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无权处分行为,通常指无权处分人以自己名义对于他人权利标的所实施的处分行为。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合同法》第51条规定:“无权处分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权处分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根据该条,无权处分行为属于效力待定的行为。但是,将无权处分行为的法律效力规定为待定.既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又不利于法律的实践运作。  相似文献   

2.
无权处分行为,通常指无权处分人以自己名义对于他人权利标的所实施的处分行为。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合同法》第51条规定:“无权处分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权处分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根据该条,无权处分行为属于效力待定的行为。但是,将无权处分行为的法律效力规定为待定,既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又不利于法律的实践运作。一、合同法关于无权处分法律效力规定之不足第51条把无权处分行为规定为效力待定会产生如下几点弊端:首先,不利于交易安全的保护。以买卖合同为例,根据第51条规定:在无权处分情况下,如…  相似文献   

3.
张庆华 《商业研究》2007,(10):211-213
无权抵押的行为是指无权处分人以自己的名义在他人财产之上设定抵押的行为。该行为分为签订抵押合同的行为和履行抵押合同的行为。根据现代民法物权债权法理论和立法实践,抵押合同的生效与抵押权的生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无权抵押的条件下,抵押合同的效力应根据第三人的主观善恶,分别确定为有效和效力待定两种情况,以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和交易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一、现行法关于无权处分法律效力的规定 <合同法>笫51条规定:"无权处分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权处分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该条是关于无权处分法律效力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李海霞 《现代商业》2007,(26):287-287
自合同法颁布以来,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倍受争议,而物权法的颁布再一次引起学者们对无权处分行为理论的关注。本文在分析我国学界关于无权处分效力各种学说的基础上,论证了效力待定说的合理性,说明效力待定说更符合我国合同法的立法目的,能更好地平衡权利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廖艳梅  王永平 《商》2013,(21):258-259
无权处分合同效力问题,在我国学界颇具争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出台和实施,此“精灵”又再一次成为了争论的焦点。笔者通过比较我国无权处分合同效力问题的两种学说,进而理清对《合同法》第51条理解出现分歧的根源,认为将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规定为有效,才能更好的保护交易安全,平衡原权利人及买受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善意取得制度为物权变动的特殊法律事实,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无权处分情形下的利益衡量。按我国合同法与物权法得规定,在认定无权处分的合同无效的前提下,例外地保护善意交易相对人的物权取得效力。为体现善意取得维护交易安全的初衷,无权处分合同除处分人无处分权外,其本身当无可撤销或无效的事由。  相似文献   

8.
何闪闪 《商》2013,(21):248-24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出台掀起了一股讨论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小浪潮,本文试图通过法经济学方法分析该解释第三条之规定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将无权处分的买卖合同效力认定为有效是具有经济学意义的,它符合我国经济转型期市场交易的特点,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运营效率。文章首先结合无权处分制度原理分析了本解释第三条之规定的合同效力问题。其次,运用法经济学之方法验证如此规定是符合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最后,总结将无权处分的买卖合同认定为有效对经济市场运营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郑云霞 《商》2014,(21):215-215
无权处分问题因其复杂性而被称为"民法学上的精灵"[1]。自合同法颁布以来,关于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问题的争论从未停息。我国《物权法》原则上采用债权主义的变动模式,基于此,"有效说"更为合理。本文将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有关规定并结合相关理论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骆朝伟 《商》2013,(6):153-153
2012年7月,最高院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其中第3条对于无权处分的买卖合同之效力的规定从文义解释的角度来看,与合同法规定不完全契合。因此,应当进一步明确该条的适用范围,即仅仅适用于"所有权或者处分权受到限制的所有人处分自己的财产"的情形,不包括"恶意或误认处分他人财产"。从而避免司法解释与现行法律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无权处分是指无处分权而做出相应处分的行为,因其涉及多方法律关系主体和多种民事制度,在经济、民事活动中异常复杂.本文运用现代民法理论分析了市场经济活动中无权处分的价值取向,提出了在适用无权处分规定时"维护交易安全优先,兼顾维护财产所有权"的观点,以期对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现行合同立法中,合同行为的效力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生效合同;绝对无效的合同;处在生效合同与绝对无效合同之间的中间效力类型的合同,包括效力待定的合同、可撤销的合同、相对特定第_一人无效的合同、尚未完全生效的合同等。  相似文献   

