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农民对劳动力的配置反映了他们在一定社会结构条件下的生存策略。本文以李村农业收获中的换工和雇工为例对此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虽然换工在李村出现了很久,但在目前李村村民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及外部对村庄的支持缺乏的背景下,庄稼收获中的换工更加体现了村民对共同体资源的利用方式,是农民的自助行为;农业市场化的推进及现金在现代社会中的日益重要,致使村民普遍从事以市场为导向的李子生产,造成在收获期李子生产大户只能向外村雇工方能满足客户运输农产品的要求。尽量不去雇工反映了村民在农业市场化程度较高情况下的精打细算。与禄村的情况相比,李村村民的生计主要不再取决于农田有无和农田多少,而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影响,在市场风险面前,村民只有加大自我开发程度来寻求自主性。鉴于此,劳力价值问题应重新予以关注。建立更利于农民实现其劳力价值的制度和市场安排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农业规模经营中,对雇工依赖程度增加导致的雇工道德风险及效率损失,同时分析社会资本对雇工道德风险的抑制作用,进而使用安徽省种粮大户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结论有:(1)农业规模经营中对雇工的依赖程度上升会引发道德风险,进而导致雇工生产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加;种粮大户积累的社会资本能够抑制雇工生产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其中网络、组织和集体行动三个维度社会资本对雇工生产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种粮大户技术效率的平均损失为19%,雇工单要素生产率的平均损失为52%,雇工存在很大的效率损失。(3)种粮大户劳动投入中雇工占比的增加导致雇工单要素生产率下降,进而导致技术效率损失;种粮大户积累的社会资本能够促使雇工单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提升,其中网络、组织和集体行动三个维度社会资本对效率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4)坡耕地和转入地规模过大会导致雇工生产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加,进而引发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3.
“农民非农化”的现象,贯穿在资本主义从萌生到形成的全过程之中,是社会变异的开端.从明朝中期开始。我国许多地区农民多“去本就末,甚至“十分其民已有六七分去农”了。工商业城市日益发展,使农民改业工商、或以交通运输等为业的人越来越多。可见,“非农化”是发展商品、市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和城市化的基础。“农民非农化”导致了社会深层次的变革,甚至是结构性的变异。生产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农业中种植粮食的逐渐减少,为获利而种植经济作物的日益增多,粮食生产也日趋商品化。农业雇工的数量日趋增大。手工业则由小商品生产,发展为使用雇工劳动不断扩大再生产规模的商品生产。经营结构的变化,农业由经营地主与富农经营生产,使用雇工劳动的现象日益发展,主雇之间由人身依附关系变为经济依附关系。手工业中手工工场增多,主雇之间形成出资与出力“相资为生”的关系。市场结构的变化,从地区市场发展为全国性的市场,在全国出现了许多商业销售的中心城市。这时的市场已不只是为了生活需要互通有无的场所,而是通过满足社会需要谋取利润的机制。这都表明我国正在从古代向近代社会发展,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从农业向工业经济发展,而“非农化”是变异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我认为,在当前我国农村,只要具备以下条件的,就应该看作雇工经营:一是雇工没有直接掌握生产资料的支配权。二是雇工没有直接参与雇工单位的利润分配。三是雇工在被雇期间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处于被雇主支配的地位。从当前农村雇工企业反映的情况看,雇工经营对于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有利也有弊,情况比较复杂。有必要从宏观经济角度对雇工企业的利弊做认真地考察,把实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商品生产的政策所带来的好处,与雇工经营的有利方面区别开来,把宏观经济控制不好而发生的问题,与雇工本身的弊病区别开来。从上述指导思想原则出发,去分析研究农村雇工的利弊就可以看出:雇工这种经营形式的主要有利方面,是在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社会专业分工协作不很发达,农民对发展合作制还有许多疑虑的情  相似文献   

5.
拿哪种类型的雇工企业同资本主义制度中的雇工经营比较?目前我国农村雇工大致可分三种类型:1.农民和个体劳动者之间辅助性或合作性的雇工。如以个人或家庭成员劳动为主,农忙时请少数几个“忙工”,农户问互助性的变工或换工;属于生活性的请人劳动,劳力不足或丧失劳力的农户,为了维持生活而请人干活;农户为解决某个技术难题或学习某项技术,聘请个别技术工;集体企业包括实行按劳分配为主、按股金分红为辅的合作企业招聘少量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我县农村中逐渐出现了雇工经营的情况,从全县进行书面调查统计的结果看,农村雇工经营已普遍存在,无论是山区、平坝、丘陵都有.经济发达、社队企业雄厚的地区较多,情况相反的地区较少;农、林、牧、副、渔各业都有,最多的是工、副业,其次是农业和饮食服务业;集体企业雇工较少,个人承包企业雇工经营较多;工副业以常年性雇工为主,农业以临时雇工较多.雇工产生的原因我们认为,产生雇工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来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还处在不发达  相似文献   

