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从城市人口发展的多种影响和制约因素出发,建立了城市合理人口规模的可能-满意度模型。运用灰色预测等多种预测方法,进行因素指标值的预测,应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因素权重。由此综合方法体系及其所建立的计算机程序,研究了德阳市人口发展的主次要制约因素,确定出德阳市市区2000年人口的合理规模为23-26万人,最佳规模为24.5万人。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世界环境变化越来越不适合人类生存居住,各国开始强调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并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本文对低碳经济下的城市人口规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了低碳经济下的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因素,给出了城市人口规模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城镇体系现状   1.城镇规模等级结构1997年上海城镇 (不包括农场镇 )共有 196个 ,市区人口达 70 0多万 ,城镇人口超过 10万的有宝山、闵行和松江 ,其中宝山和闵行作为辅城 ,人口规模达到 2 0万人左右 ;作为规划二级城市建设的嘉定、青浦、金山 (石化地区 )、松江、南桥、惠南和城桥 ,人口规模分别在 4.4-10 .1万人 ,其中仅松江达到了小城市 10万人的标准。地方小城镇主要以建制镇为主 ,共有 189个 ,其中人口规模达 1万的有 2 1个 ,但都小于 5万人 ,5 0 0 0 -10 0 0 0人的共有 40个 ,人口规模在5 0 0 0人以下的占近 65 % ,其中三分之二…  相似文献   

4.
本文建立与城市规模、城市首位度和城市规模基尼系数相应的经济规模、经济首位度和经济规模基尼系数指标,运用2007-2012年的统计数据测算各指标值,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与经济规模分布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两大结论:第一,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与经济规模的增长率都呈下降趋势,但城市群内出现有若干经济规模发展快于城市规模发展的高效率城市,也有若干经济规模发展慢于城市规模发展的低效率城市,高、低效率城市正在改变城市群原来的人口与经济规模的结构.第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人口与经济规模高度集中,尤其是最大城市上海市人口集中度严重.据此,笔者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进一步城镇化的建议: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建立上海都市圈.  相似文献   

5.
李敏 《集团经济研究》2007,(32):279-280
杭州市作为国际旅游城市,近年来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与日剧增,据统计,2007年"五一"期间游客量为761万余人,比2005年增长了14.76%.同时,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人口也在急剧增加,2006年市常住人口就达773.1万人.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我国城市化的起点很低.1949年我国大陆只有城市69座,县城及建制镇大约为2000个,城市人口5765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0.64%.到1957年,市镇人口达到9949万,年平均增长率为7%.1958年,提出全民大办工业,以钢为纲,使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超高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的规模迅速扩大.当年全国非农产业劳动力达到11110万人.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北京人口规模飞速膨胀,2009年底,常住人口1972万,不但远超北京"十一五"规划末1625万人的目标,也早就突破了2020年常住人口总量1800万人的目标。同样,人口规模快速膨胀也是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国大城市面临的问题。在城市人口规模快速扩张,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没有完全跟上的情况下,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困扰,出现了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堵塞、资源供应紧张、环境污染,以及  相似文献   

8.
《企业经济》2017,(7):141-150
人口分布异质性和经济增长异质性是普遍的空间现象。文章以空间异质性为切入点,强调空间视角在人口分布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中的作用。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在考虑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和拥挤效应后,发现理论上两者存在倒"U"型的关系;基于空间计量分析,通过中国256个城市2001-2014的空间面板数据验证了人口密度与经济增长倒"U"型关系存在的事实。与此同时,本文发现传统相关议题研究存在缺乏空间视角、忽视空间自相关性而结论有失严谨性等不足,指出未来的研究不仅理论上需要考虑空间因素,实证方法上也应该考虑空间分析技术和空间计量方法,以消除空间依赖性的影响。本文认为,城市人口聚集或疏解是一个自然过程,特大城市人口调控在"疏"而  相似文献   

9.
《价值工程》2017,(6):15-18
本文采用云南省2003年—2012年的城市人口数据对云南省城市规模分布进行分析。运用城市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城市基尼系数和区位熵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规模分布不均衡,城市间差距大,昆明市首位较高;2012年云南省城市规模分布不符合理想的人口位序—规模分布,大部分城市偏离直线区,形成大量的空白区域;人口基尼系数和基尼系数发展方向南辕北辙,经济水平越高,人口越集聚;经济发展与城市人口反映的区位熵,具有波动性;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总体高于西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生态、高效"城市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人口流动是城市化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一个城市的建设 ,必须从城市的实际出发 ,根据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发展状况 ,作出人口增长的科学、合理、严密的规划 ,使人口自然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更好地适应城市的改革开放的需要 ,下面就温州城市人口管理谈谈我们的体会。  一、温州市城市人口管理基本情况  温州市 1998年年末人口为 718.0 4万人 ,其中温州市区 (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 )人口为116 .48万人 ,全市土地面积 11784平方公里 ,市区 10 82平方公里 ,全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 0 9.3…  相似文献   

