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有时会将所持有的金融资产转移给该金融资产发行方以外的其他方,以满足资产流动性或风险管理等的需要。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处理的核心问题是被转移的金融资产是否应当终止确认,以及如果应当终止确认,应当在多大程度上终止确认。本文以应收账款保理为例说明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2.
一、金融资产终止确认 (一)根据本准则第七条规定,企业终止确认某项金融资产,是指将该金融资产从其账户和资产负债表内予以转销。以下例子表明企业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转入方,应当终止确认相关金融资产。  相似文献   

3.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有时会将所持有的金融资产转移给该金融资产发行方以外的其他方,以满足资产流动性或风险管理等的需要。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处理的核心问题是被转移的金融资产是否应当终止确认,以及如果应当终止确认,应当在多大程度上终止确认。本文以应收账款保理为例说明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4.
从国际及国内资产证券化运作经验来看,表内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终止确认的判断是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难点之一。在我国资产证券化实务中,一般要求会计师针对发起机构是否能终止确认表内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出具会计评论意见。本文首先根据准则的规定,就基础资产终止确认判断流程中各节点判断的关键要素进行逐项分析,并举例说明实务中判断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的具体计算方法。其次,采用案例并结合基础资产终止确认判断流程中各节点逐项解析判断思路和方法,展示实务中判断是否终止确认基础资产的操作过程。最后,举例说明不同金融资产转移情况下对应的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金融资产证券化发起人对转移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问题在若干已发布的具体准则中存在诸多争议。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旨在指导未来会计准则的制订与发展并对具体准则中尚未规定或存在争议的交易事项提供原则上的指导。本文将根据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对终止确认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如果单独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中提到的“风险与报酬转移”和“控制”的方法判断金融资产终止确认并将“风险报酬转移”作为优先判断标准,那么在某些交易中两种方法会存在观点上的矛盾,故本文认为将二者结合使用并优先考虑使用“控制”的判断标准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王玉香 《企业研究》2011,(7):147-147
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处理是会计实务的难点。本文首先比较了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标准,然后通过实例分析了金融资产转移确认的三种情形,并按照是否符合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来分析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计量。  相似文献   

7.
资产和负债的终止确认标准从“风险报酬分析法”发展到“金融合成分析法”,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上趋同的一个重大体现,更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重大进步。因此,如何更好的理解新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标准和这两种方法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对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流程进行了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指出,“风险报酬分析法”和“金融合成分析法”的结合运用是历史的必然,是对会计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一、金融资产终止确认(一)根据本准则第七条规定,企业终止确认某项金融资产,是指将该金融资产从其账户和资产负债表内予以转销。以下例子表明企业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转入方,应当终止确认相关金融资产。1.企业以不附追索权方式出售金融资产;2.企业将金融资产出售,同时与买入方签订协议,在约定期限结束时按当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回购;3.企业将金融资产出售,同时与买入方签订看跌期权合约(即买入方有权将该金融资产返售给企业),但从合约条款判断,该看跌期权是一项重大价外期权(即期权合约的条款设计,使得金融资产的买方极小可能会到期行权)。  相似文献   

9.
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复杂合约安排引发了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确认问题。从金融资产控制权的角度对风险和报酬的转移进行权衡是对金融资产转移确认的关键,这是金融合成分析法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10.
王涵 《财会月刊》2014,(7):112-113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里明确规范的两种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两者计量属性一致,核算过程容易混淆。本文通过具体的案例剖析两种类型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从根源上揭示形成差异的原因,以利于把握两类金融资产会计核算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会计中,某一会计要素一旦确认,一般不进行二次确认,只有当其价值低于其市场价值时,才计提减值准备。而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上价格波动剧烈,因此金融工具在初始确认时确定的价值并不能提供完全相关的信息,而是要在合约持有期间定期地对其进行再确认,重新计量其公允价值,以及其是否还应在表内确认,从而使财务报表中反映的金融工具的信息更客观、真实。因此,对于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应包括初始确认、再确认和终止确认。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是指将前期已确认的金融工具从资产负债中表中消除的过程。当一项合约己被执行、出售、变更或放弃时,企业应在其资产负债表中反映这一变动。  相似文献   

12.
应收账款保理会计处理的核心是应收账是否应当终止确认。本文以金融资产转移准则为依据,以应收账款保理为例探讨了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确认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发展,国际会计准则近几年进行了多角度的改革,国际会计理论有了更快的创新,作为会计理论重要组成的会计确认,也形成了一些新的思维.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从权利观、风险报酬观发展到控制观和利益观,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确立了叉务观,租赁业务的确认从二分法转向一统论,与保险合同相关的资产与负债的确认引入了相互依赖概念和重大风险测试方法,排放权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已进入会计规范的视野,收入的确认经历了从一般商品劳务销售收入的风险报酬观,到合同基础收入的控制观,以及保险收入的四方法等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焦录英 《企业导报》2011,(5):146-147
发起人基础资产转移是确认为销售还是担保融资,关系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进一步融资能力。对发起人终止确认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根据我国目前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情况,提出了应当把金融合成法作为我国金融资产转移确认标准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15.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里明确规范的两种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两者计量属性一致,核算过程容易混淆。本文通过具体的案例剖析两种类型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从根源上揭示形成差异的原因,以利于把握两类金融资产会计核算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娟 《会计之友》2009,(9):37-38
金融资产是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资产交易在经济生活中日益频繁和重要。随着金融资产相关概念被引入新会计准则,出现了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些都给传统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带来了一些变化,如何准确把握这些变化,是会计账务处理是否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本文分别将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差异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7.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与权益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的差异 交易性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相关的交易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所支付的价款中,如果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股利,不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  相似文献   

18.
次贷危机暴露了证券化会计应对表外实体的不足,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终止确认标准。FASB基于控制权观的金融合成法关于控制权转移的界定、参与利益的严格限定条件存在理论上的不足,未能有效解决转让方因继续涉入已转移资产而保留的风险和报酬的程度对终止确认判断的影响。2021年FASB修订后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第4章:财务报表要素》将资产界定为权利并将控制概念从资产定义中删除,2023年8月发布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第5章:确认与终止确认》也未提及控制,为改进终止确认标准所提供的理论指导极为有限。控制权观下改进终止确认标准依赖于进一步完善资产定义中的控制内涵,并为具体准则中的控制概念提供统一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应用指南指出: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即使该金融资产没有终止确认,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应当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相似文献   

20.
一、权益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确认与计量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等金融资产。企业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若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以归为此类。上市公司所持股改(含已解禁和限售)股份,以对被投资单位是否具有重大影响为界线,界线之下的即为权益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