13.
赵传奇 《商》2013,(21):271-271
无权处分的法律效力是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交易的复杂性较高,无权处分经常会出现,有必要保护交易的安全。而我国合同法51条对元权处分的法律行为效力的规制,破坏了合同自由原则,不利于维护第三人的利益,有害于交易安全,同时违背法律制度的协调与统一。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将物权行为理论研究清楚。所以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三条的出现,代替了51条,打破了长期控制的不利局面,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且对我国法律内部协调发展都带来了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凌雪 《商业研究》2004,(22):168-170
“无权处分”问题自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一直成为学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学界围绕无权处分的效力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至今未成定见。无权处分问题之所以被王泽鉴先生形象地比喻为“法学上的精灵”,困扰理论和实务界数十年之久,肇因于该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及其与相关民法制度安排的和谐共恰与逻辑一致。在民法理论上,无权处分涉及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相分离的重大理论问题,在调整对象及所涉民法领域方面也牵扯众多,拟就无权处分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对学界的代表性观点作一简要整理和综述,同时提出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5.
李娟娟 《商》2013,(23):380-380
无权处分和无权代理作为民法意义上的规定,既有相似之处,又蕴含了不同的法律行为内涵,但是法律行为内涵并不能直接的指导案例审判,其法律行为或法律上所蕴含的“假设”在实践中应当如何认定与适用,是民法领域从法律认识到法律实践的法律过程。通过实践之中的冒名出售不动产案件,讨论无权代理与无权处分的适用。并且讨论在该情形下保护真正权利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的意思表示可以由法定代表人或者代理人作出。《公司法》第16条既是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限的法定限制,也是对代理人代理权限的法定限制。如此,担保代理权的外观就包括公司担保决议与代理权授予行为。代理人无权代理,以公司名义与相对人订立担保合同,未经公司以适格的公司担保决议追认,担保合同对公司不发生效力,不管担保合同是否有效,其法律后果均不由公司承受。此时,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代理人无代理权,在主观上应属恶意,仅得向有过错的无权代理人主张损害赔偿请求权。法定代表人越权代表的法律后果应类推适用《民法典》第171条无权代理规则,公司享有追认与否的选择权。公司选择追认的,担保合同的法律后果由公司承受;公司拒绝追认的,公司不承担担保责任,由公司法定代表人和相对人按照各自的过错分担相对人所受损失。  相似文献   

17.
《商》2016,(1):215-216
根据《合同法》第一百八十五条,"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但是现实生活中,却出现还未事实获得就提前对期待性遗产进行赠与处分的行为,此时的赠与合同是否有效且期待性遗产是否属于赠与的范围颇具有争议性。因此,通过分析期待性遗产性质,明确此时的继承人对期待性遗产并未具有完整的所有权,故而对于遗产的提前处分行为具有瑕疵性;为了保护被赠与人的合法利益,有必要限制期待性遗产的处分行为,应该视赠与的情况支持赠与合同的效力,赋予被赠与人一定的救济途径,对被赠与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8.
姜桂金 《商业研究》2002,(11):121-122
法律对社会的作用在于平衡社会关系中各个主体的利益,效力待定的合同涉及的主体关系比较复杂,因此权利的配置制衡尤为重要,《合同法》为此设计了一些平衡点。由于效力待定合同是新增添的内容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因而就效力待定合同关系中权利配置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姜桂金 《商业研究》2002,(6):121-122
法律对社会的作用在于平衡社会关系中各个主体的利益,效力待定的合同涉及的主体关系比较复杂,因此权利的配置制衡尤为重要,《合同法》为此设计了一些平衡点。由于效力待定合同是新增添的内容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因而就效力待定合同关系中权利配置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王慧臻 《商》2014,(33):218-218
《合同法解释三》是关于《合同法》最新的司法解释,在它出台之前,学界及实务界对《合同法》第51条规定的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争议一直不断,在它出台后争议虽然有所缓和,但并未彻底解决,反而因其第3条的出现引起了新的争议。本文从《合同法解释(三)》第3条的立法背景,涉及理论,存在的争议的基础上对这一条文加以分析,从中总结出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