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当前中国众多经济改革中,与公众财富密切相关的金融改革引发社会普遍关注,近期信托等产品违约风险升级更是警示金融改革迫切性。相比其他改革,金融改革尽管也伴随改革开放而稳步推进,但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却未能出现金融改革的同步大幅推进,金融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近年来美国等外部国家对人民币汇率升值施压、热钱跨境流动越发频繁、外汇储备被动高位累积、信托金融及影子银行等井喷式发展等,诸多现象暴露了中国开放金融潜在问题所在,更有评论指出中国陷入经济大国与金融弱国的尴尬局面。业界期盼借金融危机促使政府加快推进相关改革,但始于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  相似文献   

2.
超金融化扩展了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维度,使实体经济系统更不稳定,美国历史上出现的多次金融危机都是超金融化的结果。从分形动力学假设视角上看,劳动分配与货币资本分配的关系是非线性的,资本主义经济系统所呈现的短期不规则涨落并非外部随机冲击的结果,而是系统内部的机制所引起的。在开放经济中,美国的金融危机具有国际传染性,受美国持续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中国经济亦处在复杂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这有可能造成中国金融资产过度分配的系统性风险。为保证国内经济稳定,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3.
正历史的发展和理论的创新总离不开客观规律决定的脉络。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始终是金融与经济实践碰撞的核心,同时也是金融理论创新和发展的主线。金融与经济矛盾运动的变迁中导致的经济金融化的趋势.使金融不再仅仅是经济的媒介,而逐渐演变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在金融的内涵不断丰富的同时,金融的外延也随着经济的金融化不断扩展。其中的特征之一,就是房地产逐步显现出与金融的高度关联性,使房地产金融既成为推动城镇化和房地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成为滋生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因此,"房地产金融"就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和经济金融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李真  李茂林 《财经研究》2021,47(6):4-18
大规模减税降费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财政政策的重要特征,而且防止经济过度金融化及资本无序扩张是新时期构建内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任务之一,但鲜有研究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研究此次减税降费对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文章基于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行政区划禀赋特征,深入探讨供给侧改革中的减税降费政策对扭转我国经济金融化趋势的影响效应,理清财税政策在引导社会资本"脱虚还实"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减税降费政策对于企业金融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在非国有产权、非制造业行业、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区域和规模较小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2)减税降费通过有效弱化企业的金融偏向性"投资替代"动机和"实体中介"动机促进社会资本回归实体领域,但并未对企业投资"蓄水池"动机产生显著影响.(3)减税降费对金融化的抑制作用虽有利于促进企业进行实物资本投资,但在引导金融资源回流而促进创新投资方面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文章对于进一步科学优化财政政策设计以引导产业资本流动,以及构建有效的财税政策组合体系和协同有效的现代宏观治理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制造业日益显现的金融投资倾向和行为,深刻影响公司的经营决策与技术创新能力。制造业过度金融化将加剧"去工业化"和资产泡沫化矛盾,削弱制造业发展基础。本文构建了制造业金融化影响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欧拉方程为基础建立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行为模型,并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采用一步系统GMM等估计技术,实证制造业金融化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假设。研究发现,制造业过度金融化抑制了技术创新能力,而政府控制进一步放大了金融化对创新的消极影响。本研究提供了制造业金融化影响技术创新的微观基础,拓展了技术创新理论,并为政府引导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欧盟内部大多数国家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外需拉动,缺少抵御世界金融危机的能力.虽然建立了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现了统一,但各成员国却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财政政策,这种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各国的宏观调控能力大幅度减弱.一些欧盟国家的执政党为了获取民众的选票,不顾本国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长期实行高社会福利的政策,过高的福利支出成为了政府的沉重经济负担,政府负债累累.而且欧元区的金融监管不足,与快速发展的金融创新不相适应,也为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扩展了经典的资本配置效率模型,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从行业视角分析了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资本配置影响的微观机理,并基于中国2003~2014年实体经济行业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呈现出结构性的"行业效应",那些对外部融资依赖性较高的行业,其资本配置效率随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而提升得更快,而对外部融资依赖性较低的行业,则随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而提升得较慢。随着我国金融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的"行业效应"将会更明显。宏观调控部门在制定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相关政策时,必须要考虑到各行业的特质性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各行业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相关政策反应的内生性,这为我国制定并实施"积极引导金融资源注入实体经济"以及"定向调控和精准调控"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创新的结合,催生出了一系列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其中P2G是指private-to-government,是为民间资金进入政府项目提供渠道,引导民间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这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以引进政府信用构建投资组合为特色,顺应了政府政策和投资者的需求,遵循了互利共赢的理念。本文将结合财猫网P2G模式的运行,分析P2G模式的经济金融效应及发展前景,并就其潜在风险提出分析建议。  相似文献   

9.
