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试论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发展方向。研究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于准确认识、把握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源起、历史进程、历史规律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源起问题为研究起点,整体审视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问题,以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乃至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各有其基本内涵,它们在理论上是辩证统一的,在实际历史进程中是同一个过程,它们的有机统一是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轨迹与当代的规范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全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其中国化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和重中之重,而唯物论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主要就体现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中国化上。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以其实事求是和对矛盾的全面解说开唯物论与辩证法中国化的先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对对立面和谐合作关系的阐发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阶段。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中国化推进到一个新的制高点。伴随着时代和任务的转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期被表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是主题或称一体,其内涵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在其结合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时代化和大众化,这是两翼。一体两翼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的规范表达。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三化"密切联系,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共同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指导思想,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并列、递进、融通等特点。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已成为学术界研究并关注的热点,但如何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目前尚未涉猎。文章试图从以中国化的理论观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路方面作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求准确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科学研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前沿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以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为重点进行阐述,并结合当下我国发展历史为依据,首先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其次介绍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的必要性,最后从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的有效思考,进一步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十九大报告关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全党全社会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的领导地位和重要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具体表现,更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青年一代,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高校辅导员对培养"新时代"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内容和方法的大众化,在大众化的过程中应把握两个基本原则,其一,大众化体现了理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也必然要回到实践中去这一基本原理,在大众化过程中要把握生活化的原则;其二,大众化能够实现的理论根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主体这一基本观点,在大众化过程中要把握通俗化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基层党团组织及理论社团和互联网三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经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私有制产生以来一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在“内生说”与“划界说”争鸣之中,我们不妨回归马克思主义文本,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梳理这个问题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发展变化,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正反两反面的经验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道德建设理论,为丰富马克思主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由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极为不同,导致了中国在很长时期内基于这两种视域对资本问题研究的巨大反差。基于两种视域对资本问题的融通性研究,目的不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化",也不在于将现代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化",而在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资本问题的实践出发,如何运用现有理论更好地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殊背景下资本问题的规律性及发展趋势。当今中国,如果学术界将两种视域下对资本问题的研究完全隔裂,是不能反映中国资本实践问题的真实情况。在两种研究范式不发生质的变革的情形下,对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思路进行创新融通,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是一个急遽变动,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时代,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近代中国的思想也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这种转型先后经历了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包括全盘西化)以及中体西用马魂等方面的探讨,而这种对于中西文化的探讨,再加上对两者的深刻批判与反思,积极地推动了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从而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找到了理论依据和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为中国当前改革讨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据此基础,从事物与矛盾的本质差异性、事物概念与内涵关系、事物发展的辩证法与动态性、事物发展的两面性、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关系、事物性质与目的差异性角度看,"要不要改革"命题建立在"危机论""风险论""崩溃边缘论"基础上,其自身是对改革的简单化、极端化认识,其观点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其认识论采用双重标准,对不同声音则采取推向错误极端,并进而加以主观裁定,不可能是讨论改革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以唯物主义、整体主义方法论分析表明,关于改革的讨论不是要不要改革的问题,而是怎样改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15世纪郑和领先于西方各国七下西洋,但由于制度落后,导致近代中国错失海洋贸易机遇。而荷兰、英国因在制度创新方面各有特色而成为贸易强国。美国作为持续时间最长的贸易强国,其在制度创新方面的系统优势尤其值得重视与借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迅速崛起为贸易大国离不开制度变迁,中国要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仍然要通过深化改革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是否属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争,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了。在30年代后期为了反对日本的反动言论,国内学者大多不承认中国属于亚细亚形态的社会。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国内学者对此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看法,较为典型的有普遍类型说、特例说和东方社会类型说。各种说法都有自己的理论和事实依据,相应地也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重要政治思想资源具有维护国家政局稳定、提升政治正当性、抵制削弱敌对意识形态渗透等功能。互联网作为高效便捷的信息传递系统,同时也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载体。西方发达国家凭借互联网技术优势,以“互联网自由”为借口,力图使网络成为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这必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我国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揭示作为意识形态的西方自由主义为西方国家利益服务的本质,同时探寻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潮流的价值共识,实施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意识形态的阐释力、传播力、影响力与控制力,从而有效抵制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与侵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创新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国家提出自主创新战略以来,各项创新举措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理清创新的理论渊源有利于指导自主创新战略的顺利实施。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理论中体现了创新思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马克思的创新思想能够指导当代中国的经济生活。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文化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前苏联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西方民主与宪政思想等文化共同构成,这些文化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当代中国文化存在与传统文化的割裂、与西方文化的隔阂、经济至上的盛行、科技主义的泛滥、政治制度改革缺失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精髓,构建和谐社会;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加强民主、提倡法制,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提倡人本精神、加强道德建设,推进经济稳步发展;探求规律、追求真理,发展科学技术;消除差别、稳步推进,促进制度改革等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思想,这个思想蕴含着继承、扬弃、创新的本质内容。本文着重就毛泽东文化建设的继承性、开放性和方向性等问题做些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