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国际链接     
欧佩克呼吁:产油国应与石油消费国携手稳定市场,国际油价突破每桶70美元 再创历史新纪录,《经济学家》称对付高油价就要抑制消费,油价持续上升拉跌美国8月份消费信心指数,欧佩克预计2006年世界日均石油需求持续增长,俄罗斯受益高油价 提前向十国集团还债150亿美元。  相似文献   

2.
石油美元指产油国出口石油带来的美元收入。2004-2006年,国际市场油价波动幅度较大,几番油价上浮,使得1.2万亿美元从石油消费国流进石油出口国。  相似文献   

3.
高油价均衡下中国与中东产油国的石油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冬 《国际石油经济》2011,19(10):16-20,106,107
石油产权转移改变了国际油价的长周期波动,也使国际油价在新世纪进入了相对稳定的高油价均衡时期。在高油价均衡下,中东部分产油国根据国际能源环境的新变化调整了本国的石油政策。虽然中国石油企业未来"走出去"的难度将会不断增大,但如能把握中东产油国石油政策调整的机会,双方仍可在石油上下游领域找到许多合作空间。中东地区局势错综复杂,中国石油企业在与中东产油国开展合作时,应加强对中东地缘政治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国际油价在近一个月里屡创新高。油价高企,市场普遍呼唤欧佩克平抑油价。而欧佩克却频频表示,对目前的高油价无能无力,并且,高油价并非是欧佩克造成,石油消费国应当另找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能否承受高油价之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世念 《中国石化》2004,(11):14-16
如果说在20世纪的三次石油危机中,由于经济的封闭和没有对进口石油的需求,国际油价的飞涨几乎与中国经济无关,没有对中国经济造成什么影响的话,那么,这次国际油价的上涨却与中国经济息息相关。这次国际油价的持续高涨发生在中国加入WTO,石油需求大幅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0%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人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高油价”,体会到了什么是“全球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以"世界在变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为主题的第19届世界石油大会于6月30日~7月3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就在此次大会召开期间的7月1日,国际油价冲破了143美元/桶的关口,而3年前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第18届世界石油大会时,国际油价仅为60美元/桶,此间上涨了近80美元/桶.尽管会议组织者认为石油大会是石油专业人士的会议,研讨的重点是石油勘探开发、炼油和石油化工、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行业管理等专题,但在当前油价持续高烧的背景下,油价问题自然而然地成为来自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的20多位能源部长,以及4000多名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为何高油价与经济高增长并行不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几次石油危机曾给世界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但自2002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却呈现与高油价并行发展的新情况.数学模型验证也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油价冲击与GDP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已经趋于微弱.进一步的原因分析表明: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全球通货膨胀,而各国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不断提高,防止了高油价通过拉高通货膨胀率影响经济增长;2)美元汇率与油价的关系自2002年以来出现反转,美元贬值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油价升高对美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3)高油价的成因从原来的供给冲击转变为需求拉动;4)失业率下降弱化了油价冲击的影响;5)石油在发达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以及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6)主要石油消费国普遍建立了石油储备制度;7)高油价带来了产出增加及财富效应;8)石油美元回流,提高了石油资本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主要产油国和消费国的石油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佩克的石油发展战略及石油政策,对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维护成员国石油利益,欧佩克在不同阶段实行了不同的油价政策。90年代,特别是最近两年,交替实行了“减产保价”和“增产抑价”政策。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也相应采取了一系列的能源政策。美国继续力求在国际石油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加大对欧佩克产油国的压力,同时启用战略石油储备,加快能源多元化,减少对欧佩克的依赖。欧盟各国政府在高价油冲击下加强了联合行动。日本则因超前制定了能源安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三位一体的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因而在油价高涨期间受到的损失较小。  相似文献   

9.
石油峰值是高油价的“幕后推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国际油价一路狂飙,美元眨值、地缘政治以及投机等被认为是高油价的重要原因。但是,美元贬值只能解释油价飙升水平的三分之一,地缘政治和金融投机因素只是高油价的助推因素,OPEC增产态度刺激油价进一步上涨,它们都不是油价持续走高的根本原因。实际上,全球石油峰值的即将到来是油价飙升的决定性因素。主要依据如下:1)世界石油产量已经进入平台期;2)非OPEC石油产量已经达到或接近峰值;3)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需求在较长时期内是刚性的。目前高油价的“幕后推手”是石油峰值这一客观规律而并非石油峰值研究。高油价只是石油峰值的表现之一,世人必须正视石油峰值问题并积极采取对策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0.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秘书长巴德里(Abdullah El-Badri)对原油价格过高表示关切,但是认为当前国际原油市场供应充足,因此没有必要增产。巴德里表示,产油国关注原油价格过高,但是原油市场的供应充足,产油国并不认为需要增产。巴德里建议,应采取措施打击投机行为,并通过对石油制成品减税来拉低油价,“高油价值得关注,当前风险溢价在15美元到20美元之间。”  相似文献   

