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深入考察了二战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演进过程,总结了当前发达国家以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为目标的货币政策调控模式。通过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转型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规则操作要优于相机抉择的逆周期货币政策,价格型目标和工具往往要优于数量型目标和工具。货币政策制定必须考虑市场预期的因素,采取前瞻性的政策操作,充分发挥价格工具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市场预期,顺利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这对完善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宏观调控经济描述和工程描述的主要内容、负反馈的调节原理以及运用于危机应对的政策实践,并对前瞻性调控和调控有效性的度量进行了分析和说明。文章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货币政策调控,并为每个机构或部门的内部管理及效果测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2007年,人民银行频繁运用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但调控效果与政策预期还存在一些差距,货币政策调控面临严峻挑战。本文认为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过剩和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多策并举,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市场手段乃至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形成调控合力,综合起来就是要注重"五个协调",才能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力,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4.
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探究结构性货币政策对民营企业非标融资的调节效应,本文构建两区制门限VECM模型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利率和非标融资利率的联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并将结构性货币政策与非标融资间的利率差划分为低偏离区制和高偏离区制.研究结果表明,结构性货币政策呈现出显著的逆周期调节机制,在低偏离区制下,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微调节就能重建其与非标融资利率的均衡关系.但是在高偏离区制下,结构性货币政策为应对金融利率的大幅波动,表现出被动调节状态,对市场利率预期的引导作用并不显著.基于此,得到如下政策启示:加强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控力度,并配合使用相应的财政政策巩固货币政策效果,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防范金融风险,建立"利率走廊"机制,坚持利率市场化改革,以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对民营企业非标融资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5.
王倩 《银行家》2008,(4):69-70
短期内紧缩预期难改,二级市场供求力量变化,板块估值仍面临向下压力,解禁股的集中抛售或将带来超跌.行业长期增长动因不变,宏观调控成为关键变量,调控放松将成为行业反转信号.  相似文献   

6.
《银行家》2014,(2)
正宏观调控本质是削峰填谷进行逆周期操作,这种调控的有效性在中国表现的突出特征是矫枉过正,结果是产业结构畸形发展,地方政府和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市场经营主体负债率高企。当信用体系过多地依赖于政府信用时,金融机构风险就会不断积累、不断膨胀,最终有可能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观察中国经济增长周期和政治周期,可以发现两者具有一致性(见图1)。以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标志,新一届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中国160家商业银行2013—2020年数据,研究预期损失模型的应用对银行业计提前瞻性的影响。2018年预期损失模型应用以后,运用模型的非上市银行和城商行相对于未应用组的计提前瞻性显著提升,且应用效果在抗风险能力较弱的银行中表现更加突出。前瞻性提升有助于缓解银行的顺周期性风险,但在部分子样本中不显著。机制分析表明,使用预期损失模型的银行管理预期的视角从未来盈利转向未来损失,计提的信号传递动机因此下降。运用模型以前计提前瞻性较弱、信号传递动机较强的银行,运用以后表现出前瞻性显著提升与信号传递动机变弱。因此,银行体系的逆周期调节仍需多政策合力调控。  相似文献   

8.
随着疫情趋于缓解,宏观经济政策转向防疫和稳增长并重。下一步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在总量层面适度宽松的同时,更需注重结构性精准施策。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党中央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协同发力,在支持疫情防控保障的同时,也着力保民生、稳预期、稳增长。下一步,宏观调控的逆周期调节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07~2017年的微观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在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和抑制经济顺周期波动方面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能够降低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在经济上行期,弥补了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信贷的不足但容易出现政策超调现象。在经济下行期,弥补了货币政策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不足但容易出现政策抵消现象。因此,要在健全货币政策框架、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促进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以提高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的有效性、前瞻性与稳健性。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深入转型的关键阶段,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作为调节金融活动的重要手段理应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活动中存在着金融宏观调控权设定以及行使失去相应法律规范制约而不能达到其应有目的的各种情形,这就需要以《中国人民银行法》这一金融调控的关键法律为中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入手不断强化金融调控法律制度在国家金融领域中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甘肃金融》2011,(12):7-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这是适应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新特点,保证实现明年宏观调控预期目标,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决策。  相似文献   

