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研究目的:以耕地保护协会模式下农地整理建后管护机制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建后管护的制度结构对农民意愿的影响机理。研究方法:制度构成的理论分析和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计量检验。研究结果:(1)正式制度特征中的制度受益程度对农民意愿影响显著,非正式制度特征中的从众行为和劳动技能的影响相对强烈;(2)包含制度特征变量的计量模型对农民意愿的影响机理进行了有效解释,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作用实现耦合。研究结论:建议完善制度设计的惩罚机制,引导形成农民积极参与后期管护的社会习俗。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从农村社区存在的非正式制度驱动力要素和管护状态要素两方面出发,阐述农民参与农地整理后期管护的心理响应机制。研究方法: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的分析框架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非正式制度驱动力中农业收入、管护状态中决策参与程度等变量对管护响应影响显著;(2)驱动力要素和状态要素对管护态度和管护意愿的影响有一定差异,部分非正式制度的驱动力和管护状态能够改变农民态度,但从积极的管护态度转移到管护意愿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研究结论:建议合理挖掘与发挥非正式制度的驱动力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参与管护决策工作,采取措施促进农民的积极态度转为管护意愿。  相似文献   

3.
农户参与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揭示农户参与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意愿的行为选择机理。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户主文化程度、耕地面积、非农就业比例、项目后期管护认知程度、项目前期参与程度、后期管护资金来源、组织健全程度、监督检查机制、宣传等因素对农户参与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意愿影响显著。研究结论:为充分调动农户参与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的积极性,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以显著性因素作为重点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在对农地整理管护绩效进行测度的基础上,揭示管护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在不同分位点处的变化特征。研究方法:结构—行为—绩效的研究范式和基于OLS回归、分位数回归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1)实证区域管护绩效均值为35.620,标准差为5.583,呈非正态的"单峰模式"分布;(2)OLS回归结果指出,制度结构和管护行为显著影响农地整理管护绩效,验证了"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的有效性;(3)分位数回归的结果说明,低、中、高水平区间内管护绩效的影响因素不完全一致。研究结论:分位数的研究视角有助于深入分析管护绩效的样本分布区间特征,在不同绩效水平区间应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措施以提升管护绩效。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厘清农户参与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意愿与行为悖离的显著影响因素、因素间层次关系及关联关系,为完善农地整理项目长效利用机制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以安徽省寿县的334户农户为调查样本,基于“动机—机会—能力”理论分析框架,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对悖离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并借助解释结构模型识别系统关键因素及层次关系,依据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诠释因素间关联关系。研究结果:(1)农户3个维度13个因素是悖离的显著影响因素,其中,能力维度的显著因素总体影响最弱,机会维度的显著因素总体影响最强。(2)导致悖离的深层因素是农户年龄、受教育程度与非农业收入比例等禀赋异质性。(3)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进一步诠释了农户禀赋异质性从深层根源上影响了治理结构形式与激励措施的绩效,农业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组织等“小组织”更能促成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的集体行动。研究结论:不同层次关系因素导致了农户后期管护意愿与行为悖离。建议从增加农户就地非农就业机会与收入、提高政府后期管护角色地位、推进农地流转等入手,助推农户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识别出农业生产激励、交易费用、交易价格以及农村要素市场联动四种中间传导机制,构建了"农地确权—中间传导机制—农地流转"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本文基于2011年和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全国追踪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农地确权影响农户农地流转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农地确权在整体上并不影响农户农地转出,但会抑制农地转入;(2)对于发生过农地调整、有公交车到达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的村庄,农地确权更能促进农户农地流转;(3)农地确权通过农业生产激励和交易费用机制抑制农户农地转出,并通过交易价格机制对其产生促进作用;(4)农地确权通过农业生产激励促进农地转入,并通过交易费用机制对其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分析农地细碎化对农户农地流转决策的影响。研究方法:成本—收益理论,排序概率选择模型。研究结果:(1)农地细碎化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单位面积农业生产收益,对农户农地最优经营规模产生负向影响;(2)农地细碎化对农户转入意愿产生负向影响,使农地流转市场的需求量减少;(3)农地细碎化对农户转出意愿虽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农地流转市场的供给量增加,但农户转出意愿主要受非农就业影响。研究结论:为活跃农地流转市场,应采取农地整治等措施降低细碎化程度,鼓励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转入农地,形成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格局,增加农地流转市场的需求量;此外,应深化城市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提供更多更好的非农就业岗位,以吸引农民市民化,使更多的农民愿意转出农地,增加农地流转市场的供给量。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从农户视角揭示农地整治中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与农地整治模式的关系,探寻农地整治模式选择中的交易费用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因子分析、二值响应的Logit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农地资产专用性越强、不确定性越大,农户越倾向于选择政府主导的农地整治模式;反之,农地资产专用性越弱、不确定性越小,越适合农民自治模式。(2)影响农户选择农地整治模式的交易费用因素主要有经济地理位置、农户认知和经济政策。研究结论:农地整治信息公开透明、农户享有充分的权利将减小农地整治的不确定性,有助于提高农户对农地整治的认知,并更倾向于选择农民自治模式,减少农地整治交易费用,提高农地整治效率。  相似文献   

