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候变化的国际论辩随着国际气候制度的演进过程而不断深入。从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到对经济利益的评估、再到政治意愿的形成,气候变化博弈背后的经济利益之争和地缘政治之争构成了国际气候治理的国际大背景。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国际气候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未来走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所持的气候变化立场也备受国际社会瞩目。作者结合国际气候制度的演进历程概括了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与调整过程,分析了中国在气候变化决策过程以及针对中国气候变化立场中"变"与"不变"的原因。作者认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在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治理过程中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治理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的国际论辩随着国际气候制度的演进过程而不断深入。从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到对经济利益的评估、再到政治意愿的形成,气候变化博弈背后的经济利益之争和地缘政治之争构成了国际气候治理的国际大背景。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国际气候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未来走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所持的气候变化立场也备受国际社会瞩目。作者结合国际气候制度的演进历程概括了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与调整过程,分析了中国在气候变化决策过程以及针对中国气候变化立场中"变"与"不变"的原因。作者认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在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治理过程中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APEC气候变化合作的背景、发展、意义和前景进行了政治经济分析,着重阐释了美国气候政策的调整及其对APEC气候变化合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了中国参与APEC气候变化合作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与政治影响及其地区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任何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含义主要表现为对近期的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这种负面影响不仅表现为近期的经济代价 ,还表现为对长远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的制约。但是减缓气候变化可以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 ,促进可持续发展 ,产生许多对国民经济的积极效应。实现《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目标 ,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均有着相应的经济影响。国际政治影响源于国家经济利益差异 ,从而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导致国际政治集团的分化与重组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安全是21世纪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新课题。其核心假设是:我们无法控制非安全因素带来的所有结果,但必须努力解决其根源。气候变迁、资源竞争、南北问题以及全球军事化是可持续安全产生的动因。随着气候变化由科学问题转向高级政治,环境合作由制度建设提升为可持续理念,包括各种安全概念在内的可持续安全与环境机制的互构,使可持续安全的实现成为可能。作者通过对可持续安全概念的界定和辨析,提出加强全球环境治理,推进制度建设;实现全球环境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国际合作促进新能源发展等是构建可持续安全的三条主要路径。强调气候变化、核威胁以及未知却可预见的危机已经使人类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为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安全状态,必须正视环境和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安全威胁,在制度框架下加强国际合作,建构可持续安全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6.
我国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投身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借助国际组织平台,引进了国际资金和先进技术、开展多边合作。与发达国家建立政策对话和交流机制,引进先进气候友好技术和成功经验,并一起推动面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建立了南南合作机制和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产品等支持。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我国正逐步成为全球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是典型的全球公共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是一个极富争议的话题,多年来的争论可以归结到科学问题、经济学问题和政治学问题三个层面上。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集体行动,现实中并不存在根据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的过程,而只存在特殊利益之间的缔约过程。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未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构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将国际气候合作看作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当作国际社会竞争与合作的一种表现形式,进而认识全球公共问题的治理及其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可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优势为双方有政治互信、 开发北极的实践等基础;劣势有自然环境复杂、 基础设施落后等;北方航道的战略价值符合中俄共同利益取向、 两国在海上合作构想上的默契回应以及国际矛盾客观上有利于中俄北极合作的推进成为外部机会;北极国家的地缘政治博弈及北极理事会的忌惮和来自日本韩国参与北极开发的竞争称为外部威胁.  相似文献   

9.
国际比较框架中的日本ODA全球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方发展援助(ODA)作为发达国家一种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其初衷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类福祉。然而,日本却借机将ODA作为其重要的和富有效率的外交手段之一,其日益彰显的政治性正逐渐受到世人关注。基于20年来全球ODA数据的全面分析,作者将ODA政策的经济性与政治性相结合,运用国际比较的研究方法,就总量、类型分布、主要地区分布、援助形式等方面,从结构战略、区域战略、发展战略三个维度对日本的ODA战略进行了剖析,深入讨论了日本20年来的ODA全球战略演进。作者认为,日本的ODA战略有其政治与经济动因,主要包括强化其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导地位、确保自然资源的可靠供给和进出口运输以及争取受援国支持、扩大国际影响力以实现"政治大国"等政治经济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10.
薄燕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1):135-155,160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关键参与者。既有研究文献对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行为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但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合作意愿上。作者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两个方面构建了分析国家气候合作行为的新框架。运用该框架,作者对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除了合作意愿以外,合作能力在客观上和主观上也对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和履行国际承诺的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不断提升的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使其在清洁发展机制、"2度目标"、国际磋商与分析等问题上表现出极大的合作性,但是其合作能力的有限性不足以支撑中国按照发达国家确立的时间表,承担具有国际约束力的减排义务。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在未来仍将影响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行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坦诚地分享和交流它们的合作能力水平信息,将有助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以一种非对抗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