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刘娟 《企业研究》2011,(5):82-82
当前,在我国扩大内需和重民生的财政政策下地方债务面临总体规模较大,利用率不高,部分地方政府偿债有很大的偿债压力等问题。我国的地方债务既包括显性的地方公债,如国务院批准代发的,也包括隐性债,即通过投融资平台形成的债务。本文就我国地方债务的现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价值工程》2015,(27):53-56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复杂,规模庞大,产生了一定的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债务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对包括其自身在内的社会经济各方面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即不仅指地方政府难以履行其偿债责任发生偿债危机的可能性,还包括由其引起的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受到损害的一种可能性。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的负债数额不断增大,债务风险逐渐显现,较高的负债率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隐患。地方政府债务已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和事业发展的消极因素,如不积极防范和化解,将会严重冲击地方财政的稳固运行和财政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地方债务风险及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国家审计署首次针对地方财政收支的审计结果,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相当于我国当年经济总量的27%。从偿债年度看,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别有17.17%、11.37%和9.28%的债务到期。这意味着我国将进入地方债务偿债高峰期,对地方债务风险进行有效法律防控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标: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对于经济增长的门限效应。研究方法:基于债务率,即债务存量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比值的视角,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10~2014年年底的地方债务余额数据,对地方债务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地方债务存在明显的经济增长门限效应:当债务率高于112%左右之后,原本正向显著的经济增长促进作用基本趋近于无,而其作用渠道可以明确为如下传导机制,债务率高企带来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导向的财政支出。研究创新:引入债务率指标并基于偿债压力视角分析了地方债务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价值:对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管控治理和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各地政府举债热情高涨,债务规模剧增,偿债问题突出已经引起各方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前地方财政运行过程中,债务管理存在多方面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地方财政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根据地方财政债务的形势和特点,尽快构建地方财政偿债机制,科学测定债务总额和支付需求,使债务的偿还与操作运行于健康、平稳的轨道,防范和降低地方财政债务风险。通过对地方财政偿债机制的研究,可以为具体展开债务偿还操作提供参考方案,并进一步为地方财政领导根据债务状况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蔡飞 《湖北审计》2011,(4):12-1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年增长,偿债风险也随之加剧。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在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维护国家财政安全、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就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作用进行粗浅分析,认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预警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揭示政府债务管理问题、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益、制约地方政府行政权力、促进债务管理机制完善。  相似文献   

8.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国家稳定运行的必然要求。准确评估地方政府偿债能力有利于维护国家财政和金融安全。考虑经济发展、财政实力和债务水平三类因素,构建11个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河南省地方政府偿债能力进行量化评估。研究发现,经济发展和财政实力对政府偿债能力的影响远大于债务水平。此外,河南省18个地市的偿债能力分布不均。最后,提出要从扬长补短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监管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和深化改革推动市场化转型四个方面来推动河南省各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财政收入水平,进而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9.
评估地方政府偿债能力是合理分配债务限额、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关键前提。目前,我国金融领域的融资工具、资金用途、法律关系加速创新,政府债务呈快速演化趋势。再融资占比上升、资金用途延伸、城投负债和担保增多等问题给合理界定政府债务边界和偿付义务造成困难,制约地方政府偿债能力评估工作。对此,从资源角度,应分类构建综合偿债能力评估指标矩阵,探索政府财务报告部分公开;从关系角度,应加快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角色转变,从“管企业”转为“管资本”,制定重要机构清单,清晰划定政府与企业债务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急速膨胀,债务风险凸显。本文从透析清理政府性债务所面临的障碍着手,以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为切入点,大致勾勒出一条以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构建地方债务危机预警系统、科学调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为核心。逐渐实现举债有序、用债有度、放债有制、收债有力、偿债有源的制度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11.
党欣 《会计之友》2003,(8):22-23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每个企业都存在资不抵债或无力偿还到期债务而导致破产的风险。因此,必须重视企业偿债能力评价。我国现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对企业偿债能力的评价,主要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两方面。本主要对现行短期偿债指标的局限性进行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2.
史敏 《西部财会》2006,(2):11-14
地方财政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由于债务规模庞大而超出了地方财政承受能力,或因管理不善等使偿债发生困难所形成财政的债务风险是主要方面。多年来所形成财政债务风险,除了预算内的直接负债之外,还有许多未纳入预算的政府债务,以及许多虽然性质上不是政府的债务,但一旦发生支付缺口,最终仍需财政承担部分或全部偿债责任的财政或有负债,这些都是导致地方财政危机的隐患。本文从铜川市目前的财政债务风险着手,旨在探索化解贫困地区财政危机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大约有超过25%的债务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一旦地产价格下跌,就意味着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难以为继,这会导致债务链的断裂,银行坏账率大幅上升乃至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4.
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欧美等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陆续爆发,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引起了国内国际社会的关注。近年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规模迅速膨胀,偿债风险日益加大。必须多方入手,方能化解。  相似文献   

15.
一、高等学校偿债能力内涵及评价目的高等学校偿债能力内涵及评价目的如下:(一)高等学校偿债能力内涵高等学校偿债能力从狭义上讲,是指高等学校偿还各种已经发生且到期的债务的能力,可称为即期或短期偿债能力;从广义上讲,还应当包括对即将发生的债务所具备的偿还能力,可称为长期偿债能力。即期偿债能力是长期偿债能力的基础,高校不仅要关注即期偿债能力,更应当关注潜在的长期偿债能力,尤其要关注高校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偿债能力是反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地方债存在风险隐患,总体规模较大,资金使用效率低,部分地方政府有很大的偿债压力,从债务余额与当年可用财力的比率看,财政资金偿债能力不足.地方债风险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地方融资平台的盲目扩张以及财政体制和政策因素等.针对地方债风险的成因,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应该采取加强监督管理,完善分税制和预算制度,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引进民间资本及提高财政透明度等措施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7.
基于现有地方政府债务会计系统存在的不足,应着重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及时性、完整性和明晰性。本文提出将其他举债主体与地方政府的债务合并报告,而引入权责发生制有利于反映非收现债务、将融资平台债务与地方政府债务合并以及向债权人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时,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负债的会计处理方法,根据政府的偿债责任,对地方政府债务分类进行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8.
面对地方政府大量负债的事实,国务院也在采取一系列的举措,应对相应问题。放开地方政府自主发行债券是国务院举措之一。该举措有利于地方债务的规范管理、有利于地方债务的良性循环、有利于解决地方债务目前的偿债风险,但也存在相应弊端,本文就放开地方政府自主发行债券的利弊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地方债务违约事件不断增加,如果出现大面积债务违约,将会引发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而且地方政府将不能正常运作,最终将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事实上,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的飞速发展,地方政府通过借债增加地方资金流动性,对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随着债务规模由小到大,债务由短期到长期,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日益加大,由此引发了债务违约,因此需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正审计署在2013年底公布的《全国性债务审计报告》显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近年增长迅速。其中,(一)直接承担偿债责任。2010年底:6.71万亿元,2013年6月底10.9万亿,两年半增长62.44%。(二)"或有债务"。2010年底2.34万亿元,2013年6月底7万亿。两年半增长299%。(三)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直接+或有)。2010年底10.7万亿元,2013年6月底17.9万亿,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