9.
农民外出就业意愿及行为研究——基于河南省调查的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对河南省农村的社会调查资料,就农民外出就业意愿及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民仍然倾向于选择以农地经营为主、外出务工为辅的“农兼型”就业模式,但未能在农地经营上实现充分就业的农民和认为种粮不划算的农民外出就业的倾向明显偏高;家庭经济状况差是农民外出就业的最重要动因,二者呈现负相关性;农民外出就业普遍面临自身技能瓶颈与交易费用居高的双重困惑,还经常受到许多歧视与伤害。  相似文献   

10.
以湖北和湖南等实地调研数据为例,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回归分析法对农地整理项目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户主受教育程度、周边地区其他创收机会、非农劳力价格、农户对农地政策认知度、农户对已实施项目的满意度、项目宣传情况、政府是否合理引导农户参与等对农户参与意愿影响显著。因此,应引导农业向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建立科学的项目申报与遴选机制,拓宽认知渠道,建立有效的项目信息公开机制,建立健全农户全程参与农地整理的政府引导与激励机制,以提高农户参与农地整理项目的意愿。  相似文献   

11.
根据农地整理后期管护的内涵和影响因素,从公共参与度、管护资金投入度、管护制度完善度和管护效果4个方面构建农地整理后期管护绩效评价指标体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评价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物元可拓模型进行绩效评价。研究表明: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姑塘村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综合绩效水平达到良好等级,但该项目良好等级关联度不强;王岗村农地整理后依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项目后期管护水平不高,综合绩效只能达到中等水平。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绩效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管护资金来源稳定程度、村组织管护的宣传强度、管护监督检查机制完善度、管护资金筹集制度完善度、奖惩制度完善度、水利设施管护完好度。总之,物元可拓模型有利于保障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绩效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为制定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政策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分析农地流转对不同类型农户的农地投入行为的影响。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1)不同类型农户的行为目标不同,农地流转对其农地投入的影响存在差异;(2)农户的农业生产行为市场化程度越高,农地流转对其农地投入的影响就越大,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就越明显;(3)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和农户农地流转的市场参与程度,对不同类型农户农地投入行为都有影响。研究结论:完善农地流转市场,规范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对引导不同类型农户进行农地的合理投入、促进农地可持续利用、提高农民收入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从农民对农地整理项目的需求出发,对农地整理项目立项决策进行评价。研究方法:基于熵权改进的TOPSIS法。研究结果:(1)当前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灾害、农业基础设施以及耕地资源禀赋,因此从以上三个方面构建了基于农民视角的农地整理项目立项决策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考察了农民对农地整理项目需求的紧迫度;(2)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从农民的角度来看,湖北省农地整治立项优先顺序应为:孝南区肖港项目、随县新街项目、潜江市浩口项目、随县安居项目、孝南区陡岗项目和潜江市熊口项目;(3)基于农民视角的农地整理项目立项决策评价结果反映了目前农民对农地整理项目需求的实际要求,但与当前政府主导的农地整理项目立项决策评价结果不完全一致。研究结论:农民是农地整理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和最终受益者,从农民的视角对农地整理项目立项决策进行评价,更符合农民的利益需求,因此,农民对农地整理项目需求的紧迫度越高的项目原则上应予以优先立项。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当前林地流转低效背景,采用交易效用理论厘清不同情景下农户转出林地意愿转化为契约行为的内在机理,指出农户转出林地产权的意愿转化为行为既权衡林地经营净收益、交易成本、流转收益等可估算的货币性效用,还考虑契约行为是否影响其感知林地资源特殊功能享益、稳定收入偏好等非货币性效用。  相似文献   

