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纸的另一面     
有个故事,读过多遍,但每次读后仍回味无穷。故事里有一个调皮的孩子,他的父亲是个工作狂。下班以后,不分公事私事,把八小时之外也都无怨无悔献给工作。而那个调皮的孩子总是缠着父亲问这问那,以为老爸是个万能"百度"。有意思的是,这样的一对父子,总是能制造出具有禅意的故事。即便父亲烦了,想甩掉儿子清静一会儿,也别出心裁。父亲随手从办公桌上拿起一张彩色地图,三下两下撕个粉碎,告诉儿子:"把这张地图给我重新拼好,拼完了,回来找我,可以问任何问题。"老爸心里得意,觉得这回至少可以让儿子安静半小时。出乎意料,不到3分钟,儿子蹦蹦跳跳笑呵呵回来,把拼好的地图放到老爸面前。老爸目瞪  相似文献   

2.
父爱如山     
我从小一直对父亲敬而远之,这种感觉直到我成家有了儿子后才得以缓解。 父亲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也是我们村1990年以前唯一考上过大学的人,从徐州师范学院毕业后他就一直在家乡的中学教书。父亲是个严厉的人,从小大我几乎很少看到父亲对我做出任何亲昵的举动,如对我笑笑或抱抱我什么的。可能我是家中的长子,承载了他太多的期望。虽说我并不笨,但也许儿时过于调皮.以致成绩一直处于中等的水平,偶尔考好也能让他露出笑脸,然而更多的是叹息与责骂。  相似文献   

3.
我初为人父那年,偶尔看到一篇文章,是写一个父亲教孩子理财的故事。大意是说作者见孩子收到了五位数的压岁钱,便帮孩子去证券公司开了一个账户,从此引导孩子投身股市,几年后小有斩获,资金翻了数倍。我当时对他成功的育儿经很是欣赏,同时心生疑问:到底是他生了一个天才般的儿子,还是他在越俎代庖?  相似文献   

4.
<正> 我对自己的独生子楠楠向来教育严格,而且自信是采用现代家庭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来教育儿子。身为银行营业所主任,我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教孩子要勤俭节约,支援国家建设,还说节约储蓄能陶冶情操,培养好品德。为此,妻子戏谑我把“职业病”传染到家庭来了。 我极力在脑海里搜寻楠楠平时表现的一鳞半爪,应该说,楠楠是个好孩子,他能勤学功课,又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作战。当时父亲已经是个大将军,儿子只不过是一个马前卒而已。父亲每次在战场上冲锋陷阵都是英勇无比,但是儿子总是手忙脚乱,一会儿拿着矛,一会儿拿着刀。大敌当前,冲锋的号角都吹响了,儿子还在想这次上阵该拿什么兵器杀敌更好些。  相似文献   

6.
黄炳林是农民的儿子,更准确地说是一位村会计的儿子。父亲黄金生干了几十年村会计,有一个镜头久久地铭刻在黄炳林脑海里:那是一个严冬里的日子,父亲与村保管一人含着一杆叶子烟,一人夹一个取暖用的竹烘笼,一丝不苟地结算账务,他们反复查对了好多遍,发现账实不符,差了一分钱。为了这一分钱,两个老人不甘心,抿了几口小酒又接着干,一直干了大半夜,终于从账上查找到了这一分钱,两个老人竟然像孩子般地开心笑了。"父亲仅仅是只有几百号农民的村会计,他对财务工作那种严谨的精神一直无声地激励着我。我如今担负着拥有几万人口的镇财政所长,更不敢有一丝懈怠。"黄炳林每当谈起自己从事的财政工作,总是十分感慨。  相似文献   

7.
《科学投资》2008,(1):88-89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富人,家财万贯。年迈时,富人犯愁起来,怎样把家财更好地传给儿子呢?他苦思冥想,头发都白了。一天,妻子对他说:“咱儿子挺聪明的,你能发家,他也能守业。”“发家不易,守业更难啊!不劳而获会使儿子成为不肖子的!”富人说。“那你把当初发家的本领教给他呀。”妻子说。  相似文献   

8.
咱们老百姓有句俗话,叫“熟人好办事”。熟人嘛。总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相互帮衬着也能有个照应,有时候觉得拜托熟人办事总比托付陌生人好。这也没错。小事上的确是这样.可到了跟钱有关的事儿上,还有句老话叫“杀熟儿”.就好比把熟人当成放在砧板上的肉,那滋味可就不好受了。我就遇到过一次被“杀熟儿”的事.从那以后.我有事绝对不愿意再找熟人了。  相似文献   

9.
赵新江 《理财》2014,(6):78-79
提起琥珀,也许大家早有耳闻,最初的记忆莫过于学童时代的一篇课文《琥珀》,故事讲述了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约有一万年了.两只小虫被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汩珠”里,随着时光的流逝,松脂球变成了化石,有个渔民带着儿子走过海滩捡到,孩子惊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他爸爸接过来,仔细看了看说,这是琥珀。  相似文献   