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国内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明显的问题,经济增长乏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果断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有效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快速增长。金融危机的出现使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决策方面存在数据失真,决策滞后、政策变动过频,企业消化不良的缺陷,针对以上情况,今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更重稳定、更重民生三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由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遭到重创,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金融资产的高速扩张是当今金融发展的趋势,其过快发展必然给经济增长带来风险。很多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对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近来年,中国工业企业呈现出购置土地和金融资产的“脱实向虚”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研发创新行为。本文利用2006—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创新专利研究数据及土地出让交易数据,利用PSM-DID模型,从土地购置行为和购置额度两方面探究工业企业土地购置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企业土地购置行为显著促进企业创新,且这一促进作用呈倒“U”型趋势;工业企业购置工业用地行为对企业创新有促进作用,购置商住用地行为则显著抑制企业创新。本文研究还发现,工业企业适度的土地购置会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财务风险,扩大企业研发投入而促进企业创新,高额的土地购置则会加剧企业融资约束和财务风险,从而挤占企业创新资金而抑制企业创新。本研究为政府合理监管工业企业购置土地行为提供依据,有助于引导工业企业合理协调“土地购置”和“研发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趋势显著,以金融资本为主导的积累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但也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而今,距离危机的爆发已经十余年,危机后当代资本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调整。本文考察了危机后美国政府的系列"再工业化"政策、新自由主义持续强劲的势头、新形势下美国经济的新矛盾与新变化,探讨"再工业化"能否为美国寻得摆脱经济危机的新型积累模式、危机后金融部门为何迅速恢复并依然主导美国经济、劳资矛盾的持续加剧能否催生新的变革等问题,认为危机后美国经济金融化趋势尚未逆转,新型积累模式尚不可得,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内部的经济调节机制无法解决其持续激化的基本矛盾,而矛盾的激化酝酿着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胡洁  韩一鸣  钟咏 《技术经济》2022,41(12):144-156
近年来,我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脱实向虚”问题,微观层面表现为实体企业金融化现象日益凸显,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且导致金融领域的风险集聚,因此如何抑制经济“脱实向虚”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2009-2018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非房地产类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从产业优化发展的视角出发,实证检验企业并购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抑制影响及作用机制,并采用三重差分法检验境内并购和海外并购对于实体企业金融化抑制作用的差异。研究发现:企业并购对于企业的短期金融化行为和长期金融化行为均有抑制作用,且海外并购的抑制作用更强;境内并购主要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和“产业链协同互补效应”抑制企业金融化,海外并购主要通过“产业链协同互补效应” 和“技术协同效应”抑制企业金融化。本文研究表明企业并购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产业对资本的吸引力,从而从根本上治理经济“脱实向虚”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企业金融化现象在学术界备受关注。国内外研究表明,风险投资对企业投资和企业创新均具有积极影响,那么风险投资能否影响企业金融投资行为?以2009—2019年沪深两市首次公开发行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风险投资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存在异质性。具体而言,风险投资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主要体现在制造企业、盈利能力较弱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东部区域企业中。同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风险投资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越强。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风险投资通过促进企业实体投资抑制企业金融化。进一步分析发现,风险投资能够缓解被投企业融资约束,而融资约束的改善并未促进企业金融化,而是促进企业创新。结论可丰富风险投资与企业金融化相关领域研究,证明风险投资能够驱动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对政府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导金融回归实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经济金融化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文章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指出了金融化的本质在于资本积累演变为资本脱离剩余价值的生产与交换而通过金融系统实现增殖的过程,进而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异质性主体的非对称演化博弈模型,揭示了非金融主体与金融主体之间从普通经济关系到金融关系的动态演变过程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经济主体之间的动态关系演变表现为非金融企业主要通过金融活动获取利润,金融企业则关注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并将普通家庭纳入其体系使之成为新的利润源泉,而普通家庭则被迫接受强势经济主体的二次分利,这些关系的变化将导致一国经济的金融化乃至金融危机。(2)经济发展状态取决于金融主体与非金融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非金融主体行为起主导性作用。在既定假设下,当非金融主体仅通过其资源保护行为影响金融主体的分利技术时,既可以促使一国经济走向新的稳定状态也可促使其走向崩溃;当非金融主体通过其资源保护行为和分利技术影响金融主体的分利技术时,经济可以实现演化稳定状态。(3)经济主体的金融化行为有三个层面的影响:一是经济主体的金融化行为促进经济主体自身在短期内实现高额资本积累;二是金融主体的分利行为与非金融主体的生产行为经常呈现对立的经济关系并容易被激化;三是没有政府介入的自由市场必然导致矛盾激化而陷入危机。