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和工业化的重要指标。本文运用2000--2011年城镇化率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城镇化水平收敛性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全国各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存在盯收敛,表明各地区的城镇化差距在逐渐缩小;全国2000---2011年、2000--2007年和2008--2011年城镇化水平均存在p绝对收敛,而且2008--2011年全国城镇化水平收敛性最强;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城镇化水平均存在俱乐部收敛而且很显著,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内的城镇化差距将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2.
我国地区税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计算了我国1998~2003年间各地区宏观税负,并利用塞尔指标分析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区之间及其内部税负差异的具体表现。研究表明,东部地区税负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税负水平最低,且各经济区之间税负差异逐年递增;就各经济区内部税负差异而言,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最低,西部地区内部税负差异虽然逐年下降,但相比中部地区仍较大。本文将从地区经济经济发展状况、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三方面分析造成税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财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面板数据,从财政支出与经济发展角度对1990-2010年我国地级城市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总体而言,地方财政支出显著地促进了经济发展,财政支出结构中的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大于科学事业支出;按照城市所在东、中和西部区域分类估计得出,财政支出对东部城市经济发展的产出弹性最大、中部居中、西部最小,财政支出结构中的教育事业支出对东部城市的经济发展的产出弹性最大、中部居中、西部最小,科学事业支出对东部城市的经济发展的产出弹性最大.这表明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比较鲜明的地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基于全国30个省份2000年~ 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包括经济结构、科技与创新、民生、资源与环境、对外开放5个方面的综合指标体系,测度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并实证研究资源禀赋和制度质量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差异明显,总体呈现出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较差的格局;资源禀赋对于经济增长质量具有“双刃剑”效用,且制度质量是影响其双面效用的关键因素.即当制度“高效”时,资源禀赋的投入有力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提高;当制度“低效”时,资源禀赋的投入则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阻碍.  相似文献   

5.
中部塌陷的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协整分析和葛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是西部经济增长与中部、东部经济增长均有协整关系,但中部与东部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协整关系;西部经济增长促进了东部经济增长,东部反过来也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增长,但对中部经济增长作用不大;中部不是东部和西部经济增长的葛兰杰原因。本文最后分析了出现中部塌陷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5—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财政支出、银行信贷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并加入了财政支出与银行信贷的交叉项,以考察政府主导的外生金融体系对经济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东、中部地区财政支出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且东部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高于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出却抑制了经济的增长;东部地区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中、西部地区的银行信贷资金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政府主导的外生金融体系有效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但在中、西部地区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资本市场发展、区域差异与经济增长——以股票市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省际层面运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Data)对各地区资本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已经对各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作用具有滞后性。由于股票市场发展存在地区不平衡性,其对各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不同。股票筹资有效促进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却不利于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而且在西部地区,股票筹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8.
选取2000~2012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样本,构建城镇化及其与就业、收入差距、投资、贸易等因素的交互项共同影响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模型,据此实证分析了中国及各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城镇化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从作用机理看,城镇化主要通过增加非农就业和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则抑制了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呈现从东部到西部依次提高的梯度分布,东部地区的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情况是东部发展较快,西部居中,中部发展最慢,这种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与政策的实施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对中部和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灰色关联动态分析,得出现阶段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消费结构大体上一致的结论,说明中部和东部的消费行为趋于一致,但是从动态的分析中发现两地区的消费结构存在一定的区别,特别是两个地区的消费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并且差距随着时间的变化还在逐渐扩大.为了促进我国经济整体的稳步快速发展,发展中部经济已刻不容缓.应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加强收入分配管理制定发展战略,提高中部地区的经济水平,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以消费理论为依据梳理了新型城镇化促进消费增长的机理,认为新型城镇化通过收入、环境、示范、价格、财富效应等驱动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并根据我国2000年~ 2014年分省的面板数据,分别就全国整体及东、中、西部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从全国整体看,收入、环境、示范、财富效应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价格效应与居民消费存在负向关系,居民消费受消费习惯影响较大;分区域看,东部地区的收入、环境、示范、财富效应高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同时,西部地区居民消费的"惯性"最强.由此建议将增强收入、环境、示范、财富效应的广度和深度作为减少消费习惯对居民消费影响、扩大居民消费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乡差距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一方面,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区基本都位于我国的东部或东北部,而城乡差距最大的地区基本都位于我国的中西部;另一方面,各地区在城乡差距总指数与类指数之间都存在明显的不协调性,即使是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区,也有着城乡差距的软肋。因此,各地区都不能忽视其城乡差距的存在,应该根据自己的软肋去寻找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FDI尚未成为西部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较少的FDI存量拉大了西部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西部地区经济同质性较低,区域经济一体化远未形成。西部在市场潜力、区位和区域科技创新等方面存在较大劣势,影响了外资流入;正在改善的基础设施则对FDI流入产生了较大促进作用;西部地区内部,在省际层面上,FDI选择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变迁及其经济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商投资是导致近年来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和东西差异扩大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外商在华直接投资高度集中在沿海少数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外商在华投资的区位选择出现了"北上"的趋势,但"西进"的趋势并不明显.从发展趋势看,外商在华投资的"北上西进"趋势将会逐步加快,应采取措施推动外商投资的这种趋势.  相似文献   

14.
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是包含多个指标的综合概念,根据建立的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测算了三大时段和三大地区我国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因果影响系数。结果表明:人口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总体上是非常明显的,且呈现出减弱的趋势,并反映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过程;人均受教育年限、大专以上文化人口素质以及科研人员比重对人口素质的贡献不仅一致性高,而且非常稳定。三大地区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贡献的绝对值存在明显差异,从东到西依次减弱,但中部地区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全面性不如东部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日益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尤为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我国二元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文章基于我国1978—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分别对东、中、西部地区进行建模和差别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纭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出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存在一定的内部联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东、西部的发展差距在进一步增大,过高的交易成本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障碍。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路径包括:赋予西部地方融资权;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树立市场化人才配置观,保障优秀人才实现创业夙愿;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城市体系,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17.
依据我国120个样本城市的相关数据可建立一组省城城市化质量水平指标的测度模型;以我国东、中、西部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省份为例。用模型测度其城市化质量水平,结果表明:省城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协调发展取决于区域城市化的内在质量。要提高中西部省城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应该重点培育次级高能量城市,增强省城城市体系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城市网络张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东西开发开放、南北互动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下,中部地区如何发展问题被再次提出来.本文从新发展观的认识出发,分析中部地区发展存在的差距,以及面对的新课题,提出在要以市场化、民营经济、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为主导方向下,对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思路作出积极地调整.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1~2006年我国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市的数据,通过面板单位根及协整检验,考察了电力消费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电力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在不同区域以及不同年份,其促进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东部省市电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这一期间,电力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逐年增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