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升值压力下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斌 《武汉金融》2003,(11):17-18
自1994年以来,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央行根据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上的外汇买卖行情,主要盯住美元来确定人民币汇率并对汇率波动进行管理。实质上,我国实行的是“管理着的固定汇率制度”,汇率长期围绕1美元兑8.28元人民币窄幅波动。近期日、美等国对人民币汇率施加了强大的升值压力,我国应如何应对?短期内人民币应否升值?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应如何完善?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当前人民币汇率趋势与我国汇率制度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来,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成为国内外金融界关注的焦点。由于短期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趋势和人民币汇率长期的贬值趋势,构成了目前汇率趋势进退维谷的两难。我国目前实质上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这种汇率制度已经暴露出许多问题。从当前我国汇率制度及其缺陷入手,结合国际上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依据,我国汇率制度现阶段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3.
张岚 《中国外资》2008,(4):45-46
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宣布改革至今,人民币汇率已经多次小幅升值。从目前的情况看,小幅的币值调整对宏观经济没有造成大的震荡,但是从中长期趋势来看,人民币的确存在升值的要求,中国贸易顺差逐渐增加,外汇储备持续上升,人民币成为强势货币是必然的趋势。本文对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如何应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升值压力下的汇率制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娜 《山东商业会计》2006,(1):34-37,45
针对当前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展开讨论,考察了人民币升值的外因和内因。论述了我国现阶段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本质,以及在升值压力下,继续采用钉住汇率制度可能产生的后果,得出这种汇率制度在现阶段难以维系的结论。本文还介绍了兼顾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优点的目标区汇率制度,并列举了该制度的优点,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应该实行目标区汇率制度的观点,以扩大汇率的浮动范围,化解升值压力,并将升值控制在一定浮动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随着2005年我国汇率制度的变革,人民币币值持续上升,本文分析了我国汇率现状、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以及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同时产生的消极和积极影响,面对人民币升值,对政府和企业应当采取的措施提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墨 《国际融资》2007,85(11):60-62
目前我国人民币汇率从内部看具有升值的潜力,从外部看面临快速大幅升值的压力.与此同时,我国的具体国情及面临的国际环境决定了人民币升值步伐不宜过快,让人民币汇率保持缓慢上升、小幅渐进的运动态势应该是当前可行的选择和汇率改革成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方茂扬 《西南金融》2007,(11):58-59
今年人民币升值屡创新高,同时考虑宏观调控的要求,利率也进入上升周期。为了探寻利率如何影响汇率,本阶段利率政策如何取向,笔者对比人民币升值的两个阶段,利用利率与汇率的相关理论,分析利率对汇率的传导过程,提出今后利率政策调控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走势看,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刺激我国出口、改善贸易收支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结构优化促进作用明显。虽然近期人民币汇率升值步伐有所减缓,但由于未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动能仍将存在,根据人民币汇率面临长期升值趋势(巴拉萨—萨缪尔逊效应),其对贸易结构的优化促进作用也将是长期的。本文就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山东省涉外经济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并就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涉外经济发展等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走势看,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刺激我国出口、改善贸易收支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结构优化促进作用明显.虽然近期人民币汇率升值步伐有所减缓,但由于未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动能仍将存在,根据人民币汇率面临长期升值趋势(巴拉萨-萨缪尔逊效应),其对贸易结构的优化促进作用也将是长期的.本文就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山东省涉外经济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并就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涉外经济发展等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由美日两国挑起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鼓噪,把问题的焦点,由人民币升值,拓展到对我国汇率制度的攻击上。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人民币国际化、汇率变动与汇率预期的互动机理分析,选择境外人民币存款规模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指标,以境外人民币存款余额、人民币汇率和汇率预期为内生变量构建SVAR模型,实证分析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汇率及汇率预期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不仅会引起人民币升值,还会形成人民币升值预期;人民币升值预期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人民币过快升值反而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在三者的互动关系中,人民币国际化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及汇率预期的影响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负面影响及缓解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虽已减轻,但升值的内外压力却一直存在。人民币汇率一旦升值将对我国一些方面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为此,需要采取适当措施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人民币汇率问题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从静态考察,人民币汇率面临着内外升值的压力;但是从动态考察.人民币汇率政策调整的敏感性非常高,不仅会影响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还将对中国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的目标实现产生影响.所以人民币该不该升值必须进行全面地衡量。人民币要不要升值则是一个策略性问题.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观点认为,当前灵活性的政策措施完全可以缓解人民币压力;人民币升值的观点认为,要主动利用人民币升值压力提高中国的出口竞争力;折衷的观点则认为,中国在面对货币升值趋势时.应该采取逐步升值的策略,并且要注重对缓解升值压力的临时性与关键性措施的区别。理论上讲,人民币要盯住“一揽子”货币,但是短期的实践操作还是要盯住美元。人民币汇率政策要在对应美元的走势上,选择时机相机操作。在国内经济条件下,深化金融改革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解决中国经济内外冲突问题的根本;在国际经济条件下,各国汇率目标是否能够协调一致非常重要,但是主权国家必须拥有本国汇率政策的主导权.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汇率的稳定,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自去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实行浮动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呈单边上扬态势。今年年初以来,人民币升值有所加快。尽管从3月6日开始的两周内,美元对人民币出现大幅反弹,但终究无法摆脱颓势,此后人民币汇率一路走高,显示出市场对人民币升值趋势的普遍认同。3月份人民币汇率出现的巨大波幅,印证了国家关于扩大市场力量对人民币汇率生成作用的改革承诺,也向国内众多金融机构展示了市场孕育着的汇率风险。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05年7月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做出重大改革人民币升值2%以来,市场的力量在人民币汇率形成过程中发挥出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人民币汇率的各方面影响因素,预测在我国现行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将稳中有升,上涨预期约在7.75元兑1美元附近。  相似文献   

16.
尽管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很高,我国政府仍声明继续坚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一正确的政策。但应看到我国的固定汇率制已暴露出许多弊端。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存在缺陷,僵化的汇率制度制约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金融开放条件下,我国应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结售汇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7.
近期国内国际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一直很高。中国央行已在2005年7月21日调整了人民币汇率,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了2%,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实证的VAR模型,初步讨论了宏观经济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指出我国应妥善采用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解决汇率改革的问题,使我国经济得到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博览》2007,(1):26-26
如何看待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趋势如何?围绕人民币升值问题.或许我们只有通过多视角透视,才能找到更为理性的答案。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论述了人民币汇率政策并不是造成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元凶",人民币升值对改善美国贸易逆差的作用是很小的。然后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我国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人民币是否升值也引起了各种猜测。去年10月召开的西方七国财长会议又掀起了对人民币汇率的新一轮讨论,刚刚实施的加息政策也进一步加大了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本文认为,人民币汇率不仅仅是汇率水平问题.最根本的是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问题。目前要按照市场化原则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更富弹性的汇率制度。适当扩大汇率浮动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