15.
由于政府主管的自上而下治理模式难以充分适应农业分户经营的需求,农户参与管护成为实现小农水有效供给的关键路径。本文运用内蒙古与宁夏两个省份共607份微观农户数据,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选取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农业收入水平差异下农户参与小农水管护意愿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农户的主观规范、行为态度、行为控制认知以及过去参与管护行为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参与小农水管护意愿,农户的主观规范与行为控制认知显著正向影响其行为态度。多群组分析表明,农业收入水平对农户参与小农水管护意愿有显著调节作用。其中,高农业收入农户的行为控制认知和过去参与管护行为对农户管护意愿的影响程度最大,中低农业收入农户的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对农户管护意愿的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16.
徐雯  赵微 《中国土地科学》2019,33(3):105-113
研究目的:分析政治效能感、社会资本对农地整治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方法:因子分析、回归分析、中介效应分析。研究结果:(1)农户参与整治的意愿并不强烈,其政治效能感有较大提升空间,社会资本存量有限;(2)政治效能感、社会资本两类因素共同影响农户参与意愿,其中,外在政治效能感、信任、规范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网络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内在政治效能感影响不显著;(3)政治效能感在社会资本对参与意愿的影响中总体起中介作用,在网络与参与意愿间起遮掩作用。研究结论:应强化农户主体意识,健全诉求表达与反馈机制,积累农村社会资本,重视政治效能感与社会资本的叠加效应,并充分发挥政治效能感中介作用,夯实乡村治理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7.
农田防护林的生态功能是保障农村农地生产运作的重要屏障。"个体参与"模式下的农户经营响应决定着农田防护林建设成效,生态效益是否持续性产出取决于农户的经营行为。文章基于改进的计划行为理论,利用新疆1106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构建农户农田防护林经营行为响应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户农田防护林经营行为响应的影响因素及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农田防护林经营行为响应遵循着计划行为理论"认知-意愿-行为"的逻辑,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3个变量构成了农户认知,对行为意愿产生正向显著影响;(2)农户行为意愿受行为态度的影响程度最大,主观规范影响次之,知觉行为控制影响最小;(3)农户行为受认知的影响不显著,行为意愿在农户认知与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4)外部环境中的组织支持在农户行为意愿与行为之间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组织的支持力度成为农户参与经营的关注性因素;(5)农户的生态认知水平对其经营意愿具有显著影响,邻里亲友的良性示范以及自身拥有充足的能力等因素有助于其响应农田防护林经营。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政府应当宣传号召农户参与农田防护林经营,提升个体生态认知水平,树立典型模范与优化政策环境来规制农户经营行为;设立多元化补偿机制,培育农户营林技能以及发展复合型林产业来推进农户响应农田防护林经营。  相似文献   

18.
农地流转、交易费用与产权管制:理论范式与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正交易费用与异质性主体的前提假设下,本文构建了一个关于“农地流转-交易费用-产权管制”的理论范式,区分了约束农地流转的外生性与内生性两类交易费用,并阐释了产权管制放松节约内生性交易费用的制度逻辑.该范式认为,规模性、风险性和专用性等资源特性所引起的交易因难导致整个农地流转过程必然受到外生性交易费用的约束,但农地产权管制的大幅放松却能减少因租金耗散而衍生的内生性交易费用.所以,若内生性交易费用下降的幅度超过外生性交易费用增加的幅度,则总交易费用可实现最小化.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建立动态博弈模型,发现产权管制放松之后的各农地经营主体租金均得到提高,而政府效用又是农地经营主体租金的增函数,因此产权管制放松下的政府效用水平也得到提升.最终证明,产权管制放松实现了政府和农地经营主体福利水平的增加,是一种典型的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厘清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意愿—行为的转化机理,以期为制定宅基地退出政策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借鉴已有研究,在农户分化的基础上,引入计划行为理论并将其进行修正,利用金寨县438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与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转化机理。[结果]不同类型农户退出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差异明显,非农收入占比较高与较低农户之间意愿—行为转化所受影响总体呈相反趋势。非农收入占比较低的农户退出意愿向行为转化过程中,政府作用和社会效应减弱,更加关注自身能力的可行性;而非农收入占比较高的农户意愿—行为转化过程中则淡化了自身需求和政策感知,更加重视社会示范效应和政府作用。自身禀赋条件是退出基础,决定着政府作用与社会示范效应的效用大小,农户意愿与行为的转化机理为:减少自身禀赋条件约束,增强外部效应。[结论]应适当提高退出补偿,改善农户退出后居住环境,完善退出后住房、医疗等社会保障,加强政策宣传,形成良好的退出环境,增强社会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以规模经济理论为基础,基于陕西省和山东省6个县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地规模经营对地理标志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农地规模经营政策对地理标志农业发展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地标准化生产存在中介效应;(2)农户扩大农地经营面积意愿越强、延长农地流转期限意愿越强、低效农地转出意愿越强、劳动力转移意愿越强,越有利于地理标志农业发展;(3)政府农地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越大、农户对农地政策越了解、农业机械和技术劳动力投入力度越大、化肥和农药减量投入越有效,越有利于地理标志农业发展。研究结论:应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使其成为地理标志农业建设的核心力量,实现农地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