11.
新选择     
先看两条报道. 一条来自一份<英国企业在中国地方性城市中的商机>的报告.该项研究先对中国人口超过100万的全部274个城市进行了调查,并以其经济规模、增长速度和人口数量筛选出35个最有发展前景的城市.  相似文献   

12.
正人口过快无序膨胀已成为制约首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瓶颈。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户籍人口增至1316.3万,常住外来人口增至802.7万人;人口增长速度过快,2000-2013年,北京常住外来人口年均增长42万人,户籍人口年均增长16.1万人;人口区域分布不均衡,部分区县经济量与人口量很不匹配、职住分离现象十分明显。北京人口规模调控之所以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一方面有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未来人口和人力资本多区域预测”课题成果发布会上获悉:20年内,北京的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到2020年,北京市人口规模可能达到2000万人。在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召开的《北京市未来人口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指出,在过去的50年间,北京市人口总量的增长超过千万人。外来流动人口和户籍迁入人口的增加是主要来源,而本市人口自然增长对人口增长的贡献不大。报告认为,如果北京市人口规模在2020年达到1800万或2000万人,那么未来20年内,北京市净迁移人口规模应该控制在400万-500万之间。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个关于城市规模划分的方法,目标为使划分的规模区间各自对应的城市数量之分布能够恰当地反映城市规模的总体分布规律。经过检验,证实中国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规模分布总体上符合位序—规模法则。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没有被包含的原因是,有100多个镇的人口规模已经超出了20万人,但没有被行政部门认可为城市。论文提出的划分方法的依据正是这个检验结果。依据论文提出的划分方法所做的划分区间,它们分别对应的城市数目能够进行比较,以反映城市规模分布的总体特征与局部特征之异同。采用此方法,我们对中国大陆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进行了规模划分,进而得出对应范围的城市数目,并与国家划分标准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表明,国家的标准存在局部改进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通过考察人口在各级别城市的分布,利用住序-规模法则验证,对各省城市体系类型聚类分析,考察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的变化,分析人口经济总量的分布现状及其演变,发现我国城市化的总体趋势是城市化进程比较快,呈现出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优先发展的事实.城市体系演变的趋势是城市体系由低级向高级、低水平向高水平、由不平衡向平衡型的演变.整体看我国城市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无论从绝对差距还是从相对差距看,东部地区相对快速发展的趋势还会持续下去.我国城市等级规模及人口经济规模分布极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当分区域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今后国家城市建设应当集约利用土地,重点扩大城市人口规模.国家在投资鼓励、区域发展政策等方面应当对中西部地区有实质性的扶持,努力使中西部地区城市人口与经济实力增强.  相似文献   

16.
有一种经济理论认为,区域内最大的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地区内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经济规模之比)应不低于区域人口的十分之一,由此推算,作为一个拥有3300多万人口的沿海省份福建,其省会城市福州的人口应不低于330万,可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福州市区的人口数不过200多万,其中还包括流动人口。受城市规模的限制,福州在全省经济发展中所应有的核心地位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而这,也逐渐成为制约福州乃至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中型城市的概念中国城市规摸主要指城市人口规模。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标准,按市区(不包括市辖县)的非农业人口总数,划分为四组: (1)100万人口以上为特大城市(在实际经济统计分析中,又划分为100~200万人口和200万人口以上两个规模组);(2)50~100万人口为大城市;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近年来中国住宅价格不断上涨导致的城市生产生活成本的持续攀升,正引起人们对房价是否会限制城市人口流入的担忧。而现有研究鲜有考虑不同类型人口下的房价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而忽略这种人口异质性的研究结论及相关政策可能存在较大偏差。基于此,将城市人口按户籍所在地和从事产业不同进行划分,利用中国2006-2014年206个城市样本数据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控制收入、教育医疗等因素后,本地居民对房价比较敏感,而外来人口并不敏感,而对实际收入比较敏感;房价提高会促进第二产业人口向第三产业人口的转变;进一步从不同地区来看,中西部地区房价与城市规模正相关,但东部地区房价上涨对城市人口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从而,住宅价格的相关政策应关注人口异质性和区域差异,合理对待房价上涨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国际卫星城发展战略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病",一些学者提出通过发展"自给自足"的卫星城来分流流向大城市的人口,以此限制大城市的发展.卫星城发展的目的有:(1)截流流向中心城市的人口,控制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2)将中心城市的一些经济职能(特别是工业职能,如污染工业等)转移到新建的卫星城.国际经验表明,卫星城发展战略所起的正面作用有:(1)控制中心城市发展,促进"离心"发展;(2)促进公交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3)为内城居民提供另一个居住选择,从而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卫星城有限的功能可能远远不及卫星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其负面影响包括:(1)卫星城分散或截流人口的效果不佳;(2)就业-居住不平衡.(3)高通勤成本;(4)卫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低.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005—2011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城市病"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产业集聚虽然能够带动城市经济效率的提升,但人口过度集中带来的拥挤效应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病"成为制约城市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从城市规模等级来看,大城市集聚经济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带动作用有限,而中小城市依然能从集聚经济中获得较大收益;大城市"城市病"对城市经济效率带来的损失程度高于中小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