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静态的生产力由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构成;静态的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构成。动态的生产力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主要是劳动工具)加工改造制作劳动对象,创造物质财富的社会实践过程;动态的生产关系即是"生产——分配——流通(交换)——消费"的矛盾运动过程,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运动蕴涵在四个环节整体之中。由此,我们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诸多认识。  相似文献   

2.
生产方式最大量出现的含义之一是生产关系,即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关系的广义的生产关系,或者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总和"、"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而不是仅在生产领域中发生的、与交换、分配关系并列的狭义的生产关系。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还是劳动过程、劳动方式,实际上都是以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无论把生产方式定义为结合方式或劳动过程、劳动方式,都无法说明它是独立于生产关系之外,同生产力、生产关系并列而且决定生产关系的中介环节。否定政治经济学以社会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极易导致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错误,因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深刻地阐明了生产、消费关系的原理,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种种谬论。马克思考察了资本主义现实的经济运动,运用光辉的辩证法原理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看作是统一的社会生产过程中相互联系着的不同环节,看作是社会生产有机体内部相互作用的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其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其它要素自然也反作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4.
商品经济一向被看作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仔细分析,商品经济既包含有生产关系,又包含有生产力,既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又属于生产力经济学研究范围。为了避免二者重叠,应弄清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这是大家公认的解释。而生产关系究竟包含那些内容,基本上有两种论点。第一,四环节说。按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中的论述,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方面的关系。“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第二、三内容说。斯大  相似文献   

5.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运用唯物辩证法,系统的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生产关系"以及"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并详细说明了"生产、分配、消费、交换"四个环节的内在关系.本文从《导言》所表达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出发,结合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6.
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矛盾。经济合理性法则和利益动力法则是由这一基本矛盾决定的。前者是生产力法则,后者是生产关系法则,后者是前者的实现机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经济合理性法则的实现提供了最强大的利益动力机制,但只有合理的经济体制才能保证这种动力机制发挥作用。 一、社会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都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环节的循环运动。其中,生产是手段,消费是目的,分配和交换  相似文献   

7.
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认清西方供给学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这一问题上的根本区别.西方供给学派基于要素价值论的分析混淆了价值与财富的区别,不仅忽视了价值的流通与实现、忽视了价值分配对生产的经济效应,而且割裂了需求与供给的辩证联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将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有机统一起来,不仅关注价值的生产和流通,更关注价值的分配,从而能更有力地解释和正确引导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8.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从社会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看,分配是一种广义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产品的分配。就产品的分配而言,视其范围,又可以分为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个人收入分配理论是从个人收入的角度来研究产品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9.
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首先必须坚持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的《资本论》原理.《资本论》集中体现和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大写的逻辑.《资本论》阐述了一系列原理,例如,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对生产条件即生产资料的占有决定生产和再生产的社会性质以及劳动过程的社会性质、并决定对生产结果的占有即分配关系,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只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主体承担者,按比例分配总劳动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过程而是一个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的社会过程,等等.这些原理对于经济分析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0.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而分配方式是由生产与交换方式共同决定的。交换影响和决定着分配的去向及其功能的实现,也是生产、消费的衔接环节,脱离交换研究分配不能把握分配的本质和规律。  相似文献   

11.
研究对象问题既是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又是创新构建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基本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但政治经济学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其研究对象绝不能仅仅局限于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从本质上要求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将资源配置纳入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体现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生产关系     
《经济师》2000,(9)
也称经济关系 ,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各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人的关系 ,如企业中厂长、经理、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等之间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就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 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里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居中。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环节。“经济增长”实质上是各个环节相互推进、不断循环的过程,是各环节内部结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总过程。马克思  相似文献   

14.
能源分配论     
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制约因素之一。把有限的能源产品进行合理的分配,是保证社会主义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之一。能源产品的分配是社会总产品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总产品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初次分配,按价值形成C、V、M三部分,其中国民收入V M经过分配与再分配之后,社会总产品按其价值最终形成三大社会基金,即补偿基金、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考察,上述三大基金又与物质生产的两大部类紧密联系,按照实物更替与价值补偿的法则,进行交换,从而使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使社会再生产周而复始,连续进行。社会生产总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  相似文献   

15.
搞活大中型企业,需要把企业推向市场,完善的市场体系对增强企业活力必然有重要的作用。(一) 搞活企业需要调整结构,市场体系是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调节器。社会需求结构包括居民消费需求、社会集团消费需求、总投资需求和进出口需求。从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来看,固然生产决定交换,但同时交换又对生产有很大的反作用。生产环节创造的商品价值,只有通过交换环节使商品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才能实现其价值的补偿。而市场正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自然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  相似文献   

16.
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定义,近年来在刊物上进行了讨论,发表了一些不同的见解。我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这符合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给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所下的定义,我准备另写专文来阐明。本文只限于解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讲的生产和分配、交换及消费关系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生产关系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在这个问题上有两个主要观点,即人们所熟悉的“三分法”与“四环节说”。我们认为,这两个观点都没能准确地说明生产关系的内容。按照我们的理解,生产关系应该是社会生产的条件和形式的统一,即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社会形式这二者的统一。本文试图在对“三分法”和“四环节”两说的分析中阐明自己的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消费是终点,是生产的最后归宿。但消费又反过来作用于起点,积极地影响着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略析当代中国生产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伦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伦理和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人类经济生活和生存的意义、经济伦理的相互关系问题等等;狭义的经济伦理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人类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关系中产生的道德现象、道德原则和规范、伦理观念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等问题。本专题着重从经济活动,特别是经济运行的过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环节的伦理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我刊从本期开始,发表省委宣传部顾作义、钟庆才同志对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四个不同层面伦理观研究成果,敬请读者垂注。  相似文献   

20.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然而学界对这一课题的理论理解尚不一致。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供求关系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西方经济学关于供求关系的分析仅仅反映交换领域关系,抽象掉了社会生产关系;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注重研究供求背后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总和。西方经济学认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资源配置似乎都是在交换领域通过价格机制完成的;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认为供求关系只能"调节"价格而不是"决定"价格,市场经济中的真实经济关系是价值决定价格,同时又调节供求关系,进而实现资源配置。西方经济学宏观领域研究的供求分析只是总量问题,并不区分个量与总量在性质上的差别,更没有认识到数量背后深层的结构和比例关系;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认为社会再生产在"数量"的背后还包括了结构和比例问题。其重要启示在于:认识供给侧不能停留在交换领域的供给数量,而是要深入生产领域的生产端;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忽视需求侧;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决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遵循"质量法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