11.
高油价:原因透视及走势前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虽然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原油需求量增大,但是由于非欧佩克产油国石油产量继续增长,欧佩克的实际产量也比较大,所以国际市场石油供需总体基本平衡,不至于支撑持续的高油价。造成2003年底以来国际油价不断攀升的原因除经济增长因素外,主要有:美元贬值促使欧佩克减产保价;美国战略储备增加、消费国石油库存较低;个别区域和个别品种(美国汽油)的供需矛盾突出;(5)地缘政治不稳定形成“恐怖溢价;(6)“储量枯竭论”重新抬头引发恐惧心理;(7)投机基金的炒作加大了油价上涨的压力。2004年下半年,促使油价坚挺的因素将依然存在,主要是石油需求继续增加、伊拉克产量不确定性很大、其他产油国可能遭受恐怖袭击等。但是某些因素可能发生逆转,特别是欧佩克国家增产、投机资金获利回吐和中国经济的降温,都可能促成国际石油价格回落。预计在经历了今年的高油价之后,2005年石油需求会受到一定的抑制。从总体看,2005年的油价将比2004年明显回落。  相似文献   

12.
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生产能力及其与油价走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世界上有50多个非欧佩克产油国,它们以不足1/4的储量生产着占世界年产最近60%的石油,其石油资源整体上处于超强开发状态。高成本的非欧佩克石油先于低成本的欧佩克(中东)石油而得到开发,这一反常局面是七八十年代高油价期的产物。非欧佩克生产能力的升降,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际油价的周期性波动,其其对油价的影响只是一种有限的市场效应。  相似文献   

13.
能源紧缺,油价高涨,非常规油气资源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各国关注。11月12日至15日,全球主要产油国的政府代表、世界石油巨商600多人云集北京,出席主题为“重油——全球能源的未来?”的首届世界重油大会,共同探讨从这一曾经被忽视的能源资源中,重新发现和找回重油的利用价值。[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石油供需的弹性特点决定了国际石油市场一直存在高油价均衡与低油价均衡交替出现的现象。经济发展增速低于预期往往会带来国际油价从高位均衡向低位均衡转变,近年世界经济发展变动预示着国际油价已进入低位均衡阶段。在低油价均衡下,近年来很多重要的产油国都已出现十分严重的政府财政危机。出于维持国家财政平衡的需求,产油国往往会采取竞争性的生产政策,可能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投资政策。在石油投资机会增多的同时,投资风险会提高。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石油企业应当着力控制石油投资成本,在把握海外有利的投资机会的同时,高度重视和规避境外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自9月底突破每桶50美元大关后升势不减,15日又一度飙升至每桶55美元。面对国际油价持续高位的态势,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中国将如何应对?在首届石油大会青年论坛上,世界石油大会高级副主席、中国国家委员会主任王涛指出,中国将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国际油价的上涨。  相似文献   

16.
近来国际石油价格持续高位,受高油价的驱动,世界石油生产开发步伐加快,产油国油气开发势头强劲。各石油主产地区均在加快勘探开发步伐,如亚洲、拉丁美洲、非洲等。与此同时,非欧佩克产油国也保持着强劲的石油生产。尽管世界石油供应相对充足,但受石油市场大量对冲基金和美元贬值等因素的影响,今明两年国际石油价格将继续走高。  相似文献   

17.
正产油国不得不开始动用其主权财富基金中的资金,来填补捉襟见肘的财政。国际高油价大潮轰然退去,曾经风光无限的产油国土豪们才发现自己在裸泳,财政出现了久违的赤字。这些产油国不得不动用先前攒下的主权财富基金以维持财政,这给全球金融市场造成的潜在动荡,令人担忧。油价暴跌,产油国财政告急国际油价自2014年6月至今已  相似文献   

18.
对中东石油发展前景的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当前高油价下,石油产量“顶峰论”、“石油枯竭论”再度盛行,引发人们对世界石油前景的深思和对石油发展战略方向的讨论。尽管有人对作为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和出口区的中东的石油前景作出了悲观论断,然而有一个事实不能忽略: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采用不仅可以减缓油田产量的下降,还可以使已进入“壮年期”的油田得以长期稳产甚至增产。基于对中东不同类型产油国油气开发阶段的客观分析和根据相关参数所作的产量预测,可以得出结论:中东的石油前景不是“黄昏的落日”,中东的石油产量远未达到“顶峰”。由于中东产油国长期执行“限产保价”政策以及部分国家战火连绵,中东的很多地区勘探程度不够。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技术水平、使石油政策向有利于石油开发的方向调整等是中东石油生产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分析2005年国际油价走势,必须考虑美伊战争的因素。美伊战争之前,由于欧佩克生产限额仍将维持,主要石油消费国库存偏低,加之恐怖事件、“战争溢价”以及石油运保费上升、投机活动增强的影响,国际油价仍将在高位运行。战争期间,由于存在伊拉克石油出口中断甚至更大范围供应中断的可能,国际油价可能继续攀升。战争结束之后,“战争溢价”将很快消失,由于世界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石油需求增长不振,而俄罗斯等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不断提高,石油供应量增加,欧佩克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外部市场形势,欧佩克内部的市场份额之争也将更趋激烈。因此,国际油价会由市场主导而下跌。下跌的幅度主要取决于世界经济复苏的进度和欧佩克的产量控制情况。考虑到战争因素和季节需求状况,预计2005年国际油价大体保持在22~25美元/桶,基本上呈一季度最高、二季度下降、三至四季度微弱上扬的走势。  相似文献   

20.
在如今的高油价时代,石油已经成为事关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战略资源。由于各大石油消费国之间、消费国与资源国之间、资源国与资源国之间存在各种矛盾,关系错综复杂,对石油的竞争已超出商业范畴,成为各国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