12.
徐利 《财政研究》2011,(7):14-16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国财政宏观调控应进一步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努力寻求经济增长的平衡点,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需要与可能、逆向调节与顺势而为的关系,以"稳增长"为主要目标,以"扩内需"为主攻方向,以"调结构"为重要着力点,以"惠民生"为根本目的,以"促改革"为实现路径,不断提高要素投入效率,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六稳",反映了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性;"稳"中有变,则反映了宏观政策的前瞻性和针对性,而且针对的都是经济运行的结构性和机制性问题。2019年12月10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三次被提及。这是自2019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下半年经济工作、12月6日中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宏观调控房地产价格屡调屡升,有人戏言是"空调",也有人称"调控到点而不拐"。为何市场不随计划意愿,即使是本轮宏观调控如此有力度且调控一年有余,市场依然显现顽强的内在力量。2011年6月的全国房价,依然是绝大多数城市的房地产价格、特别是中小城镇的价格继续上行或在高位盘固。对于这种格局,确实需要冷静分析内在的综合因素,需要善待房地产行业及科学调控,需要换一种思路与方法看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1.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研究2.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前瞻性问题研究3.经济周期下的逆周期管理政策有效性研究4.人民币汇率稳定机制研究5.深化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6.我国经济增长韧性与金融因素的研究7.金融市场间利率传导机制研究8.金融促进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研究  相似文献   

16.
2019年11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实施部门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的指导原则》,进一步完善了《巴塞尔协议Ⅲ》逆周期资本缓冲政策框架,并建议各国监管当局可以针对信贷过快增长的信贷部门实施部门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缓解特定信贷部门的周期性失衡。我国虽然在2013年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引入了逆周期资本监管条款,但至今尚未出台或公布具体的逆周期资本监管细则和要求。为此,我国银行业应以部门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出台为契机,尝试运用部门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调控经济部门的杠杆率,借鉴部门逆周期监管理念细化MPA考核指标,加快构建符合国情的逆周期监管指标体系,持续拓宽银行资本补充渠道,适时出台逆周期资本监管实施细则,不断提升我国逆周期资本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7.
尽管世界杯冲击波让火热6月沸腾不已,但人们依然凝神盯着中国经济的细微变动,仔细聆听来自这个大国的重要声音。"我们有信心实现今年7.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而且也将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英国智库的演讲,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实现预期目标的自信。而"不采取强刺激措施,进一步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实行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相结合"的施政思路,再度向外界重申保持定力、精准发力的战略战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外汇》2019,(6):8-11
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以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发挥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作用,丰富和灵活运用财政、货币、就业政策工具,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经济平稳运行创造条件。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深化增值税改革,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保持6%一档的税率不变,但通过采取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增加税收抵扣等配套措施,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继续向推进税率“三档并两档”、税制简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9.
“磨合期”的资金活动与宏观调控林正平推进金融改革,建立宏观调控体系,是今年改革攻坚战的一个主要方面。货币政策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一般理解,通过调节货币供给即可达到调控总需求的目标。笔者工作于基层,就局部经济区域的银行资金运用观察,感到在新旧体制转...  相似文献   

20.
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了各界人士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注,普遍认为应构建宏观审慎的管理框架以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注.本文通过构建包含中国银行业结构特征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模拟分析"双支柱"政策对流动性和杠杆率的影响,模拟分析显示,当双金融摩擦存在时,"双支柱"调控框架应对经济负向冲击效果要优于单一货币政策框架;应继续强化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完善调节机制,降低信贷供给摩擦对银行体系信贷投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