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是美元本位。但美元本位制本身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导致世界经济的发展陷入一种经济增长→贸易失衡→信用扩张→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膨胀、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循环过程。本文在简单阐述国际货币体系沿革的基础上,从贸易分工、内在调节机制、货币层面、储备货币、政策协调和成本分摊以及贸易失衡的调节机制方面论述了美元本位制的内在脆弱性,指出正是其自身的因素导致世界经济的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消费曾经是美国和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自美元本位制确立以来,美国消费日益呈现不合理之态势.笔者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是根源于美国的过度消费,而这种消费的过度又根源于目前不舍理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本位制.鉴于此,本文的分析逻辑在于,美元本位制造成了美国消费过度,而恰恰就是因为过度消费才最终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相似文献   

3.
国际货币体系在经历了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实践后,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刻——美元本位制。在二战大发横财的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经济上的一枝独秀使得美元本位制大放异彩。然而,由于美元流动性过剩和全球性通货膨胀的积累,2007年美国的金融泡沫终于破损,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被提上了日程。在简单分析了欧元、日元和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缺乏可能性之后,提出在目前国际环境下,任何一国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都无法避免"特里芬难题",建立一种超主权货币成为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殷剑峰 《金融评论》2009,1(1):37-49
理解近20年来全球经济失衡现象和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之所以爆发的最佳切入点是美国居民储蓄率的系统性下降。本文利用美国的资金流量表,分析了财富效应和信贷便利性对美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由此导致的美元信用基础的变化,以及复杂金融体系下包括中央银行和各类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美元信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由此可以发现,此次危机不仅是美国居民过度负债的危机,而且也是美元信用基础坍塌、信用创造机制瓦解的危机——这意味着此次危机的持续时间或许会非常长。无论如何,全球经济失衡和当前的危机都反映了信用本位制下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的另一种形式的“特里芬两难”:世界货币需求的增长和单个储备货币国维持货币信用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要推动储备货币的多元化,以改革国际货币体系。  相似文献   

5.
美元本位、全球经济失衡与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升级和深入,世界各国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的美元本位制为线索,对美元本位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时期所导致的三次大规模的全球经济失衡进行分析,并对每次经济失衡后的调整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进行探讨。文章认为以美元本位制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将难以维系,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加速了各国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发端于2006年下半年的美国次级债危机冲击了华尔街投行,也冲击了对冲基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本文认为当前发生的美国金融危机与现行美元本位制下美国货币政策外部软约束有着内在的联动关系,即外部均衡软约束的美国扩张货币政策推动了美国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7.
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中的美元霸权因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霸权稳定论指出,霸权国提供公共产品乃是维持国际经济体系稳定的保证.而本文的分析指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不稳定性恰恰来自于美元霸权.当前美元霸权的行使体现为牙买加体系下的中心-外围构架.位于中心的美国获得了铸币税以及通货稳定的收益;而外围国家则更多地承担了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的成本.这种不平衡的构架注定是不会持久的.当前美元霸权对中国的影响包括人民币升值压力、外汇储备的效率损失和汇率风险,以及"冲突美德"的威胁.中国的相应对策则包括:在近期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适当削减外汇储备的规模、将FDI的水平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2010年央行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尤其是10月份以后,短短9日内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上此前不久,央行宣布加息,反映了央行紧缩货币的政策信号.本文从美元本位制说起,通过对美元环流的分析,来探讨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美国凭借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地位获得了大量利益。这种利益由美元利益格局来保障,通过创造各国对美元的需求来实现,同时,作为核心环节的美元计价机制、权力框架以及有利的外部环境也是该格局的必要支柱。当前,美元面临着强有力的竞争和挑战,美国自身也在调整其战略,以期获得更为持续而长久的利益,由于美元利益格局依然存在,美元地位的改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仍然属于美元本位制。一方面,美元通过经常项目失衡向世界输出大量美元,这造成了国际货币体系外围国家的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美元通过外围国家对美国金融资产的购买回流到美国,美元扩张的最终结果又会造成美国国内的流动性过剩。这造成了危机不断在外围国家与中心国家发生。如果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储备资产的流动不发生根本改变,未来金融危机爆发的风险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1.
经济内部失衡或者外部失衡对汇率的影响都是不确定的,但是,当经济内外部同时失衡时,汇率贬值或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可能性最大。实证结果支持了上述结论。当美国经济内外部同时失衡时,美元贬值或美国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概率就会提高2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通过汇率变动,美国将内部问题外部化了。理解了美元汇率变动的原因实际上也就理解了21世纪初期以来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The likelihood of extreme daily changes in London Interbank Offer rates are estimated using the peaks-over-threshold method developed from extreme value theory. Value at risk and expected shortfall for high quantiles are produced for the left and right tails of the distributions for each maturity. The Generalized Pareto distribution of the peaks-over-threshold method is found to be unsuitable for modeling exceedances above a high threshold for samples of simple daily changes in the LIBOR. When the series are transformed to logarithmic daily changes, extreme value analysis proceeds smoothly and yields useful information about the relative frequency or magnitudes of extreme events. The main consequence of this is that the risk statistics associated with a given change in the LIBOR depend on the initial rate level; at higher (lower) interest rates, changes of a given size are more (less) likely to occur.  相似文献   

