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张秀华  陈恒 《商业研究》2006,(8):184-185,205
WTO国民待遇原则要求一成员在对待其他成员的产品、服务或服务提供者、知识产权所有者或持有者的待遇不低于本国同类产品、服务或服务提供者、知识产权所有者或持有者的待遇。我国现行的现行三部外资法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和“次国民待遇”的规定与WTO的国民待遇原则不一致。为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现行三部外资法应制定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投资领域看似繁荣但问题错综复杂,国民待遇适用的标准混乱已经恶化了我国的投资环境,主要体现在国民待遇与非国民待遇并存,内资待遇标准的不一致,外资上位法与下位法的不一致,外资法与WTO及双边协定的规定不一致等方面.应从调整并理顺内资法律法舰及其政策,统一内资的法律地位和待遇标准;建立统一适用的外资待遇标准,取消对外资的非国民待遇;清理和调整地方性法规及其政策中与WTO和双边投资协定及国家外资法律法规不一致的外资待遇规定;加快制定体系完整、前瞻性强的外国投资法步伐等方面入手,完善我国外资待遇立法及政策.  相似文献   

3.
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首先回顾了"十二五"时期以来利用外资的变化情况,指出当前我国外资利用的几个显著特点:利用规模仍在不断扩大,但增速逐渐降低;外资流入的重点转向服务领域;外资的区域来源结构和地区投向结构仍然较为集中;外资利用的效率得到不断提升。之后分析了当前我国外资利用方面存在的质量偏低、结构不合理、"超国民待遇"现象、挤压国内企业生存空间、软环境建设滞后等问题,最后提出未来更好促进我国外资利用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同国民待遇原则严重背离 ,“超国民待遇”与“次国民待遇”并存 ,内、外资待遇存在较大差异 ,与WTO规则不相协调。文中从经济和法律两个层面剖析了“内外有别”的根源 ,并从统一内外资立法、制定统一的外资法、在《外商投资法》中贯彻国民待遇原则三个方面探讨了加入WTO后实行国民待遇的途径 ,以期确立真正的国民待遇原则 ,与WTO规则接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外资优惠措施是否符合国民待遇原则的讨论日益激烈。一种观点认为,外资优惠不符合WTO国民待遇标准,应予取消,而另一种观点却认为外资优惠待遇符合国民待遇中“不低于”的规定,并不违反WTO规定,不应取消。本文认为,WTO国民待遇标准并未涉及各国有关外资的优惠待遇,不能作为评判外资优惠合理性的标准,WTO外资国民待遇规则已经在我国法律中得到落实。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确立,在构造和谐社会的新阶段,逐步取消外资优惠,为国内外投资者搭建平等竞争法制舞台,是现实的选择。一、什么是外资国民待遇利用外资是我国…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取代原有外资"三法"成为现今我国外商投资管理的基础性法律。本文从国民待遇原则、外资促进和保护、竞争中性、国家安全审查及配套措施五个重要问题出发,探析了《外商投资法》的实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是我国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长期推进的重要成果,是建立外商投资管理新体制的基础性法律。建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为基础的外商投资管理新体制是为了适应我国外资结构变化的重要举措。外商投资法本身也具有历史阶段性:一方面,在现阶段中国制定这样一部法典式外商投资法是必要的,是推动改革符合历史潮流的;另一方面,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还应进一步修改,从而更加彻底地实现内资和外资平等一致监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的颁布实施带来的高水平开放格局将对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基本理论与战略思路上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8.
WTO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 (TRIMs协议 )是一个协调国际直接投资的协定 ,它要求成员国对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实行国民待遇。因此 ,需从TRIMs协议的基本规定入手 ,从对外投资企业的当地成分要求、外汇平衡要求、国内销售要求和出口实绩要求等方面分析中国外商投资法与TRIMs协议的调整适用情况 ,指出中国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与TRIMs协议的内在一致性 ,并从简化审批手续、加强监督管理、提高外资利用效率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中国外资立法、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外资领域国民待遇是当前政府、企业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外资待遇问题的一项基本制度,本文分析了我国外资国民待遇的现实状况,并提出了解决的立法方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外资国民待遇制度。  相似文献   

10.
王存 《财贸经济》2004,(5):33-37
外资国民待遇在其涵义、适用领域、适用方式以及实践过程中均表现出相对性.应当正确认识入世后的外资国民待遇问题,入世并不意味着对外资实行全面的国民待遇,也不否定对外资实行优惠待遇.在外资国民待遇实践中应当着重解决国民待遇基准水平模糊、优惠待遇受益对象过于宽泛以及地区性审批制度对国民待遇原则的扭曲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外资并购方式将取代外商直接投资创建企业方式作为我国主要的利用外资的形式。在我国当前外资并购实践不规范和外资并购立法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外资并购上市公司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模巨大、资本雄厚的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生产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投资和国际生产逐渐取代国际贸易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胆引进外资,并为外资企业单独制订了一套政策体系和法律安排以更多更好地吸引外资。外资待遇便成了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作为一国外资政策的核心内容,外资待遇的制订取决于一系列的国内国际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并对内、外资企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入世"对我国引进外资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WTO规则要求与甸外资政策调整方向,认为主要是市场准入及国民待遇两方面,同时分析了“入世”后外资规模、结构、流出流向地域、投资主体可能发生的变化,最后提出了应对“入世”挑战、加快吸引外资的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14.
投资准入规则是平衡国家经济监管权和开放投资义务之间的重要砝码,核心是准入阶段外资的待遇标准。目前最先进的外资准入模式是"负面清单"基础上的"国民待遇"。负面清单是外资准入阶段不适用国民待遇原则的特别管理措施规定的汇总,其中最具谈判空间的是"不符措施"。不符措施以附件清单的方式,列明缔约各方针对具体产业部门,维持现有和未来采取背离国民待遇的措施。在中美BIT谈判中,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列出恰当的负面清单,将外资准入国民待遇对经济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而中国未来国际投资条约签订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以投资便利化为目标,灵活地选择准入阶段外资待遇标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 TRIMs 协议的基本规定入手,从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当地成分要求、外汇平衡要求、国内销售要求、出口实绩要求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投资法与 TRIMs协议的适应情况,并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提出了完善我国外资立法、改善投资环境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入世对我国引进外资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我国入世在即,入世后必须按照世贸组织的要求调整引进外资政策。本文分析了世贸组织规则要求与我国外资政策的调整方向,认为重点在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两方面,指出入世后外资规模、结构、流向地域、投资主体可能发生的变化,并提出了关于加快吸引外资的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外商投资政策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相协调,是不断进行调整的,经历了从依靠优惠措施向逐步实行国民待遇转变的过程,市场经济理念与原则在外资政策中的体现经历了不够全面向更加全面的发展过程。一、外资政策正常化进程(一)"混合平等"或"相对平等"待遇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是扩大生产能力,出口创汇,由于当时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18.
试论对外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资提供优惠条件是必要的措施,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其负面效应逐渐明显,必须进行战略调整,即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但在具体操作时要符合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的总方针  相似文献   

19.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若干法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超男 《商业研究》2000,(10):104-105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已成为外商对华投资的一个新动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在引进外资和先进科技管理经验、促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帮助国有企业脱困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诸如外资并购的待遇标准、目标的资产流失等都对国企产生消极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在外资并购方面尚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为利用积极方面,克服消极一面,结合外资并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20.
《商》2016,(3)
上海自贸区实行积极推进外资准入制度的创新,推进"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吸引外资成果显著,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应当从进一步削减清单、重点行业重点保护、完善区内法律保障体系及消除隐性壁垒等方面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