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立帅  李锋 《价值工程》2008,27(3):44-47
目前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全球价值链概念、类型、治理和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等方面。而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影响、在全球价值链之下发展中国家升级产业的动力机制、以及产业集群升级的途径等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问题,对研究我国产业提升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通过RCA指数、nT指数、VAR指数对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进行了判断,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制造业整体上处于中等竞争力水平,获得的加工贸易增值率虽有所增长,但不高;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较低端位置。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升级是必然的,产业升级受到技术能力、高级人力资本要素供给等内生因素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政策体系、国际贸易等外生因素的共同影响,各要素之间的互相依存与强化更是升级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分析加工贸易的本质和我国加工贸易特点,并在评价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向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应该是沿着全球产业价值链向上攀升,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研究产业升级问题通常有两种思路:一是产业结构调整论;二是价值链升级论。本文从全球价值链背后隐含的全球技术链出发,结合中国台湾地区半导体照明产业升级历程,剖析产业升级的路径和方式,提出基于全球技术链下的产业升级理论,并就中国的产业升级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已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是我国融入全球产品价值链的关键。由于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加之我国加工贸易的优势也在不断弱化,加工贸易产业将迎来空前严峻的考验。本文通过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提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将是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出路。  相似文献   

6.
产品内分工是国际分工发展的新阶段,它为我国加工贸易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国加工贸易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升级,但也存在种种制约其进一步升级的因素。本文以产品内分工为视角,尝试分析中国加工贸易实现产品、价值链、企业、产业和区域全面升级的机制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周诗天 《价值工程》2019,38(30):139-140
近年来,江苏服装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阶段升级有良好机遇,因而研究江苏纺织服装出口行业品牌构建,促进江苏纺织服装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全球价值链理论是近年来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活动的一种新兴理论,基于该理论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对福建产业集群的类型、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沿全球价值链的升级路径,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这对我国相关产业集群升级战略及相关政策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地方产业集群沿着全球价值链向上攀升是其升级的有效途径。文章详细分析了学者们提出的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基本模式,指出了跨链条升级是一种升级的轨迹而非具体的升级模式,在剖析了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地方产业集群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雁秆模式的产业集群跨链条升级模式。  相似文献   

10.
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企业通过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分享了来自加工制造环节比较优势的收益,但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的价值链控制,将我国的制造业锁定在价值链低端,尤其对于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不足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嵌入全球价值链和国家价值链均易陷入双重受控的低端锁定。河南省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根据对其产业价值链水平的测算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如果将区域价值链与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依次作为不同发展阶段产业升级的载体形态,当前阶段应以构建区域价值链为主导,并借助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牵引实现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标:探讨贸易开放是否影响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方法:利用2003~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在加快产业结构整体优化的同时还有助于服务业与工业内部行业的变革。同时,贸易开放可以借助增加物质资本积累、刺激消费需求、提升技术进步、促进制度变革等方式间接加速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力度小于非加工贸易,东部地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力度大于中西部地区,欧美发达国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力度大于东亚发达国家。研究创新:深入探讨了贸易开放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机制,并从产业间与产业内视角构建多维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检验贸易开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价值:有利于缩小贸易区域差异以及环境承载力差异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刘芳  蔡文静 《价值工程》2010,29(2):233-234
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采用1996~2007年山东省相关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对加工贸易结构升级有着负的影响,技术进步对其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上海外贸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上海对外贸易结构已经由资源、劳动密集型商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外贸结构的优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但由于上海主要贸易方式为加工贸易,而要素生产成本上升制约着加工贸易的转型,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之路仍任重道远。本文最后对如何优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践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其河 《物流科技》2011,34(9):142-144
首先分析了苏州为何会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两个试点城市之一,接着阐述了苏州市近年来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路上的一些具体措施,最后以苏州工业园区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实践为例,论证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应如何来做。  相似文献   

15.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助推力,推动技术进步的力量是对研发的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发展。随着经济贸易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国际贸易、技术进步的关注程度日渐提升。通过深入分析国际贸易与工业行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可以有针对性地应用有效手段对国际贸易进行调整,使其可以继续带动技术的进步并促进工业行业生产率的提升。基于此,论文探究了我国国际贸易、技术进步与工业行业生产率增长的关系,阐述了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对于工业行业生产率的真实影响。  相似文献   

16.
吉宏  刘静  刘善庆 《企业经济》2012,(12):141-143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加工贸易在外贸总额的占比持续增长,商品结构明显改善,产品增值率显著提高,产业链不断延伸。尽管我国加工贸易在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已发展和壮大起来,但是在经济政策体系、加工贸易产业链、劳动力整体素质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制约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因素。因此,"十二五"时期应从加工贸易政策制度体系、产业配套体系以及产业和商品结构等层面加快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贾文文  周升起 《价值工程》2011,30(4):129-131
随着国际分工由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深化拓展,产品内贸易也逐渐取代产业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模式,中国也不例外。那么产品内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是否产生影响?本文尝试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表明:近年来,我国产品内贸易表现出规模不断扩大和出口结构逐渐优化的特征,而且产品内贸易的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Granger原因,即产品内贸易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因此,积极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有利于扩大并优化产品内贸易的规模和结构,进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18.
张悟移 《价值工程》2014,(14):171-172
本文通过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以及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我国快递业处于快速发展期,但是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因此针对快递业的升级要求和快递业的发展特点,构建了快递业升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无需确定指标权重的突变级数法对快递业升级能力进行评价。本文选取我国快递业务总收入排名前16位的省市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数据对16个省市的快递业升级能力进行定量研究。根据升级能力得分情况,将16个省市划分为甲、乙、丙三类集团,并对其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了快递业升级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快递业升级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2000~2006年持续经营的工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企业的出口行为对其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作用。倍差法的Kernel倾向评分匹配估计结果表明,我国企业的出口行为能在出口后的1年或2年内将显著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但此后该影响作用并不显著,出口贸易未能促进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发现,企业出口活动的"干中学"效应与出口加工贸易度和技术水平均密切相关,而通过出口贸易而产生的"扩张陷阱"只存在于出口加工贸易度高的(中)低技术行业以及金属制品业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