13.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采取了一系列货币和财政政策以拯救深陷泥潭的本国经济。美联储运用非常规政策工具向金融体系注入大量流动性资产,美联邦政府也大幅度提高了财政支出,使得财政赤字愈加恶化。在此背景下,美元资产的安全性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分别从货币政策效果、财政赤字的可持续性以及投资主体等方面考察了美元资产的安全性,分析了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际作用,并从投资主体结构探讨了美国联邦政府的经济取向,最后以所涉及资产的市场表现回应美元资产安全问题。笔者认为,与其它货币资产相比,持有美元资产并不会承担额外的币种风险。  相似文献   

14.
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即以资产为本位的泛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中心国家美国和外围亚洲国家形成了双赢的局面。该体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具有更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美国能够承受更大规模的经常项目赤字,并由此获得了更为灵活的政策操作空间。在某种程度上,美国巨额的经常项目赤字是其雄厚的金融和经济实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国际金融危机背景来研究美元价值与美国国债、美国股指、经常项目逆差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现实意义。通过选取美国国债、联邦基金利率、标准普尔指数、经常项目逆差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VEC模型、脉冲响应模型及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进行考察后发现,美国国债的泛滥与美元贬值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美元价值的波动与美国经济基本面(包括金融环境)的状况存在显著的长期相关性;美元指数的走势与国际金融市场中石油、黄金等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的走势相关,且后者对美元变动具有一定程度的短期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16.
Using data on the Canadian-U.S. dollar rate, we reexamine the monetary model of exchange-rate determination for the recent float in three ways. First, we test its long-run validity, using Johansen's multivariate cointegration techniques. Second, we examine and test the model for the presence of speculative bubble, and finally we test for parameter stability of Johansen's results using the Hanse-Johansen recursive tests. [F31]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以中国为代表的外围国家出发,采用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动态一般均衡的方法,分析了美元本位在中美货币政策福利分配中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外围国家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美元本位导致了汇率传递的不完全,美国作为美元本位的核心国始终能够获得正的福利增量,而外围国家的福利是否增加,受到美元本位程度、消费替代弹性和国家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美元本位程度和消费替代弹性主要影响两国福利分配的总量,而国家规模的大小将直接影响两国福利分配的比例。总的来说,中国可以通过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高出口厂商的议价能力以及加强中美国际货币政策合作来减少美元本位带来的福利损失。  相似文献   

18.
中美经济失衡是美国长期坚持美元霸权战略的产物,也是中美两国金融发展差异的自然反应,同时还是国际生产中心向中国转移过程中,凸显的国际生产中心和国际货币体系错配后,加深了中美经济失衡对中国经济影响程度的结果。该文认为:中国应采取必要的对策进行调整,如,深化国内金融市场改革、推进制造业中心与人民币国际化同步进行、坚持资本输出与产品输出并重发展战略、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制度、逐步开放资本项目等。  相似文献   

19.
The U.S. has had significant trade deficits in insurance for several year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asons for such big annual deficits. A large home market, a low reinsurance capacity, and the conservative attitude of U.S. insurers toward foreign markets are identified as the primary contributors to such deficits. The paper also addresses the issue of how U.S. insurers can improve thei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position. By expanding their operations abroad, particularly in Mexico and Latin America, and by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the fast-growing Asian markets, American insurers have their greatest chance to accomplish that objec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