7.
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进入城市逐步形成空心化,与农忙时节的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形成鲜明矛盾。文章在对广东省阳东县大沟镇、河南省原阳县葛埠口乡葛庄村以及四川省西充县黄竹坝村等地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2014年4月社会资源研究所发布的关于中国农业雇工现状的报告,从对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农业雇工现状的研究中发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存在雇工难、雇工费用上涨等现象,接着对这种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失地农民数量增加及农民观念的转变,并通过文献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空心化背景下农业雇工的特征即:农村空心化使农业雇工具有技能水平低、年龄性别失衡、易季节性失业、权益难以保障、工作成本高等特征,最后从加强业务培训、细化生产环节、加强社会保障3个方面提出建议以保障空心化背景下农业雇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最近两年多,我国农村出现了雇工经营,有的地方(如广东、福建等省)已发展成为一种较普遍的形式,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中央(83)1号文件对农村雇工的政策作了原则规定.四月中旬,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在北京召开了雇工理论与政策讨论会,对当前农村雇工的性质、应采取的政策措施及共产党员能不能雇工等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主要观点如下:一、关于雇工经营的性质一种观点认为,目前中国农村的雇工经营,基本上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但有不同程度的剥削,带有资本主义因素.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占统治地位;农村土地、水利设施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雇工经营受到限制,它只是在部分地方、某些生产领域中存在的特殊经  相似文献   

9.
旧中国农业商品化的兴起和发展,促使农村阶级分化愈益加速和严重,农村生产关系也沿着租佃和雇佣这两条主轴展开并变得愈益复杂。本文将要证明,租佃关系与关雇佣关系不仅在同一个农业经济系统中交互并存,而且有着一定的消长关系。在商品经济初兴阶段,地主还外没有太多的农业外投資获利的机会,因此他们多是在乡地主,财富的增殖也主要来自农业。此时他们可能较多地雇工耕种土地,亲自参与农业生产的管理和经营,以图获得高于地租的农业利润。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各种农业外的投资机会。由于比较利润率的驱使以及对新兴市镇的享乐环境的追求,地主逐渐放弃了雇工经营的方式, 全部出租土地,以便带着他的家庭和钱财,迁往新兴的工商市镇,成为不在乡地主。这时候,由经营地主与雇农建立起来的雇佣关系就趋于解体。  相似文献   

10.
(一)我县农村在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出现了雇工经营,其基本情况如下:雇工经营的形式:(一)集体社队企业雇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企业除原有务工社员外,聘请有技术专长的能工巧匠,参加生产和管理,全县650个企业,雇工的有90个,雇佣301人;另一种是社队企业承包给一人,由承包者自己挑选雇佣生产工人,全县57个企业,雇工194人.(二)联合体雇工.有的经济联合体劳力和技术不足雇佣工人,  相似文献   

11.
辽西走廊地区传统农业存在着经济效益低,环境问题严重等问题;通过对该地区开发葡萄种植业的有利条件分析,认为葡萄种植业是辽西走廊地区调整农业结构,开发效益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提出了酒葡萄栽培—加工—销售与鲜食葡萄栽培—贮运—销售两种开发模式,并对模式进行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2.
战后乡镇自治运动中的保甲制度--以嘉兴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焕鹏 《中国农史》2004,23(3):96-104
本文运用大量档案资料,分析了战后保甲制度在嘉兴地区的运作情况。在文中作者着重分析了保甲机构在战后保甲运作过程中的变动,保民大会在战后的具体运作,以及保干事和保长在保甲运作中的具体作用,从而对战后国民政府推行的保甲自治的实质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3.
夯实基础创新管理 建立出租屋流动人员长效管理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充分发挥国土房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起出租屋流动人员的管理机制?本文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围绕构建和谐黄埔,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早期稻作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到来,黄河中下游地区迎来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虽然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以旱作农业为主体的,但在粟作农业发展的同时,稻作农业也在孕育发生。从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直到夏商时代,尽管其间气候状况发生过冷暖波动,稻作的发展也存在有起伏变化,但在整个全新世大暖期,稻作农业基本上都在逶迤发展着。实际上在全新世大暖期存在着一个粟稻混作区,其范围随着气候变化虽在不断波动,但大体位置在黄淮之间。这与黄河中下游地区所处的南北生态过渡带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从裴李岗文化时期到夏商时代的早期稻作农业,也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它对黄河流域的古代农业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充分显示了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及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东线(山东段)调水区的水文、气候、地质、地貌等条件,初步论述了东线(山东段)调水工程中面临的主要地质问题,如塌陷(包括采煤塌陷、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震等问题,提出开展地质普查工作、完善监测系统和提高预报的准确性、抗灾和救灾、宣传教育和与减灾立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聂华 《林业经济问题》2006,26(5):410-412
在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通过区分总效用与边际效用,引入消费者剩余、边际生产力、产品分配净尽理论及资源的稀缺性等概念,提出用总效用而不是边际效用计算森林环境价值量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不合理的,会夸大森林环境价值量。  相似文献   

17.
如何充分发挥地籍管理在国土资源日常管理中的作用,实现地籍管理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地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实践经验,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潍坊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劳动力的过剩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对潍坊市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测算,分析了转移的特点,并结合实际,提出加快潍坊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控制阴影下的自治:战后杭州地区的保甲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杭州市档案馆所藏大量档案资料,分析了战后保甲制度在杭州地区的运作情况.在文中作者对保甲制度在法律层面及在实际操作层面作了细致的分析,作者着重分析了保民大会在战后的具体运作,保甲经费的筹集,从而对战后国民政府推行的保甲自治的实质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结合轮岗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如何优化全员轮岗的内部环境,提出了全员轮岗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