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自然的人化”是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是在60年代的《美学三题议》中提出来的,此后这一概念被反复论述,其内涵也不断得到扩展、补充和完善。李泽厚提出的外在和内在自然人化的完整学说,是对马克思自然人化理论的一个深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马克思理论的一个发展。它使得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于美和关感的本质有一种合理的解释,并为进一步研究美和美感的具体形成机制、结构等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当代主流经济学的工具主义的贫困以及美学的世俗转向使得经济美学的建立成为可能。但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经济美学的研究甚少。本文从经济学的价值美和经济学的工具美两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经济美学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经济学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它是通过研究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既是马克思经济学发展的目标,同时也兼具美学内涵,成为马克思经济美学的核心思想;此外,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蕴含着“简洁美”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今天,马克思经济美学思想对“以人为本”发展观以及和谐经济观的建构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美学理论,说明可以而且应该从审美角度对公文进行观照.因为规范化、程式化是公文的最大特点,也是公文的审美特性所在,其中包括公文内容的规范化、体式要求的规范化和语言的规范化.正是在规范化特征下,呈现出公文特有的语言美和结构美.三、当前应大力提倡从理论的美学的层面上来研究公文.  相似文献   

4.
1912年在《作为艺术要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中,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布洛提出"心理距离说",认为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只有保持适度的心理距离,审美才能够进行,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认为"心理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距离"说从美学角度可以分为时间、空间、情感等,本文试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粗浅分析,认为人与人之间相处产生美感的原因之一也在于距离。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是早期马克思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解决现实的"物质利益"问题的切入点,是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的关键。但长期以来,这一概念被有意无意忽视,或者直接被"资本主义"取代。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望月清司以文本为原点,通过对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的分析,得出"市民社会"概念是串起马克思关于"共同体"—"市民社会"—"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认识,是理解和预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一未来历史过程的"应有之物"。了解望月清司"市民社会论"的分析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阅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还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受到某些质疑时更好地对这些质疑做出回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西方休闲理论中flow(畅)和汉语“游”概念的比较。突出对参与性动态美感的研究。由此,作者提出了在理论美学美感范畴之外的旅游美学中游畅感研究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本质上是个审美化的时代.美学在知识经济时代将大放异彩,美学精神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时代精神.因此我们要把对人的审美教育作为美学研究的核心,任何美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只能是对人本身的塑造,从而真正使马克思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理想现实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学就是美育之学.……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马克思整个哲学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最具力度的一个部分.在这个理论中,马克思在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上,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彻底的批判,在批判中创立未来科学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因此,在马克思那里,是从否定的、虚假的角度来使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概念的,进而揭露其本质特征是虚假性.本文通过对这种虚假性的表现、产生的根源以及出路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这正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核心,具有划时代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从江泽民同志在建党80周年讲话中提出“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以来,国内理论界围绕着劳动和劳动价值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无疑有助于学术理论的进步和发展,但是整场讨论也给人以无序和混乱之感。争论各方,无论是坚持、肯定还是排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首先应当明确一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建立在严格定义基础上的理论,对其中任一概念的偷换或混用都将导致对整个理论的曲解。本文试图对劳动价值论中最核心的价值范畴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读,并就争论中混用的各种价值概念一一进行比较和辨别,以期望能够促进讨论走向有序。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最早提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企业定价理论;与此同时,主流企业理论的契约理论也不排斥企业定价分析.因此,从一般比较马克思企业理论与科斯主义企业理论入手,剖析当下几个主要的主流企业理论学者企业定价研究流派,可以给出关于企业定价分析的基本框架.这一工作有力启发和佐证了马克思企业理论的"范式重构",既为实现现代契约理论与定价理论的逻辑融合奠定可靠的基础,也进一步为既有马克思企业理论研究及其现代阐释形式的科学扬弃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 :唤起审美鉴赏是意境审美价值之一。具体体现在 :一、意境能唤起对自然美的审美感受 ;二、意境能唤起对人美的审美欣赏 ;三、意境能唤起对艺术美的审美鉴赏。本文通过实例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2.
林声凝神观照松、竹、梅、菊、牡丹、鹤等多种艺术对象,其自题画诗是对绘画意境的点题与延伸、深化与升华,是审美情感运动的延续与上扬,表现创造主体素心傲骨、气韵留香的书画人生。素心傲骨,是指题画诗在审美内质的静态特征;气韵留香,是题画诗在审美内蕴中的动态特征,是一种动态之美。林声的题画诗是其人格力量与生命情韵的集中显现,是形式美与内蕴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李金发是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和代表人物,他不仅开启了大陆现代主义诗歌的先河,也推动了台湾50-70年代现代诗歌的创作和发展。由于海峡两岸种种异化背景的暗合对接,台湾诗人对李金发诗中的虚无思想、悲观情绪以及丑恶意象产生了共鸣;再加上台湾诗人覃子豪与苏雪林关于诗质“颓废”还是“丰盈”的论争,促使台湾现代诗走向成熟。所以台湾现代诗无论从创作理念,还是从诗歌情绪、审美意味及语言策略都可以看出其与李金发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步入城市化进程,世纪之交散审美意识出现了既有多声部复合变奏,又存在审美理想的趋同性的复杂局面。当前都市散审美理想相当大程度上是以乡土田园所代表的农业明审美风范为参照而衡定。乡土田园的古典美已然构成对都市现代美的遮蔽。都市散审美意识应在吸取古典人资源的同时。努力张扬自身的现代美内涵,给人们提供富有时代内涵的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15.
旅游业作为一个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行业,其景点的英文翻译成了当前的首要任务,而翻译在兼顾景点特征的同时,亦需要从美的角度去欣赏其翻译,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大自然赐予的美与艺术.本文对英文风景名胜的美学翻译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美学因素直接影响着授课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审美教育,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用美感教育来开阔学生的胸襟,陶冶学生的情怀,有意识地发展学生感受美、观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的发展,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从情态、美学、文化等方面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词的英译版本比读、赏析,是对欣赏典籍英译的新颖切入点,读者可以体会到诗词翻译中译入语中情感忠实的重要性、美感传递的重要性、文化语境的重要性。中国需要不同风格的翻译家,他们都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与传统美学建立在二元论哲学基础上不同,杜威的美学体系则是以经验主义一元论为其哲学基础,这就决定了杜威审美经验与传统的静态的、自律性审美经验论不同,它具有动态性、他律性和一定的自律性三个特征,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刘建东 《嘉兴学院学报》2012,24(4):30-32,99
王国维作为近代中国提出"美育"并倡导美育教育的第一人,从美学原理的高度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本质做出分析,总结了音乐艺术的审美规律,并提出普遍性的音乐审美理论。他倡导的"音乐审美诉求理念",是我国近代音乐美育理论的一块界碑,并科学指引了我国近代新音乐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