重新得到演绎,而这  相似文献   

12.
受"和平宪法"制约与日美同盟的影响,战后日本一直以援助作为对非经贸战略的基石。以援助为先导,包括贸易和投资等手段在内的经济外交成为日本对非经贸战略的主要实现形式,而国家利益原则始终贯穿其中。战后初期的日本对非援助战略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色彩,确保日本在非洲的经济利益是对非援助的首要目标。冷战时期,日本对非援助战略中的"新重商主义"特征逐步减弱,地缘政治色彩逐步加强。冷战结束后,在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的多边合作框架下,对非援助战略被纳入了日本的大国外交战略。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经济利益在日本对非经贸战略中的重要性逐渐减弱,而战略和政治利益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13.
"对日新思维"在战后中日关系的政治史或思想史上并无其自称的"革命"意义,它不过是对日本既拒绝承担战争责任而又追求经济扩张利益之"蔑视中国观"、"市场中国观"的公然承认和理论化传播.这种承认和传播造成了表面化的中国对日外交被动和国内政治紧张,乃研究国际政治思潮后殖民状况最直观、最具启发性的实证.对殖民主义与后殖民历史连续性的揭示,对帝国精神与后殖民依附性话语关系的批评,无疑是中国文化自觉和主体性重建的必要知识过程,也是直面中日关系问题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徐戬 《开放时代》2012,(11):54-71
在中国现代史研究中,“九一八”的世界历史意义并未得到充分重视.“九一八”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起点,而且与现代中国奠定国基的历程息息相关.本文尝试重新理解作为世界史事件的“九一八”,揭示中日战争对共和国政治品质的深远影响.深入分析战后日本的历史衍变,即可发现“大日本帝国”名亡实存,自晚清直至当下,它始终威胁着中华民族的国家安全.为了看清战后格局的实质,本文论述了美国对日本的“教育”,以此折射出百年来中日问题背后的现代性危机.美国对日本进行了马基雅维利式的“教育”,导致日本一再罔顾道义.只有对日本进行“再文明化”,才能真正避免“大日本帝国”卷土重来.  相似文献   

15.
苏联解体后,战后40余年来的美、苏两极对抗消失了,出现了新的政治经济形式。从政治上说,苏联曾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民有很大影响。现在苏联崩溃了,瓦解了,这就迫使人们对前苏联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重新进行一些探讨。过去,大家都接受前苏联老一代领导人的看法,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和无产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日本的战败和新中国的成立使日本知识界在变革理念和价值观念上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中国社会变革的全新理念影响了日本"中国观"的形成,中国一度成为战后日本知识阶层"想象的异邦",不少日本学者试图通过研究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路径来寻求日本社会的变革方向。如今发生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又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如何汲取历史的经验,并在学理上对中国的社会现实进行研究是日本学界所要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对美国而言,结束冷战,短期利好,长期利空。结束冷战,解放了两个巨人,中国和德国美国老战略对手苏联解体了,美国新战略对手在静悄悄地成长。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德意志第四帝国"(欧元区)正在完成欧洲板块整合围堵中国,分化欧洲,是美国的长期战略。围堵中国,纲在日本分化欧洲,缝隙在乌克兰日本问题,当然不是历史问题。冷战结束了,雅尔塔协议在东方没有成为历  相似文献   

18.
卢哲 《经济研究导刊》2012,(17):220-220
1945年8月9日,苏联出兵东北对日宣战。这一行动不仅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历史进程,而且对抗战胜利后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苏联出兵东北是有条件的,因此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评价苏联出兵的原因,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超帝国主义论”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考茨基关于帝国主义是一种对外经济扩张政策 ,幻想在战后出现持久和平的“超帝国主义” ,在当时条件下是不现实的。但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背景下 ,有必要重新认识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就“超帝国主义论”的实际内容而言 ,该论确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20.
日本经济实力的不断膨胀和在国际贸易战中的节节胜利,早已引起各工业发达国家的妒忌和不快。美国、西欧更是直言不讳,公开指责日本把科研力量过份放在工业技术发展上以加强产品出口竞争能力。为了抚慰‘同盟’伙伴的不满,在日本科学界和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同行对话基础上,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