10.
《投资与理财》2018,(6):34-35
“书中自有黄金屋”,很多父母抱怨,我自己炒股都天天亏,我自己都不懂理财,我怎么教育孩子理财!没关系啊,我们还有书。在众多关于孩子财商教育的书中,记者选了几本推荐给大家。《富爸爸穷爸爸》该书讲述了两个爸爸,“穷爸爸”是他的亲生父亲,一个高学历的教育官员;“富爸爸”是他好朋友的父亲,一个高中没毕业,却善于投资理财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11.
杨黎明 《时代金融》2013,(11):66-67
在和父亲通电话时,电话中突然传来噼哩啪啦的鞭炮声。于是便随口问父亲:谁家在办喜事呀?父亲告诉我说对面老刘头儿子考上了北京一所名牌大学,正在办酒席呢。放下电话后我沉思良久,思绪像暗流在心头涌动,记忆也似乎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为老刘头儿子打抱不平的“侠义”岁月。  相似文献   

12.
张五常教授讲过一个引人深思的有趣故事。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开山巨擘弗兰克奈特执教数十年,有父子两代同为大师入室弟子。某日父亲看到儿子考试试卷,竟然与数十年前自己曾经应考的试题一模一样,心中疑惑不解,遂登门求教大师:奈特教授,时光流逝数十年,您考我儿子的问题怎么与考我的试题一样啊?大师从容答道:问题虽然一样,答案却是不同!五常教授叹曰:大师之见,确是不凡!拜读刘博士新著《金融论衡》之时,奈特教授的  相似文献   

13.
丢失的学费     
彭州华 《金融博览》2009,(11):74-74
那是1976年的夏季.我13岁。我作为“学习委员”初中毕业,被“推荐”上了高中。拿着录取通知书我却高兴不起来。尽管只有4元学费.但对靠父亲一人养活的七八口人家.却是不小的负担!我因此一直没有把学费的事告诉父亲.等待着合适的机会和父亲商量。  相似文献   

14.
黄雅 《金融博览》2009,(21):76-76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旅行者早上一同出发.一个拿了根拐杖.一个带了把雨伞.第三个什么也没拿。晚上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拿拐杖的人满身是伤.带伞的人满身是水.而什么都没带的人却安然无恙。于是前两者就问第三个是怎么回事。第三个旅行者听了说:“当雨大的时候.我躲着走.当路不好走的时候.我细心地走。所以.我既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凭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小幽默     
《云南金融》2012,(2):32-33
精辟的论述 儿子在一旁翻着父亲的书,似懂非懂地问着:“爸爸,什么叫‘资本’,什么叫‘劳动’?”父亲回答道:“是这样的,如果我从邻居家里借了100美元,那就是说我就有了‘资本’,如果他想从我这儿要回这笔钱,他就必须‘劳动’。”  相似文献   

16.
使命     
虽然父亲和母亲都把嗓门压得很低,但罗尔还是听清了他们在说些什么。"如果卡拉还在,那么再过两个月,我又可以收到他送给我的母亲节礼物了!"母亲的声音中带着悲痛。"不要难过,我们还有罗尔这个儿子,他一样会送给你礼物的!"父亲安慰母亲说。  相似文献   

17.
<正>父亲去世后,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了十多年。那些年为了不让他受委屈,母亲执意不改嫁,也因此吃了很多苦才供他念完大学,他对母亲的感激无法言表。在异乡求学和工作的日子里,他时常给母亲写信诉说自己的计划、成绩和想念,并且一直在信中说:"妈妈,我爱您,我一定要让您过上幸福的生活!"后来,他娶了一个城里媳妇,人虽然长得漂亮,却对他的母亲挑三捡四。当他想接母亲来住时,她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母亲怕儿子受夹板气,干脆连去他那里的时间也少了。再后来,他的儿子也大了,他把精力花在教育孩子上,对母亲的关心极少,只是  相似文献   

18.
缺憾也是美     
很久以前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农夫养了一群羊,放牧时,他总是放声高唱“我雪白的羊群啊.多么可爱……”可是有件事让他感到有些遗憾——他的羊群里还有一只黑羊。他盘算着要卖掉黑羊,这样羊群里都是可爱的白羊了。  相似文献   

19.
《银行家》2014,(11)
正一位老朋友给我发来有关契约精神的两个故事,十分耐人寻味一、一个小孩的故事在美国纽约哈德逊河畔,离美国18届总统格兰特陵墓不到100米处,有一座孩子的坟墓。在墓旁的一块木牌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1797年7月15日,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不幸坠崖身亡,孩子的父母悲痛欲绝,便在落崖处给孩子修建了一座坟墓。后因家道衰落,这位父亲不得不转让这片土地,他对新主人  相似文献   

20.
曾洁 《理财》2005,(11):51-51
在美国乡村,住着一个老头儿,他与惟一的儿子相依为命.突然有一天,一个人找到老头儿,对他说:“尊敬的老人家,我想把您的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老头儿气愤地说:“不行,绝对不行,你滚出去吧!”这个人说:“如果我在城里给你的儿子找个对象,可以吗?”老头儿摇摇头:“不行,快滚出去吧!”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你儿子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儿媳妇是洛克菲勒的女儿呢?”老头儿想了又想,终于被儿子能当上“洛克菲勒的女婿”所打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