因此,深入理解经济金融化问题的本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机制,对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和金融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经济必须摆脱传统数量型增长的路径依赖,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才能缓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着力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逻辑包括历史逻辑、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政策逻辑五个维度。从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出发,主要矛盾的转化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必需从数量型经济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要求建立以质量为发展目标的价值判断体系,形成现实价值与终极价值相结合的价值判断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选择,而最优路径选择应是符合价值逻辑要求的经济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三大系统之间质量的耦合与互动。最优路径选择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又具体表现为微观质量、中观质量和宏观质量三位一体的实践逻辑。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逻辑的关键在于建立以创新驱动政策、结构协调政策和质量变革政策为核心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我国“脱实向虚”的经济现状,以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研究企业金融化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结果发现: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研发投入越多;相比于国有产权、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民营产权、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金融化更加有助于其研发投入;金融化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研究阶段支出有促进作用,而对开发阶段支出有挤占效应。  相似文献   

18.
税收负担是否成为倒逼实体经济企业向金融投资领域进军的重要动因?虚拟经济发展在企业税负与企业金融化之间的关联效应如何?本文使用2010—2016年A股工业企业财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微观税负能显著提高工业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2)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税收负担的金融化效应更为明显;(3)虚拟经济发展将放大税负水平对企业金融化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Debates on industrial policy have typically focused on interventions in the ‘real’ sector to facilit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resources-based economy to one that is based on manufacturing. Although the financial sector has always figured strongly in these discussions, its development, or rather repression, is almost always considered in the context of serving the ‘real’ sector. In contrast,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emerging literature on government policies to develop financial sectors into independent and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on their own right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slamic finance in Malaysia.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emergence of Islamic finance in Malaysia, and the country's evolution into a key player of the sector in the global market, can be attributed to developmental efforts or industrial policies adopt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case of Islamic finance in Malaysia suggests the continuing relevance of industrial policy for developmental purposes. More importantly, it demonstrates that developing countries can chart a path towards services-led growth, the next frontier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s, economic financialization degree can no longer be ignored for its influ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oney supply, economic growth and inflation. Combined with the horizontal comparison of China, this article concentrates on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from the period of industrialization to economic financialization in the U.S.,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s first done on the variation of overall economic operation. Then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based on VAR model is applied to study the dynamic influence of economic financialization degree on the relationship evolvement.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economic financialization makes good explanation of the deviating phenomenon among money supply, economic growth and inflation, an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ctitious economy and real economy is becoming closer and closer. Furthermore, compared to the U.S., China still belongs to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from the period of industrialization to economic financial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